漫话肇庆府之濂溪按部
粤西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名为“肇庆府”的行政区,自北宋始设至民国废除,前后历经将近八百年历史,对粤西大地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那么,古肇庆府大地上前前后后都有哪些值得一提的历史?本辑“漫话肇庆府”系列文章为各位读者详实介绍,如有不足之处,欢迎各位指正。
第七十六章:濂溪按部
周敦颐,是北宋时期的清官、廉臣,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同时也是宋明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湖湘学派奠基人,在中国历史上有较高的地位。而鲜为人知的是,周敦颐就曾按部粤西,并且在今德庆、阳春、端州一带还留下了遗迹和政绩。
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宋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宋景祐年间,周敦颐开始进入仕途,先后担任过如知县、知州、知军、通判、提刑官、虞部郎中等官职,任所遍布大江南北,无论到哪里任职,都能勤政爱民,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宋熙宁三年,周敦颐被朝廷升为虞部郎中,提升广南东路(即今广东)提点刑狱;次年,领提点刑狱事。周敦颐在广东提点刑狱的职位上干了不到一年。就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勤政的他四处巡按,足迹几乎遍及广东的山山水水,并在这片山山水水之间留下了一连串脍炙人口的故事。
其实,周敦颐到广东的足迹,早在熙宁元年便已迈开。宋熙宁元年十二月十六日,周敦颐巡惠州、连州,游大云岩、巾峰山,并且在巾峰山上石壁写下“廉泉之源”四字。之后,周敦颐取道贺州桂岭,经贺江出西江,于十二月二十六日到达康州,于三洲渡口登陆,游三洲岩并留题。接着,周敦颐从康州出发,经泷水(今郁南、罗定)到达春州,于除夕日下榻铜陵县(今云浮、阳春交界一带)。熙宁二年正月初一,周敦颐在当地一众官员的陪同下游通真岩、崆峒岩,并在通真岩留题“转运判官周敦颐茂叔熙宁二年正月一日游”等字。游通真岩、崆峒岩后,周敦颐欣然写下《按部至春州》一诗,诗云:“按部广东经数郡,若言岚瘴更无春。度山烟锁埋清昼,为国天终护吉人。万里诏音频降下,一方恩惠尽均匀。丈夫才略逢时展,仓廪皆无亟富民。”该诗文道出了当时阳春还是一片萧索清凉的景象,然该诗却是阳春历史上第一首诗,周敦颐成为最早诗写阳春的先贤,因而周敦颐及其作品在阳春历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不过,周敦颐作为当时广东的最高司法长官,他深入粤省各地,并非是为了游山玩水,他在广东大山深处奔走,为的就是洗冤、平反,其中尤以在端州和春州时候做的两件事为代表。第一件事,是说有一天周敦颐到达端州,闻悉当地“端守杜谘,取砚无餍,人号为‘杜万石’”的传言,周敦颐厌恶端州太守夺民之利,遂奏请朝廷著令,凡在端州为官者,买端砚数量不得超过两方,由是“端人甚德之”。可以说,周敦颐此法大大遏制了当地官员对于端砚的不良意图,保证了端砚稳定出售、流世,在端砚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二件事,是说周敦颐巡视阳春期间,不畏艰险,走访民情,打击强豪,平反冤狱,厥功甚伟。据《阳江县志》记载:“(周敦颐)以洗冤泽物为己任,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行部岭西春、恩之间,狱多平反。”由此可见,周敦颐在西巡路上的做事风格与口碑是多么好。熙宁四年前后,周敦颐调离广东,“恩人(阳江人)感之,立祠以祀。”濂溪祠在江城城隍庙右边,供有周敦颐塑像;清康熙十三年,城人集资买下城隍庙右边地块,改建濂溪书院,中设周敦颐塑像;因濂溪书院在此,故附近至今还有一条街道名叫“书院街”。
周敦颐的粤西之行,对于粤西文化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德庆三洲岩附近的人,就深信“三洲岩”是周敦颐命名的,并且深信三洲岩历史上曾有的濂溪书院并不是纪念建筑而是周敦颐当年就曾在此收徒授学,而据德庆历史文献记载,当年苏轼被贬岭南时就因听说周敦颐曾到三洲岩而专门到此追寻贤迹的;由此可见,周敦颐按部粤西所带来的“名人效应”,要远远超过他在粤西所遗留的政绩。
作者:周业锋
部分图片及资料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