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论经方——五苓散
组成:猪苓(去皮)十八铢(9g)泽泻一两六铢(15g)
白术十八铢(9g)茯苓十八铢(9g)桂枝(去皮)半两(6g)
煎服法: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10g,多饮热水,取微汗;亦可作汤剂,水煎服,温服取微汗)。
出处:《伤寒论》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①太阳蓄水证。
②痰饮。
③水湿内停证。
方解: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助君药利水渗湿。佐以白术补气健脾以运化水湿,合茯苓既可彰健脾制水之效,又可奏输津四布之功。《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之气化有赖于阳气之蒸腾,故又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且可辛温发散以祛表邪,一药而表里兼治。诸药相伍,共奏淡渗利湿,健脾助运,温阳化气,解表散邪之功。
由于方中桂枝并非专为解表而设,故“蓄水证”得之,有利水而解表之功;痰饮病得之,有温阳平冲降逆之功;水湿内盛而无表证者得之,则可收化气利水之效。
配伍特点:主入下焦而兼运中州,渗利之中寓化气之法。
运用:本方为利水化气之代表方。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辨证要点。本方后嘱日“多饮暖水,汗出愈”。多饮暖水, 可温助阳气,以发汗解表:再则汗出而肺气开宣,若提壶揭盖,亦有助于利水渗湿。《伤寒六经辨证治法》云:“盖多服暖水,犹桂枝汤啜热粥之法……溺汗俱出,经腑同解,至妙之法,可不用乎!”
方歌: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
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除。
古今名医注:
成无己:苓令也。号令之令矣。通行津液。克伐肾邪。专为号令者。苓之功也。五苓之中。茯苓为主。故曰五苓散。茯苓味甘平。猪苓味甘平。甘虽甘也。终归甘淡。
《内经》曰:淡味渗泄为阳。利大便曰攻下。利小便曰渗泄。水饮内蓄。须当渗泄之。必以甘淡为主。是以茯苓为君。猪苓为臣。白术味甘温。脾恶湿。水饮内蓄。则脾气不治。益脾胜湿。必以甘为助。
故以白术为佐。泽泻味咸寒。《内经》曰:咸味下泄为阴。泄饮导溺。必以咸为助。故以泽泻为使。桂味辛热。肾恶燥。水蓄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散湿润燥。故以桂枝为使。多饮暖水。令汗出愈者。以辛散水气外泄。是以汗润而解也。(北宋—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史以甲:《内经》曰:“淡味渗泄为阳”。水饮内蓄,须渗泄之,必以甘淡为主,故以茯苓甘平为君,猪苓甘平为臣,虽甘也,终归甘淡;脾恶湿,故以白术甘温为佐,以益脾胜湿。《内经》曰:“咸味渗泄为阴”。泄饮导溺必以咸为助,故以泽泻为使。水蓄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散湿润燥必以桂枝辛热为使。(清·史以甲《伤寒正宗》)
吴仪洛:五苓散,利水药也,而仲景用之,反以有渴为主,或胃干脉浮者,或浮数烦渴者,或渴而燥烦者,或小便不利、欲饮水者,岂不知燥渴数热,去水则失润耶?谓渴虽燥热亡津液,而燥热之由,则以膀胱为津液之府,因太阳随经之热郁于膀胱,故逆上而为燥热,为烦渴,在本经则小便不利。
是燥热为渴之本,膀胱又为燥热之本,惟以五苓通调水道,则邪热自化,而津液得全,治渴之本也。然太阳之经与府,气本相通,故有经之余邪袭入于府,为烦渴。而经热未除者,亦有府邪盛而牵定经络,致表未全解者。
五苓中有桂枝以解表,暖水以助汗也,苓泽以渗湿泄热,术以理脾崇土,而内外之邪顿清,所以为两解表里之首剂。若无表,则当去桂枝矣,故又有猪苓之制也。白虎汤则正治烦渴之剂,以表证已解,邪去太阳,故不责膀胱也。(清·吴仪洛《伤寒分经》)
黄元御:治太阳中风,内有水气,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以宿水停留,因表郁而内动,阻隔三阳,不得下行,是以渴欲饮水。而以水投水,又复不受,是以水入则吐。茯、猪、术、泽,泄水而燥土,桂枝行经而发表也。
治太阳伤寒,汗后脉浮,小便不利,热微消渴者。以汗泄脾阳,己土湿陷,乙木抑遏,不能疏泄水道,故小便不利。木郁风生,肺津伤耗,是以消渴。茯、猪、术、泽,泄湿而生津液,桂枝达木以行疏泄也。(清·黄元御《长沙药解》)
张锡纯:散者,取四散之意也。茯苓、泽泻、猪苓淡味而渗泄者也,白术助脾气以转输,桂枝从肌达表,外窍通而内窍利矣,故曰多饮暖水,汗出愈也。(清·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胡希恕:猪苓、泽泻、白术、茯苓均利小便,泽泻用量独重,取其甘寒,用为方中主药,以解烦渴也。复用桂枝,不但兼以解外,而且降冲气,使水不上犯而就下,故亦能治水逆也。(现代·胡希恕 冯世纶《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
刘渡舟:本方桂枝通阳化气,兼解肌表之邪;白术补脾燥湿;茯苓利水行津;猪苓、泽泻助茯苓利小便以行津液。此方发汗以利小便,使外窍通而下窍利,故为表里双解之方。(现代·刘渡舟名家研究室《新编伤寒论类方》)
万友生:五苓散具有助阳化气、利湿清热的作用。方中用茯苓、猪苓、泽泻利湿清热以泄水,并用桂枝助阳化气以布津而兼散表邪(若无表证者,可以改用肉桂)。
其所以用白术者,即培土制水之意,这是治疗水湿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因土之气为湿,湿聚则成水,水湿之病多与脾土失运有关,如脾土健运,则水湿病无由而生,可见本方用白术是有深意的。
也正因为这样,才有人认为五苓散证属于太阳病。如黄坤载说:“阴盛之人,阳亡土湿,则入太阴而成五苓散证。”当然,我们不应因此而把太阳蓄水腑证归入太阴病中,只能认为本证与太阴湿土有关,而五苓散不仅适用于本证,也适用于太阴湿土病。
又本方宜用散剂,不宜作汤剂。如徐灵胎说:“此乃散方,近人用以作汤,往往鲜效。”不可忽略。(现代·万友生《万讲《<伤寒论>》)
姜建国:苓散,顾名思义是五味以“苓”为主体的药物组成的。方中药物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直接针对水气的,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白术健脾散水;
另一部分是间接针对水气的,这就是桂枝的通阳化气,体现了仲师在《金匮要略》中所说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旨义。当然桂枝还有一个功用,就是发汗解表。五味合用,共奏化气行水,兼以解表之功。
本方以米汤调散服用,与桂枝汤啜粥的意思相近,再加上多饮温水,以助药力,一旦鬼门开了,不但表邪得以外解,水气也会得以外散,同时也标志着机体气化正常小便通畅,所以方后注讲“汗出愈”。(现代·姜建国《姜建国伤寒论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