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越安静的人越能成大事,小时候父母让你“会来事儿”都是错的
我们的社会常常喜欢给人“贴标签”。
比如看到一个小孩子个性活泼,就会夸奖他“会来事儿,将来肯定能做大事”。
看到一个小孩子沉静内敛,就会评价“性格太内向,将来在社会上吃不开”。
八零后、九零后的父母对于孩子“会不会来事儿”这一点可以说是很痴迷。
如果一个小孩表现得比较内向,不爱说话,那么父母就会很着急,想方设法地想让孩子外向一点。
会通过什么方法呢,比如说:
逢年过节,带孩子串门,让小孩见人一定要喊“叔叔阿姨”(或者其他的title)而且必须喊得响亮,还得说几句吉利话,不许重复;
让小孩当众表演节目;
鼓励小孩子去跟陌生人说话,很小的时候去培养他的社交能力,等等。
父母们喜欢把以上行为称之为“锻炼”。
但对于一个究极社恐来说,做出以上行为,还不如挨一顿打。
父母们对于孩子“不会来事儿”的焦虑,在于担心内向的孩子长大之后会活得不好,不精彩,不成功。
因为在老一辈人心里,“成功”这件事是跟外向的性格有着直接的联系。
也不怪他们会有这种想法:
在以前那个什么都需要配给的年代,越是会来事儿的人,跟领导关系好,就能获得更多的利益,更多的好处,更多的门路;
反之,你要是个闷葫芦,那就没有任何存在感,没有人在乎你,说难听点吃S都赶不上热的。
然而时间来到现代,外界的纷纷扰扰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小的精神损耗。
别说把内向的人“锻炼”成外向了,哪怕很多性格外向的人,很多时候都想离开人群,把时间留给自己,跟自己安静地相处。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的丰盈以及工作职位的多样化,所谓的“性格外向”、“会来事儿”开始慢慢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如何在这个社会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这跟性格没有太大的关系。
反而,在这个嘈杂的时代,可以内向、能够内向却成了一个非常稀缺而宝贵的品质。
为什么越是内向的人,越有可能成大事呢?有如下三个原因,朋友们不妨对号入座,看自己有没有这三个特质。
第一,内向者拥有不动声色的强大,在安静中野蛮生长,一朝惊艳所有人。
在大多数人眼中成功者向来都是到哪里都不怯场,侃侃而谈的样子,他们振臂一呼就有无数的“信众”追随其后,煞是风光。
比如某宝的某云经常到处大做演讲,批量生产励志鸡汤。
网络上到处都是以他的名义而流传的各种名言警句,似乎冠以某云的名号,那句话就变得格外的可信。
所以以前的人会得出:“凡是成功者都是性格外向的,会来事儿的,反之则成为普通而平庸的芸芸大众。”
然而这只是一种片面的观察。
之所以能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幸存者偏差”现象在作怪:
我们看到的所谓“成功者”都在侃侃而谈的做演讲,看上去很外向的样子,
是因为他们站到了台前,接受了世人的瞩目,并吸引到了众人的注意力——这是他们主动地选择,你看到的都是他们想让你看到的。
然而还有一些低调内向的成功人士,他们并不喜欢把自己放在聚光灯下,但那并不妨碍他们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比如说作家村上春树就是一个典型,他个性内向沉闷,特别不喜交际,更无意与他自己国内的“文坛”有太多的交集。
为此在创作期间,特意跑到国外去创作,一待就是多年,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作家。
第二,内向者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可以建立真正稳固有效的人脉关系。
听过这样一句话:
“在一个集体里,人缘最好的不是最会说话的那个人,而是最懂倾听的那个人。”
事实好像真的是如此!
小编以前的公司有个女同事,跟所有同事关系都很好,从来没人说她坏话,而她平时就是一个很内向的人。
她的内向一点都没妨碍到她的人际关系,反而别人都觉得她很靠谱,喜欢跟她说心里话,因为大家都相信她绝对不会出去乱说。
但大家往往不会相信那种过于外向的同事,潜意识里觉得太外向的人可能一不小心容易把秘密说漏嘴。
第三,“沉默”是汲取力量的来源,减少干扰,专注自身更有希望成就事业。
真正让一个人获得某个领域的成功的关键,并非他的性格如何,而是看他内心是否强大。
而内向的性格所赋予人的,首先就是内心层面的稳定性。
内向者经常自己独处,所以对自己了解得更多,也就更信任自己。
内向者不喜社交,所以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学习、提升、专注于某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这样就更能达成自己的事业目标。
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们也比别人具备更多的内心力量,去抵御那种巨大的挫败感。
从而更容易从暂时的反复里站起来,重新振作迎接新的挑战。
讨论
你觉得你是个“会来事儿”的人吗?你认为性格外向和内向,跟事业是否成功有关系吗?
欢迎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