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白粽子
奶奶的白粽子
文/刘红霞
每到端午节我就会特别怀念奶奶包的白粽子。所谓白粽子就是纯糯米包的,可是在我看来白粽子却是最美味的粽子。现如今奶奶不在了,而她老人家亲手包的粽子我们也是再也吃不到了。可惜我们晚一辈人,却没有一个能继承下奶奶的手艺,很是遗憾。
记得小时候,每逢端午节前夕,我们家乡俗称五月冬,家家户户都要插艾草、昌蒲、包粽子,特别是小孩子们,能吃到可口香甜的糯米粽子是他们期待已久的,因为平时是吃不着的。
端午节前十天左右,奶奶会交给我们一人一个竹篮,让我们去沟塘边采柴叶。历经一个春天的蓄势,农历四月底至五月初,正是大柴长得茂盛的时候,那青翠的柴叶则是包粽子必不可少的材料。挑柴叶可不是简单的事,首先要挑选叶大色绿的那种,小伙伴们通常是边采边嬉戏着,不一会儿工夫,就收获满满,这个时候赶紧拿回家,要不时间长了叶子准会打卷。
柴叶打回家之后,首先要用清水把叶子清洗一下;然后再放锅里用文火煮一下,这样是为了让叶子变得柔软,包的时候容易包;叶子捞上来之后,放在大木桶里并倒上一些清水,再把叶子顶端多余的梗用剪刀剪齐;接着把淘好的糯米放好备用,当然还得准备一些包扎粽子的麻绳。
准备工作就做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奶奶就要开始包粽子了。只见她熟练的拿起两三片芦苇叶子,然后把它们分散开压边重叠在一起,再从叶子头卷成个漏斗形状,抓两把糯米放进去,用大拇指压实,然后将长垂而下的叶尾翻裹一下,这时还有一个步骤我记得最清楚了,只见奶奶拿一根细麻绳,一头用牙咬着,另外一头用手拿着开始包扎粽子,只有这样才能把粽子扎的结实点,煮的时候才不容易撑开。包扎好后再用剪刀把多余的叶子剪了,就这样一个非常好看而又得体的粽子就被奶奶的巧手包好了。
而我们几个小孩也就迫不及待的想试试身手了,可是不管你再怎么聪明也包不出奶奶的那样形状,甚至一个粽子要反复试好几次都包不成功,把米洒的到处都是,叶子也给我们糟蹋了。当时真的好崇拜奶奶啊,想着或许以后长大点了就能包出奶奶那样的粽子了,可惜到现在也没有一个人能得承奶奶包粽子的手艺。就这样不一会儿工夫奶奶就包好了好几十个大粽子,看着就好诱人啊!
这时妈妈就把它们全部倒进大锅里开始煮粽子了,一般都是用木材火煮,这样比较省事,因为粽子要煮好几个小时呢!煮完了还不能着急开锅就吃,得放锅里焖一夜,第二天一早便能吃到又香又糯又甜的白粽子了,当然得沾着白糖吃才更有味道。
庄子上有些邻居比较手拙,不会包粽子。于是,每逢端午节前,他们就会把材料拿来请奶奶帮忙包,奶奶也乐意帮忙,来者不拒,邻居们过意不去,会把包好的粽子拿出几个送给奶奶以表心意,有时推了好几个回合,可倔犟的奶奶无论怎样都不愿意接受,连说这都举手之劳,乡里乡亲,互相帮忙都是应该的。
一晃那么多年过去了,我始终无法忘记奶奶包粽子的场景,儿孙绕膝,其乐融融。谁曾想,去年的端午节竟然是奶奶陪着我们一起过的最后一个端午节。尤记那天,奶奶坐在轮椅上,笑咪咪的看着我妈带着我们几个手忙脚乱的包粽子,时不时露出开心的笑容。如今奶奶离开我们快一年了,她的坚强、善良、乐善好施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刘红霞,淮阴区人,现居无锡,业余文学爱好者,平时好读书,本文为作者第一次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