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论经方——五苓散

组成:猪苓(去皮)十八铢(9g)泽泻一两六铢(15g)

白术十八铢(9g)茯苓十八铢(9g)桂枝(去皮)半两(6g)

煎服法: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10g,多饮热水,取微汗;亦可作汤剂,水煎服,温服取微汗)。

出处:《伤寒论》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①太阳蓄水证。

②痰饮。

③水湿内停证。

方解: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助君药利水渗湿。佐以白术补气健脾以运化水湿,合茯苓既可彰健脾制水之效,又可奏输津四布之功。《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之气化有赖于阳气之蒸腾,故又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且可辛温发散以祛表邪,一药而表里兼治。诸药相伍,共奏淡渗利湿,健脾助运,温阳化气,解表散邪之功。

由于方中桂枝并非专为解表而设,故“蓄水证”得之,有利水而解表之功;痰饮病得之,有温阳平冲降逆之功;水湿内盛而无表证者得之,则可收化气利水之效。

配伍特点:主入下焦而兼运中州,渗利之中寓化气之法。

运用:本方为利水化气之代表方。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辨证要点。本方后嘱日“多饮暖水,汗出愈”。多饮暖水, 可温助阳气,以发汗解表:再则汗出而肺气开宣,若提壶揭盖,亦有助于利水渗湿。《伤寒六经辨证治法》云:“盖多服暖水,犹桂枝汤啜热粥之法……溺汗俱出,经腑同解,至妙之法,可不用乎!”

方歌: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

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除。

古今名医注:

成无己:苓令也。号令之令矣。通行津液。克伐肾邪。专为号令者。苓之功也。五苓之中。茯苓为主。故曰五苓散。茯苓味甘平。猪苓味甘平。甘虽甘也。终归甘淡。

《内经》曰:淡味渗泄为阳。利大便曰攻下。利小便曰渗泄。水饮内蓄。须当渗泄之。必以甘淡为主。是以茯苓为君。猪苓为臣。白术味甘温。脾恶湿。水饮内蓄。则脾气不治。益脾胜湿。必以甘为助。

故以白术为佐。泽泻味咸寒。《内经》曰:咸味下泄为阴。泄饮导溺。必以咸为助。故以泽泻为使。桂味辛热。肾恶燥。水蓄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散湿润燥。故以桂枝为使。多饮暖水。令汗出愈者。以辛散水气外泄。是以汗润而解也。(北宋—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史以甲:《内经》曰:“淡味渗泄为阳”。水饮内蓄,须渗泄之,必以甘淡为主,故以茯苓甘平为君,猪苓甘平为臣,虽甘也,终归甘淡;脾恶湿,故以白术甘温为佐,以益脾胜湿。《内经》曰:“咸味渗泄为阴”。泄饮导溺必以咸为助,故以泽泻为使。水蓄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散湿润燥必以桂枝辛热为使。(清·史以甲《伤寒正宗》)

吴仪洛:五苓散,利水药也,而仲景用之,反以有渴为主,或胃干脉浮者,或浮数烦渴者,或渴而燥烦者,或小便不利、欲饮水者,岂不知燥渴数热,去水则失润耶?谓渴虽燥热亡津液,而燥热之由,则以膀胱为津液之府,因太阳随经之热郁于膀胱,故逆上而为燥热,为烦渴,在本经则小便不利。

是燥热为渴之本,膀胱又为燥热之本,惟以五苓通调水道,则邪热自化,而津液得全,治渴之本也。然太阳之经与府,气本相通,故有经之余邪袭入于府,为烦渴。而经热未除者,亦有府邪盛而牵定经络,致表未全解者。

五苓中有桂枝以解表,暖水以助汗也,苓泽以渗湿泄热,术以理脾崇土,而内外之邪顿清,所以为两解表里之首剂。若无表,则当去桂枝矣,故又有猪苓之制也。白虎汤则正治烦渴之剂,以表证已解,邪去太阳,故不责膀胱也。(清·吴仪洛《伤寒分经》)

