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双河落彩虹/高伟俊
我们的车在江西省婺源县行驶,到达了以“清溪萦绕,华照增辉”而得名的清华镇。而我对清华镇的彩虹桥早有耳闻,今日至此,不前去与它会上一面,难免会留下极大的遗憾。
我们的车开过清华镇的街道后,顺着一条河流行驶,最终停靠在靠近彩虹桥一里多路的某村落宾馆傍。下车后,我们来到了一条名叫“双河”的河水边。河床大约宽一百五十米,此时已是冬季,河床的溪水瘦弱如一条束带,缓缓流淌在河床的中央,河床两边是大大小小圆圆的鹅卵石,还有干枯的草根;远处河洲上,长有一团团绿油油的似菖蒲一样的植物,偶尔有几只白色小鹳鹤在绿洲之间来会飞翔。双河岸边是一个村落,大多为“胡姓”。现在这个村落几乎家家都开着宾馆和副食品店铺,商业气息很浓厚,这也是因为双河上的彩虹桥给他们带来的“福祉”吧!
沿着双河走了不远,我们就望见一座廊桥横亘在碧绿如玉镜的双河上。红木黑瓦,船形桥墩,如一条彩虹落于双河上,是那么古朴、端庄,而又安静、婉约。我知道这座桥就是清华镇著名的“彩虹桥”了。
彩虹桥其实是廊桥,也称风雨桥,桥亭和桥廊是供行人遮阳避雨的,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而江西省婺源县的古桥很多,据考证,全县如今保存完好的就有三百五十多座,彩虹桥便是婺源廊桥的标志之一。彩虹桥最有特色的设计是:它的桥墩前端形状像个船头,呈锋锐尖状,当地人称它为“燕嘴”。我想这样的称呼太形象了,侧面观看那彩虹桥的几个“燕嘴”桥墩浮在双河水面,活像一只只正在水中游泳的燕子。但是这种造型不仅是为了好看、有美感,更重要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水对桥墩的冲击和破坏。
我想这样的设计是由谁想起来的呢?这座美丽的廊桥有着怎样的“前世”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不禁来到了这座廊桥的桥门口。顺着十几个水泥台阶,我终于登上这座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风雨廊桥。我抚摸着古铜色的桥栏杆,朝前方遥望,只见这座风雨桥的后方正安静地流淌着双河的河水,河水蜿蜒绵长,望不到尽头。河水两岸芦苇丛生,绿藤肆长,时有几只白鹤飞上蔚蓝的天空,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安闲,如梦似幻。我一转身,朝桥墩“燕嘴”的方向望去,只见一块碧绿的翡翠静卧在桥墩下方,距离桥墩不足五十米处,有无数小石墩组成了另外一个有间隔的小石凳桥。河水在那处有个小落差,碧绿的河水顺着每一个小石墩之间的空隙处“哗哗哗哗”流去,如演奏着一首首欢乐的轻音乐。这时,我看到一位穿着红色棉衣的少女正悠闲地走在那些小石墩上,微风吹起她那黑亮的乌发,我想要是画家吴冠中在此,会马上绘画出一幅美丽的“红衣少女过双河”的图画来。小石凳桥的前端是一丛丛竹林,笔直的竹子摇曳多姿,掩映中,出现了古老水车和古屋的影子,真是好一派”田园风光图”。
踩踏在宽大古旧的桥板上,会听到微微的“嘎几嘎几“声,那是一曲曲悦耳的轻音乐在陪伴我前行。当我正走到彩虹桥的中心位置时,我发现桥中心的右边廊亭有一神龛,供奉有三个神像,中间供奉的就是中国古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人夏禹。我想当地人为什么把夏禹也作为一位神灵在供奉着?是祈望禹王能镇住双河的洪水,保护美丽的彩虹桥吗?而随着禹王左右,一僧一俗的两位又是谁呢?他俩与这座桥又有着怎样的因缘关系呢?在神龛两边的木柱上刻写着一副对联,竟然是李白的两句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为何要以李白的这两句诗为楹联呢?这座名叫”彩虹桥“的桥名是否在唐朝时就存在,现在继续沿用了它的原名呢?一个个问题在我脑海里涌现,让我迷惑不解……
原来在乾隆时期,婺源县清华镇有个林坑庵,庵中有位济祥和尚,他的世俗名字叫“胡宏鸿“,是清华胡德的后裔。住在双河边的清华人胡永班,是一位平时在清华古镇街上做点小生意的买卖人。当年,也是一个冬季,天正下着鹅毛大雪,济祥师父和同乡胡永班正伫立在双河边,对着木桥比划着什么.原来他们正在商量着一件让他们命运发生转变的大事情----筹建廊桥。一位负责募化资金,一位负责学习建桥技术。
从此,济祥和尚告别在庵中吃斋念佛的平静生活,选择了一条充满坎坷不平的募化之路。他起早摸黑,翻山越岭,入村进城,一路募化下来,整整花去五年的时光,终于得到圆满的成果。而胡永班也舍弃了自己的生意,背井离乡,出外学习建桥技术。凭着一股倔强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他最终学到了高难度的建桥技艺。于是从彩虹桥的定线、固桩、清基、到桥墩、桥台、桥面的施工,胡永班都身体力行,亲力亲为,当他最终完成了他的杰作——彩虹桥时,他已经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了。临终前,他拉着济祥和尚的手说:“我的心愿总算完成了,死而无憾。”他说完,微笑着离开了人世,济祥和尚失声恸哭,泪入雨下,他长久地站在已落成的彩虹桥前,面对不断流淌着的碧绿河水,他内心在为自己最好的伙伴胡永班超度亡灵;他明亮清澈的眼水中,正闪烁着彩虹般的睿智光芒……
一座美丽的风雨廊桥,就是一段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双河上的彩虹桥,以她感人的建造故事,让人永远铭记在心。
作 者 简 介
高伟俊,字“道勤”,笔名“明澈”、“阿愚”。男,70后,江西都昌人,先后入江西省九江学院中文系、浙江省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习,初中语文教师,江西省九江市作协会员,中国鄱阳湖研究学会主办的《鄱阳湖文学》杂志编委。散文、诗歌散见于《今日浦江》《浦江文学》《鄱阳湖文学》《磐安文艺》《三湖诗刊》《信江》《湖光》《鹅湖文艺》《仙女湖》《燕赵散文》《华夏诗刊》《学习周报》《中学语文报》《中学生学习报》《九江日报》《九江教育》《长江周刊》《金华日报》《江南游报》《浙江教育信息报》《浙江工人日报》《浙江日报》《浙江作家》《文学教育》《散文百家》《散文选刊》《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地方、市、省以及国家级等报纸杂志上。也有文章入选《月泉雅集》(中华书局出版社)《中国人文地理散文精选集》(中国言实出版社)《浦江文学现代诗歌选》(中国文联出版社)《诗江西》(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江西诗歌年选》(江西高校出版社)《清风廉韵》等多部散文、诗歌书集。
玉润时光·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