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 吠叫的人生

和北堂一起看电影

「影评」

作者:狱楼

热爱天文,热爱考古的中文人

图片源自网络

吠叫的人生

叫出自我,叫出人生

这是2008年在美国上映的一部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电影讲述的是一位名叫布莱德的老师在外界非议和亲人朋友陪伴鼓励下的励志成长故事。

电影史上,有太多关于教育的电影。而励志题材的更是数不胜数。教育当中的励志成长故事,其实说白了,就算作是心灵鸡汤。心灵鸡汤喝多了,也会腻。更何况是这部带着传统套路——主人公先经历一段痛苦时期,最后走上开挂的人生道路的电影。

但为什么这样一部采用传统教育素材的电影时隔多年仍然让人回味?

我想,用“吠叫”这个词去解释最好不过。

首先“吠叫”是布莱德作为一个特殊个体,区别于一般人的标志。控制不住的吠叫,让上学时期的他成为老师眼中的钉子户,同学们嘲笑的对象,父亲嫌弃的小孩。从另一个角度看,“吠叫”也代表着其他人的无知言语。学校的老师同学,家里的父亲带着偏见和烦躁,大声呵斥他停止“愚蠢的行为”;看病的医生持着惯性思维,笼统将此划入“走不出父母离婚”的心绪问题。

幸运的是,面对这些奇奇怪怪,不知所以然的下定义,布莱德的身边还有坚持真理和乐观向上的可靠母亲。印象最深的是电影中布莱德被学校的校长疑问“为什么要自毁前途”后,母亲拉着他站在图书馆前的这样一段对话——“来寻找答案”“也许是我们走错了方向!”“谁?”“大家都一样!”。布莱德母亲掷地有声的回答让我感受到了她的聪明,她的坚定,她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她亲自去图书馆查找翻阅资料,了解病因。她告诉布莱德要乐观积极面对生活,不要被生活中其他人的“吠叫”而吓到,也不要被自己的“吠叫”而自卑。

当然,更幸运的是,布莱德在中学遇到了一位好校长。他告诉布莱德是“学校是要教育学生,知识战胜无知”的。所以他鼓励布莱德去听音乐会,让音乐掩盖他发出奇怪的声音。他让布莱德站在台上说出自己的特别之处,也让他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此过程中校长也适当运用权威让学校每一个人学会尊重布莱德并关心他。校长的这一举动维护了他的尊严,让他树立了自信且获得了成长。也正是如此,他在内心埋下了一颗成为老师的梦想种子。

电影的始终都贯穿了断断续续的吠叫。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曾一度因为这噪音想要弃剧,但是慢慢我发现安静的和谐和吠叫将此打破让电影的旋律性有了不一样的冲撞感,赋予了嘈杂的美感。电影叙事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单线条叙述,反而采用了穿插式、倒叙的方式,让人物在不同的矛盾环境中展现独特的魅力,有效地渲染电影氛围。同时且相较于其他电影,这个故事由于人物独特行为方式而变得更加有意义。

其次是叫出来的人生。

电影的人物时间线并没有拉得很长,结局定在布莱德获得“最受欢迎的老师”的颁奖典礼上。我觉得这样的设定很有意义,因为由此之后,布莱德将开展新一段的人生。

我记得布莱德在典礼上感谢了他的病——这个陪伴了他多年的朋友,我认为把他的人生称为“叫出来的人生”算是有理。同时换一个角度思考,当我们在获得内心胜利时,我们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大声呐喊。站在布莱德的立场来看,我想他更应该比我们更想要呐喊,更想要通过叫把心中一切的情绪都发泄出来。或许布莱德的吠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呐喊,但是他的人生,是在他一次次的吠叫中建立起来的:小到有勇气坐在教室里上课;大到为自己争取独立考场进行研究生考试、一遍又一遍地去学校面试。他的人生里充满了叫的声音,那不是别人的声音,是自己的。每天充斥在耳旁,但随时间的流逝,自我的成长,却有了不一样的意义——从厌恶到不拒绝再到接受最后感谢,我是这样理解布莱德亲切地把“妥瑞症”称为朋友的。

所以我想,布莱德成功的人生,吠叫必不可少。把其人生称为“吠叫的人生”,我想有其合理性,也更有代表意义。

布莱德的人生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看的《阿甘正传》。这两部电影的主人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感受不是在于他们的人生有多成功,故事有多励志。他们最打动我的其实是内心真正的善良。面对这些困难,他们都没有选择放弃,无论是阿甘还是布莱德,他们的人生都注定了要经历一番独特,终究成就自己的人生。

其实细细想来,有时候看电影的意义并不在于我们能够学到什么,更多时候是电影人物让我们更加懂得了世界,懂得了自己。感谢布莱德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他让我知道了吠叫的人生能够不被传统定义,其他的人生也同样如此。

所以我愿人生不被定义,能够成就自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