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看透大千世界,以格局容纳芸芸众生

《道德经》:看透大千世界,以格局容纳芸芸众生。

智小者,在评价或者对待一件事情的态度上,总喜欢锱铢必较,太过于斤斤计较,凡事都喜欢分个所以然来。

而智高者,则能够在万物之中,透过表象看本质,看到事物所呈现的不同面,用一种包容和温和的态度去对待。

内心保持一种温和,待人不偏激,这就是人生修行的一个至高境界,这样的人必然是内心有一份坦诚与平和。

《道德经》中老子就说: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就是说:“圣人处事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

这一句智慧强调的就是顺应自然的重要意义,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就如同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一个不同的个性和人格,而圣人处世,能容纳万物,如大道一般的智慧。

但是对于偏激之人来说,总是在断章取义,站在主观的思维去评判和计较,他们也因自己的计较而错失了太多的东西,因为他们在计较别人的同时,自己陷入的就是一个思维的误区之中。

北京城的功德寺后宫供奉着一座特别巍峨华丽的佛像,据传说:在明英宗正统年间的时候,张太后经常游玩于功德寺,有一次还在寺中住了三夜才回宫。

当时英宗的年纪不大,就随着太后一起游览寺庙,寺庙的宫殿住宿用品都有,他们觉着挺方便,就直接住在了寺庙里面。

这个时候太监王振就认为,一个妃子经常游览佛寺不合乎礼仪,就暗中命人打造一座漂亮的佛像。佛像完成之后,王振就请英宗送给太后,并且教他说:“母后大德,儿臣无以为报,所以特地命人打造了一尊佛像,请母后恩准,把佛像放入功德寺后院之内,以便于酬谢母后的深厚恩德。”

太后听了非常高兴就答应了,还让中书舍人用金字抄写经书,放在东西两侧的厢房。

后来当佛像放置进去之后,因为供奉的都有佛经和佛像,那里就不太适合居住了,后来太后就不再游览寺庙了。

俗话说:“君子之智,亦有一短;小人之志,亦有一长。

即便被称为君子的人,在处事的时候也会有失偏颇,他在考虑事情也会有一些短处。而那些让人唾弃的小人,他们的智慧中也有长处,在对待事情处理事情的时候,也会发挥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所以说对待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片面的去看待一个人和一件事情,更不要拿某一件事情去评价一个人。

很多人总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断章取义,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对于一个公众人物,只了解到他的片面和了解他的一件事情之后,就对他下一个定义,评论好坏对错。

用自己主观的方式去评判,缺乏了一种包容和理解,这是人生的一种愚昧,本身就是一种小人之行。

《道德经》中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之下,故能为百谷王。”

世界是博大的,大海居于万千河流之下,容纳万千河流,才成就了自己的广博。

大道居于万物之中,正是因为容纳了万物,大道便能够受人尊敬。

因为“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大道对于每一个人的态度但是如此,无论一个人是否理解大道,道都能够包容和谦让。

天下芸芸众生,各有不同,怎么能够以自己主观的意识去评判呢?

让自己有一种大的境界,大的格局,顺应自然,无论遇见了什么心性的人,都能够以不同的特性去对待和包容。

不要人为的去干涉和评价,因为你主观的评价,也是存在着个人情感的,所以包容才更有力量。

本文由国学书舍原创,看了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