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近现代人才辈出的谜底在这里
湖南近现代人才辈出的谜底在这里
作者:周碧华
东洲岛,一艘知识的航母
说起湖南,国人总是羡慕湖南在近现代出的名人甚多,几乎左右或改变了中国近现代史,而且人才涵盖政治、军事、文化诸方面。
湖南人当然自豪不已,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就说过:“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
他的话一点也没有夸张,《中国历代名人词典》中,鸦片战争以前共收录名人3005人,其中湖南籍名人仅有23人,占0.77%;而此后的750个近代名人中,湖南籍名人暴涨至85人,占11.33%。
中国之大,为何湖南出此“异象”?这几乎成了一个谜!
当代有许多人包括外国学者都试图破解这个谜,但众说纷纭。
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主要观点。
一是认为湖南人拥有特殊性格。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湖南人“吃得了苦,耐得了烦、霸得了蛮”。碧华先生并不认可,相邻湖南的四川人广西人难道就吃不了苦耐不了烦霸不了蛮?我看差不多。况且,湖南人仅仅是在近现代“吃得了苦,耐得了烦、霸得了蛮”,而此前并不具备这种特征么?那为何在近现代突然就“吃得了苦,耐得了烦、霸得了蛮”呢?
二是认为湖南地理位置特殊。这个观点一点也不靠谱,就因为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湖就人才辈出?哪个省没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呢?退一步说,湖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不是近现代才形成的!
三是认为湘军的崛起。这个观点沾上了边,因为湘军一路血拼,一路敛财,发财后回到家乡置办田产,培育子孙读书。但湘军又是如何崛起的呢?其创办者曾国藩为何能成为影响毛泽东的人物?学者们没有权威性解答。
而我认为,寻找湖南在近现代人才辈出的答案应该溯源,有源头,有一脉相承,才有井喷的可能。这个源头应该从宋代建立的岳麓书院算起,正是因为岳麓书院“学达性天”“实事求是”的学风,才影响到宋元明清的湖南学子。
“学达性天”“实事求是”最终在嘉道年间形成了贺长龄、魏源提倡的“经世致用”这一理念,并成为独有的湖湘文化特质,这种文化影响下的湖南人,“康济时艰”“传道济民”,以天下为己任。毛泽东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就体现了这种文化的烙印。
而将“经世致用”理念发扬光大的人则是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人称“船山先生”,湖广衡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市)人,与顾炎武、黄宗羲、唐甄并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
王夫之正是岳麓书院的学子,明亡后,他“栖伏林谷,随地托迹”,隐居治学,穷困潦倒而不放弃。
这样一个著作等身的人,因为只顾治学,再先进的思想若不能传播而被人接受,依然只是一堆纸。所以,近现代湖南人才辈出,还真得感谢三个人:彭玉麟、曾国荃、王闿运。
光绪四年(1878年),兵部尚书彭玉麟大力支持张宪和在回雁峰下的王衙坪王氏宗祠办书院,没有这个国防部长鼎力相助,书院肯定是建不起来的。四年后,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将家藏《船山遗书》332卷珍本捐给书院,这便是船山书院的火种,更是湖湘文脉的火种!
船山书院
光绪十一年书院迁往湘江中的东洲岛,彭玉麟亲聘国学大师王闿运任山长,也就是书院院长。从此,船山书院名气大震,“海内传经问学者踵相接”,连岳麓书院、城南书院、渌江书院的学子都纷纷南下求学于船山书院,一时有“学在船山”之称。更难能可贵的是,王闿运在这东洲岛上一呆就是20年,船山书院培养了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于是,湖南人才辈出也就不难理解了。
2021年9月24日晚,我终于踏上了衡阳市东洲岛,只见该岛偏瘦,只有长沙橘子洲三分之一大小。但我知道,因为船山书院的存在,这座岛在中国具有足够的份量。
我是趁着夜色而去的,唯恐先贤们看出我一颗浮躁的心。灯光映射下,千年古樟“五指樟”如盖的树影,象征着此处教育曾经的繁荣。我轻移脚步,不敢高声谈笑,那些教室里仿佛还坐着苦读的人。地面的老青砖都有些光滑了,我想像着“帝王之师”杨度多次踩过的是哪一块呢?
王院长的办公楼兼住所
东道主指着一栋复原的楼告诉我,那就是王闿运的住所兼办公场所,哇,这么大一栋楼,足见他在官员们心中的地位是何等崇高!当年他进京赶考时,曾在武汉歇脚在一个歌妓家里,临别时,王闿运准备支付住宿费和餐饮费,谁知那位歌妓说,免了,你只要在我折扇上题一首诗就行了……王闿运的艳遇令当代多少诗人眼红呵,我瞧着那栋楼,心想王闿运如果感恩的话,该接那位红颜在此小住些时日的。
告别东洲岛(既称洲,又何必再称岛呢?不是王闿运搞的鬼吧?)时,导游指着夜色中的某个位置说,那里曾经是旧码头。我就仿佛看到当年一个个穿长衫蓄长辫的学子,上得岸来,朝圣般地向船山书院而去。
夜宿雁城,一时难以平静,于是吟就七绝一首:
船山书院
栖伏草堂穷道理,緪升明月有壬秋。湖湘二圣标青史,衡岳千峰瞰九州 。
(“草堂”为王船山居所,名“湘西草堂”;壬秋为著名学者王闿运的字,他担任船山书院院长二十年,为推介船山学说立下了汗马功劳。“緪升”有日益兴盛之意,王船山自撰对联有“明月无心自照人”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