黄元御:治太阳中风,内有水气,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以宿水停留,因表郁而内动,阻隔三阳,不得下行,是以渴欲饮水。而以水投水,又复不受,是以水入则吐。茯、猪、术、泽,泄水而燥土,桂枝行经而发表也。

治太阳伤寒,汗后脉浮,小便不利,热微消渴者。以汗泄脾阳,己土湿陷,乙木抑遏,不能疏泄水道,故小便不利。木郁风生,肺津伤耗,是以消渴。茯、猪、术、泽,泄湿而生津液,桂枝达木以行疏泄也。(清·黄元御《长沙药解》)

张锡纯:散者,取四散之意也。茯苓、泽泻、猪苓淡味而渗泄者也,白术助脾气以转输,桂枝从肌达表,外窍通而内窍利矣,故曰多饮暖水,汗出愈也。(清·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胡希恕:猪苓、泽泻、白术、茯苓均利小便,泽泻用量独重,取其甘寒,用为方中主药,以解烦渴也。复用桂枝,不但兼以解外,而且降冲气,使水不上犯而就下,故亦能治水逆也。(现代·胡希恕  冯世纶《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

刘渡舟:本方桂枝通阳化气,兼解肌表之邪;白术补脾燥湿;茯苓利水行津;猪苓、泽泻助茯苓利小便以行津液。此方发汗以利小便,使外窍通而下窍利,故为表里双解之方。(现代·刘渡舟名家研究室《新编伤寒论类方》)

万友生:五苓散具有助阳化气、利湿清热的作用。方中用茯苓、猪苓、泽泻利湿清热以泄水,并用桂枝助阳化气以布津而兼散表邪(若无表证者,可以改用肉桂)。

其所以用白术者,即培土制水之意,这是治疗水湿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因土之气为湿,湿聚则成水,水湿之病多与脾土失运有关,如脾土健运,则水湿病无由而生,可见本方用白术是有深意的。

也正因为这样,才有人认为五苓散证属于太阳病。如黄坤载说:“阴盛之人,阳亡土湿,则入太阴而成五苓散证。”当然,我们不应因此而把太阳蓄水腑证归入太阴病中,只能认为本证与太阴湿土有关,而五苓散不仅适用于本证,也适用于太阴湿土病。

又本方宜用散剂,不宜作汤剂。如徐灵胎说:“此乃散方,近人用以作汤,往往鲜效。”不可忽略。(现代·万友生《万讲《<伤寒论>》)

姜建国:苓散,顾名思义是五味以“苓”为主体的药物组成的。方中药物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直接针对水气的,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白术健脾散水;

另一部分是间接针对水气的,这就是桂枝的通阳化气,体现了仲师在《金匮要略》中所说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旨义。当然桂枝还有一个功用,就是发汗解表。五味合用,共奏化气行水,兼以解表之功。

本方以米汤调散服用,与桂枝汤啜粥的意思相近,再加上多饮温水,以助药力,一旦鬼门开了,不但表邪得以外解,水气也会得以外散,同时也标志着机体气化正常小便通畅,所以方后注讲“汗出愈”。(现代·姜建国《姜建国伤寒论讲稿》)

(0)

相关推荐

  • 每天背方歌[微笑]180.五苓散(《伤寒...

    每天背方歌[微笑] 180.五苓散(<伤寒论>)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 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组成: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

  • 张仲景的一个除湿经方,不仅能治湿疹,还能减肥,体内有热,小便不利,就可以用这个方

    张仲景的一个除湿经方,不仅能治湿疹,还能减肥,体内有热,小便不利,就可以用这个方: 五苓散的方子很简单,只有5味药: 猪苓18g,泽泻30g,茯苓18g,白术18g,桂枝12g. 猪苓+泽泻+茯苓,用 ...

  • 柴苓汤的方证表达

    *夏秋之际:     伏暑湿热后头痛,颈痛,目眩胀痛,多汗,寒热往来,高血压,系阳虚湿动,君相二火上炎,柴苓散加减.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渴是湿邪很重,脾土湿陷,君相火炎,以五苓散外疏内利 ...

