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我怎么还出了本书

  • 2020-10-06 22:52:21

文/谭峰

国庆和几个友人咖啡馆聊天,聊至兴头之时,一位朋友“阴阳怪气”地对我说道:

“TAN大才子和我们的境界就是不一样 ,人家现在是出过书的人儿了。”

北京东三环是我写作时常常光顾的地方(作者摄)

出书,这个神圣而伟大的字眼,叫人好生羡慕。尤其在我们这个“一切向钱看”的时代,能自己耐着性子一字一句地写成一本书并公开出版,这确实是一件值得兴奋的事情。

没错,书是今年7月份出的,作者就是我,作者只有我。当中国人刚从顽固的疫情中苏醒之时,出书的事情让我的2020提前地振奋起来。

时常不忘去三里屯找找下灵感(作者摄)

人们常说“读书人”“读书人”,叫起来是很风光,却不是所有“读书人”都有幸做一次“出书人”的。

大概在我三岁的时候,我透过奶奶家平房的窗户,向外张望。一位大我几岁的女孩,捧着一本书正在认真地阅读。

那个时候,我脑海里所想到的居然不是这本书是写妖魔鬼怪,还是写童话故事。我想到的却是——我长大也要写一本书!

从记事开始一直到而立之年,这个无人可知的野心,一直埋藏在我心里。但我也深知童话毕竟是童话,童话里的东西,似乎都是“中看不中用”的。成年的世界处处写满了艰辛,哪里有那么多心想事成的美丽故事呢。慢慢地,我也忙于考学、出国、找工作,年幼时写书的萌动,早不见了踪影。

旅行和写作,一个都不能少(作者摄)

既然不见踪影,我如何又能开足马力,最终迷恋起创作呢?

说到写书这个“创意”,还真不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有一年夏天的晚上,天儿太热,我就和小伙伴跑到小区的草坪吃西瓜。小伙伴突然对我信誓旦旦地说:“看你成天东逛西逛,是不是该踏下心来做点事情。”

“什么事情?”

“你看你,抖音也应该拍不了。脱口秀呢,对你来说也太过娱乐化。倒不如尝试着写本书......"

一个敢想、敢说,一个敢听、敢做。在这位小伙伴的“怂恿”下,我真的开始走上了一条“自说自话”的写作之路。

旅行途中,寻找一段读书的好时光(作者摄)

对于我的“处女作”写作,我没有对其寄予过高的“期望”。我坚持认为,它不必是一本经典书,也不必是一本畅销书。这本书就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里程碑,代表着我逐渐丰饶起来的精神世界。

对于一些“幸运的作家”而言,他们的第一本书确是“有着落”的。他们可能在写书之前,就已在一些备受关注的互联网平台,公开地发表过一些流行于众的文字作品。

之后,总会有一些出版社慕名地找到他们,他们只管负责写。至于其他的事宜,“任劳任怨”的出版社早已替他们考虑周全。

写作不能遗忘外面精彩的世界(作者摄)

但我的第一本书明显没有这么“幸运”。写书的时候,我当然还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虽然之前我也发表过一些文章,但毕竟还是显得很分散,显得碎片化。综上分析,一心想要出书的我,其实并没有多少“运气”被出版社所“器重"。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不被器重”的写作对我来说,反倒更为纯粹。我不需要顾虑出版社想让我写哪些内容,也不必太在意所谓的“市场反馈”,只需要创作自己想要的东西,便足够了。

写作前的早餐,也要吃出仪式感(作者摄)

紧接着,有另外一个问题横亘在我的面前——我出书的“自信”又来自哪里?也就是说,我怎么能确保洋洋洒洒写完数十万字之后,就有出版社会和我签合同,给我出版“拙作”。

天真的我,才来不及想这些问题。有些时候,文字的表达是一种本能,它不需要被未来的一些设想所限制。

写作是脆弱的。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把自己想好的东西,通过流畅的笔触表达出来。但有时写作本身也是坚韧的,因为它拥有一个作者骨子里潜藏的不计后果的执念的支撑。

一句话:写,就完了。

写作确实需要时间,包括挤出来的时间(作者摄)

当时我的工作正好不是那么忙,朝九晚五,没有加班。走路上班,从家到单位只用五六分钟,午餐过后还有长达两个小时的午休时间。这样的生活在北京,简直难以想象。

这么大把的时间,如果不好好地利用一番,只是用来吃喝玩乐,也未免太对不起如此“闲适的契机”了。在这么一个“时间就是生产力”的年代,相对慵懒松散的生活状态莫不为我默默前行的抱负创造了某种力量。

我记得当时申请了一个长达8天的年假,并计划每天写一章,一章写一万字。但这一万字可不是随便拼凑一些文字,而是在一个相对成熟完善的写作大纲草拟之后,严格地按照大纲整理出来的“要点”而写出“发自肺腑”的东西。

没事多逛逛书店,让它融入你的生活(作者摄)

想当年,以勤政著称的雍正皇帝批折子,一天就能写出8千字左右。而我竟然可以达到一天一万字的量。看来,人的潜力是有待激发的。只要循序渐进地按照计划严格执行,写它个15万、20万的论著,又有何难呢?

