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裁员4万人……

嗨,这里是HR新逻辑!
据晚点报道,早在9月17日举行的新东方高管会议上,俞敏洪宣布,秋季课程结束后将停止小学和初中学科业务的线下招生,各个城市接下来也将逐步关闭教学点。
伴随业务收缩而来的就是裁员。
俞敏洪称原本的计划是在 8 月底裁员 4 万人,但截止 9 月中旬裁员还不到 1 万人。
一位参与会议的高管表示,到年底裁员人数将超过 4 万人。
新东方整体人数在 10 万人左右,意味着裁员人数高达40%。
9月25日,新东方在北京举办大学生业务品牌升级发布会上表示,新东方将升级大学生业务。俞敏洪也出现在发布会现场。他表示,对新东方而言,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的升级不是转型,而是坚守和回归。
俞敏洪那些“对的+错的”战略决策
一家企业从发家、摸索、成长到成熟期,不会一帆风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面临调整战略布局、优化管理机制等问题。
作为一家成立28年的老牌企业,新东方也不例外。
新东方成立于1993年,正值上世纪末的改革开放和留学热潮。成立初期,培训班的老师和管理都是家族成员,不成体系。
俞敏洪很快意识到这样的架构并不利于组织发展,于是俞敏洪邀请了在北大的同学王强和老师徐小平加盟,三人号称新东方的“三驾马车”。俞敏洪负责出国英文培训,徐小平负责留学咨询,王强则负责口语。
自此,新东方的培训收入进入了一段飞速增长期。
但随之而来的是,新东方组织内部的大问题:管理机制不清晰,内部上下关系混乱。
于是徐小平和王强提出禁止家族成员进入新东方任职,并直接向俞敏洪发出“清剿令”,要求其将母亲与妻子请出公司。
后来,新东方遵循现代化股份制的管理模式,完成股权分配,俞敏洪作为第一创始人占股45%,王强、徐小平各占10%。2006年,新东方赴美国上市。
“三驾马车”却在组织管理和业务经营等看法上矛盾越来越深,最后分道扬镳。
卢跃刚在他的《东方马车》一书中详细描述了这段事实:“在场的人都清楚,新东方可能正沿着一个大家十分熟悉的道路向下滑行,可能面临一个私营企业由于决策失误、理念不合、利益纷争而导致的内部分裂,有可能出现盛极而衰、灰飞烟灭的庸俗结局。”
后来,新东方又迎来两波浪潮,开启新一轮的战略布局。
第一波浪潮,是K12教育;另一波,是在线教育。
但是是,由于俞敏洪的保守性格,这两次浪,新东方都入局晚了。虽然这两个板块在后来也成为了新东方的主要收益来源,但对比起开局就在游戏中的玩家而言,新东方还是略慢了一步。
如今热潮退去,新东方在业务上回归升级大学生业务外,也在不断摸索新的发展之路。
俞敏洪在高管会上称,决定收缩小初的线下业务,主要是因为时间和价格限制,在现在的政策环境下“调整迫在眉睫”。
俞敏洪态度坦然,鼓励各地分校校长积极尝试素质等新方向:“大不了尝试所有业务都失败了,新东方账上没钱了,我们喝顿大酒就散伙。”
据媒体报道,俞敏洪还曾在高管会上直言:“薇娅一年能卖一百多个亿,我带着几十个老师做直播是不是一年也能做上百亿?”
而在“脉脉”平台上,一名认证为“新东方HR”的员工在9月24日发帖,称要招聘“短视频导演兼直播运营主管”。
新东方的“精兵+强将”人才策略
2015年时,新东方出现了严重的战略错误,在管理层意见发生分歧的时候,考虑到上市公司的业绩和利润,公司选择了以市场营销为主来进行拓展,最后的结果是,教学质量下降,新东方营收下跌。
后来,新东方进行了管理人员和结构的调整,摒弃了以营销、扩张求增长的思路,定下以教学质量和老师为核心的战略。
到了两年前,任正非公开表示要“放弃平庸员工”的态度,俞敏洪深有体会,并针对人才问题给全体新东方高管发送了五封公开信。
信件中直接点出了新东方目前存在的种种管理问题,并对新东方的发展战略、人才和团队建设进行了详细部署。更表示要亲自上阵,推动新东方内部效能优化,淘汰平庸员工。
在人才方面,俞敏洪提出了两点:
1)对于老师,要找到并培养最好最牛的老师,同时想方设法留在新东方。哪个学校能够留住最好的老师、同时又有良好的教学系统确保老师的收入和发展,哪个学校就一定会成为当地教育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机构,老师是新东方最宝贵的财富。
2)对于员工,要寻找最能干、最有创意、效率最高的员工并加以培养。新东方现在不少机构的员工老师比率很异常,甚至员工比老师人数还要多。我们需要做两件事情:精兵+强将。
精兵就是优秀员工,强将就是优秀管理者。除此之外,我们必须不断优化流程、调整结构,来帮助工作效率提升。
基于此,新东方人力资源部门将人才工作细化为:
  • 把各级人才工作作为考核高级管理者的重点;
  • 打通越级发现和使用人才的通道;
  • 对于第一负责人提出明确的人才指标,包括人才梯队和继任者计划;
  • 制定明确的人才流动计划,彻底打碎人才地盘意识,实现全新东方的人才高效配置;
  • 实现末尾淘汰制,每年5%-10%左右的人员淘汰率,确保优秀人才的留存,不适合人才的淘汰;
  • 加大薪酬差距,对于能干的人,做贡献的人实行更好的激励;
  • 集团通过系统,为全体新东方各级人才,提供更好的培训计划和培训课程。
在团队建设方面,俞敏洪很认同任正非的观点,核心点是要过苦日子,要放弃平庸的员工。并且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第一,过苦日子不是今天开始过,也不是未来开始过。
第二,关于放弃平庸的员工。首先要放弃的,是平庸的管理者。
第三,建立起尽量没有死角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不靠感觉说话,靠事实说话。
第四,设置没有死角的考评机制、加大对于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以及对于基层优秀人才的挖据力度和对于外部人才的引进力度。
俞敏洪大刀阔斧的改革,让更年轻更有创造力的人登上新东方舞台,形成优秀人才体系和对于平庸人员的挤出效应。
俞敏洪的创业者格局
大风大浪面前,掌舵人的格局,往往决定了这艘大船的未来。
对于双减政策和在线教育地震,人人都说这是新东方的“至暗时刻”。但俞敏洪显然并没有觉得公司正在走下坡路,他坦言:

大家都知道,最近有人不断给我发问候信息,因为教育领域正在进行变革,大家担心我会心情不好。

其实我告诉他们,我的心情一点都没有不好,甚至某种意义上处于一种心平气和的状态,理由也非常简单。

因为所有这一切教育领域的变革,都不会影响我对自己人生大方向的设定,它不会影响我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更多地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的目标。

说起俞敏洪,在他身上最出名的两个标签,一个是“留学教父”,一个是“励志演说家”。
从高考三次落榜到考上北大西语系,从废弃停车场的小补习班到中国最大的教育培训机构,俞敏洪的创业故事,本身就是一部励志电影。
从这些年俞敏洪在新东方发展中所做的一些决策可以看出其领导人格局。
1)善于发挥性格优势,用在对的地方。
在性格上,俞敏洪自称自己是团队中的刘备。因为自己的中庸、仁慈、能容人的特质,以及他能其粘合作用的柔弱个性,才使得新东方的团队更“人性化”、组织也有大家庭的氛围。
但这种性格也有缺陷,比如导致新东方不止一两次错失入局其他航道的最佳时机。因此,俞敏洪引入了美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员工,避免自己的优柔寡断让公司在管理上难成体系。
2)无论市场如何变化,都坚持教育的初心。
在从业初心上,俞敏洪表示开公司还走到上市本不在他的意料之中,最开始,也是因为被北大开除的丢人与申请美国签证失败的憋屈,为了糊口才想着办补习班。因为补习班既能满足自己教书育人的梦想,又能有收入让自己在城市扎根。
但是另一方面,俞敏洪又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他曾公开表示:
我做的事情,是自己一直喜欢做的事情。教育是我喜欢做的,教书、读书、和团队成员在一起,是我喜欢的。
为了事业为了某个目标拼命努力,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互相鼓励,和团队成员一起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一起骑马一起滑雪,这样的日子是我从心底喜欢的。
尽管已经是一家上市大企业的董事长,俞敏洪仍坚持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让自己保持创业者的“饥饿感”和初心。
3)坚持通过励志演讲影响更多年轻人。
除了坚持做教育,俞敏洪还坚持做励志演讲。作为一个“逆袭成功”的农村小伙子,他有太多的心路历程想要诉说,有太多的态度与想法需要分享。
不管世界热潮怎么变,教育行业怎么变,他始终坚定,始终相信自己和新东方。
用他的话来说:选择自己认为值得往前走的路,拼命往前走,不管这条路上遇到多少艰难困苦,也不管这条路上遇到多少美好风景,只要你在这条路上走下去,风雨兼程,不畏艰险,你就一定会越走越远,当然有的时候道路也会越走越宽。
新东方在经历市值暴跌90%、砍掉最赚钱板块、计划裁员4万人之后的业务调整,正如新东方的校训: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如何跟上变化的节奏,是每个人、每个组织的永恒课题。
共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