  • 《伤寒论》水气辨析(4)

    治 疗 水气作为致病因素(病理产物) 可以与寒邪.热邪等相合而引起各种不同的病变,继之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因而又有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1 张仲景治水之法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 ...

  • 胡希恕五苓散医案 青光眼 假近视

    [组成]桂枝9g,茯苓12g,泽泻15g,猪苓9g,苍术9g. [功用]利湿泻热. [适应证]慢性前列腺炎,小便不畅,尿不尽,尿频. [胡希恕医案与临证心得]方某,男,43岁.初诊日期1965年12月 ...

  • 中医儿科学——肾病肺脾气虚——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阴阳解析

    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阴阳解析 肾病综合征肺脾气虚证候: 全身浮肿,面目为著,小便减少,面白身重,少短乏力,纳呆便溏,自汗出,易感冒,或有上气喘息,咳嗽,舌淡胖,脉虚弱. 治法:益气健脾,宣肺利水 方 ...

  • 中医内科学——肺胀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散——阴阳解析

    真武汤合五苓散--阴阳解析 肺胀阳虚水泛证候: 心悸,喘咳,咳痰清稀,面浮,下肢浮肿,甚者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脘痞,纳差,尿少,怕冷,面唇青紫,苔白滑,舌胖质暗,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

  • 【分享】10则古今名医,经方1剂愈病验案摘录

    吴氏中医导言:<长沙方歌括·卷首·劝读十则>云:"经方效如桴鼓.非若后世以地黄补阴,以人参补阳,以香.砂调气,以归.芍调血,笼统浮泛,待病气衰而自愈也.<内经>云:一 ...

  • 10则古今名医,经方1剂愈病验案摘录

    古今名医经方一剂愈病验案摘录 <长沙方歌括·卷首·劝读十则>云:"经方效如桴鼓.非若后世以地黄补阴,以人参补阳,以香.砂调气,以归.芍调血,笼统浮泛,待病气衰而自愈也.<内 ...

  • 古今名医:经方一剂愈病验案摘录

    导读: 著名中医学者黄煌教授经常告诫我们:"药对证一口汤,不对证用船装."仝小林教授也说:"中医绝不是慢郎中!"经方除了可以"一剂退热",还 ...

  • 古今名医论经方——《金匮》肾气丸

    大医双合 DaYi Shuanghe 第119期 每天一期,弘扬中医 COURSE ARRANGEMENT 组成: 干地黄八两(24g) 薯蓣四两(12g) 山茱萸四两(12g) 泽泻三两(9g)   ...

  • 古今名医论经方——四逆汤

    大医·双合 DaYi Shuanghe 第123期 每天一期,弘扬中医 COURSE ARRANGEMENT 组成:甘草炙,二两(6g) 干姜一两半(6g)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15g) 用 ...

  • 古今名医论经方——小柴胡汤

    林君董氏奇穴 2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组成:柴胡半斤(24g)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4枚)半夏(洗)半升(9g)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 ...

  • 古今名医论经方——小青龙汤

    大医 双合 DaYi Shuanghe 第128期 每天一期,弘扬中医 COURSE ARRANGEMENT 组成: 麻黄三两,去节(9g) 芍药三两(9g) 五味子半升(9g) 干姜三两(6g) 甘 ...

  • 古今名医经方一剂愈病验案摘录

    整理/尤虎.苏克雷 ⊙编辑/中医书友会内刊编委会 导读:著名中医学者黄煌教授经常告诫我们:"药对证一口汤,不对证用船装."仝小林教授也说:"中医绝不是慢郎中!" ...

  • 中医不是慢郎中:古今名医经方一剂退热验案分享

    导读:古人治病,'效如桴鼓"."一剂知,二剂己"."覆杯而卧"."一服愈,不必尽剂",难道这些都只是传说?中医是慢郎中?经方一剂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