我一般是头一天晚上在笔记本上写好写作大纲,大纲也不是随便写些要点,而是要考虑写的这些东西会不会缺乏新意、会不会是“老生常谈”。所以即使是写作大纲,我也会写了改,改了又写,如此循环反复,最后终于得到一个自己相对满意的设想框架。

经常游泳,保持对勃勃生命的感知(作者摄)

有了大纲,按图所骥地写作就对了。说到写作时间,我一般是上午8点起床,美美地吃个早点,而后于9点的样子正式开写。刚开始写,我不免动力满满,一个小时就能一气呵成地写出个2000多字。

但是在遣词造句、字斟句酌的过程中,写作的速度就不免慢下来了。我不得不停顿下来,想一想接下来的写作思路该如何重新构思。

多多看展,让自己文艺起来(作者摄)

写作的卡顿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情形。第一是文字本身的问题。一些字句想不起来如何表达。要查词典,要细细思量推敲几遍。第二方面是思路层面的问题。就是写着写着,有点思路枯竭的感觉,不知“怎么往下接”。

对于上述两点,没有什么“捷径”,一是多读书、多思考,加大输入比例。二就是要给自己充足的时间来颠覆、来思考,毕竟写作不是速成的,不是机器劳作,它确实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积淀。而这段时间恰巧也铸造了一个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功力,成就了一个作家的成长。

第三点就是写作时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困难。这也是很多人对写作坚持不下去的重要原因。对一些“文学爱好者”而言,遣词造句没问题,思路框架也足够清晰,但就是“写不下去”,这就涉及了一个注意力该如何集中、如何调控的问题。

学会在散步中整理写作思路(作者摄)

其实,注意力的调控还是最终归结为两个字上:自律。

写作,其实是一个非常自律的行为。它不像我们个人理解的那般,喝个茶、听个音乐,花前月下就能草就一本书。写作需要极其苛刻的时间管理能力。

咖啡绝对是写作的好丽友(作者摄)

有的时候,我写的累了,就顺势地躺在家里的地毯上,稍微看几个短视频。一个短视频的时长也就5分钟,我大概也就是在消遣10分钟之后,赶紧跑到自己的写字台上,继续敲打起笔记本的键盘。

这看起来是一个较为残忍的“自我强迫”,却也是一个可以在短时间内充分呈现出灵感的必经阶段。写作是枯燥的、寂寞的,但其本身也是一种充满快乐的创意过程。当我们的文字不断打磨、修炼之后,我们所看到的是跃然纸上的思想花火,它点亮我们孤独前行的远方。

写作的灵感,很多时候也可以从外部世界来汲取。在家里写的累了,感觉思维枯竭了,我也会去一些充满个性的酒店或咖啡馆坐坐,一边思考打字,一边看看都市中人们的生活习性,如此也能焕发一种写作的新视角。

猫咪咖啡馆里的“喵”(作者摄)

我记得,在写作的最后阶段,我还有一个章节,怎么也写不出来。于是,我就在家的附近搜寻到一个猫咪咖啡馆。其实我是一个“伪爱猫人士”,我不喜欢养猫,却非常喜欢“逗猫”,而且我很喜欢和特立独行的猫保持一定的距离,享受着它看着我,我也看着它,但就是不会彼此打扰的和平友好之状态。

这种状态是写作中的一个很理想的境界,有生活的活力、有闲适的气息,创作的节奏又不会被极大地干涉。如此,我便可以完美地实现创作活力与写作节奏之间的平衡。

五星酒店咖啡时间,亦度假,亦创作(作者摄)

还有一次,我到访了一个京城东三环酒店的露天就餐位,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写着东西。在40分钟略显疲劳的写作时段之后,店家突然播放起动感十足且极具节奏感的音乐。音乐环绕了整个露台,让我的写作充满斗志和干劲。顿时之间,我“才思泉涌”,一口气就心无旁骛地写完了当天的“任务量”。

人生中有很多激动人心的时刻,总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迟到”。

就在我绝大多数文字基本拟就之时,一个出版社的朋友约我出来喝咖啡。在聊天之际,她得知我近来正在写书,便随即和我表达愿意帮我问问出版社有关我出书的事宜。这位“贵人”的“举手之劳”,着实让我感慨万千。

拥抱生活、热爱生活,才能做一个好作家(作者摄)

写书虽然是我一直的梦想,但我没想到这一宏大梦想的具体实现会来得如此突然。如此姗姗来迟,又与我如此接近。

不久之后,我就接到了某家权威出版社的电话——我的书稿通过了。出版社同意出书!

多去有书、有杂志的饭店吃饭,等餐前翻一翻(作者摄)

国内出书主要就分为公费与自费两种,我的论著是出版方式幸运地归属于前者。也就是说,我的书出版不需要自掏腰包,出版社还会给我稿酬。这对于一个刚出书的新手来说,无疑是件难得的大好事。

从签订出版合同到书最后的出版,还是要经历较为漫长的时间。出版社要三审三校、要设计封面、要申请书号、要确定最终入库的时间。身为“作家”的我,也要配合出版社修改文稿、选择封面以及搜寻愿意给我写序、写推荐语的业界名家大咖。

尝试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写作(作者摄)

让我极为诧异又感动的是,当我把自己的初稿发给一些业界权威人士的时候,他们都非常爽快地答应给我写序或写推荐语。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写作本身的快乐。虽然创作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但创作得到了一些认可、创造了一些价值,这本身就是一项趣味无限的使命。

以申请完书号为标志,我的这本“处女作”也就顺理成章地发表出来,和全球读者如约相见。申请书号是最后一步,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步。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国家对书号的审核工作越来越严格,好的作品、好的内容,才是一本书最终得以顺利出版的根本保障。

美好生活不仅要感受,更要记录(作者摄)

写书的整个过程,带给我很多的感触。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感触是,当你做一件事不知道它最终是成是败时,不妨先让自己一门心思地扑在这件事上,别的头绪暂时搁置起来。之后,你会突然地发现在某个节点、某一个转角,整个事情都会朝着有利于你的方向,发生一个意想不到的转向。

这个世界有一条有趣的定律,即“想什么(好的),就来什么(好的)”。

当然前提是,你要先做。正如老美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JUST DO IT."


视野 · 文艺 · 格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