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个案分享与居家康复训练计划
基本信息:
殷先生,男,33岁,已婚,建材销售员,现居河南省郑州市。
现病史:
患者于2019年9月14日打篮球摔倒后致左膝前交叉韧带损伤,当时感觉有撕裂感,膝盖无力不能屈伸;经治疗消肿后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但足球篮球等运动不能参与,长时间行走及急停时膝关节不适感增加。
2020年8月19日于某骨科医院行左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自体髌腱移植),术后局部固定,期间曾伴发感染,术后未行规范化康复治疗。
2020年10月10日患者为求系统诊治来我院就诊,门诊以“手术后肢体功能障碍(左侧)、韧带术后(左膝前交叉韧带)”收入我科。
患者入院时左膝佩戴支具,借助双腋杖完成日常站立及步行,左膝关节局部肿胀、疼痛,屈曲活动受限明显,交替上下楼梯不能,跑跳不能,患肢负重欠佳,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无法正常工作。
既往史与个人史:
平素身体健康,对青霉素过敏,表现为皮疹,否认吸烟、饮酒史,近14日内无发热、干咳、呼吸困难等症状,无新冠肺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无疫情高发地区旅居等流行病学史。
患者诉求:
根据COPM评估结果显示:患者希望可以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实现脱拐独立行走,早日回归正常工作岗位,重返球场继续篮球运动。
进一步放大
躯体结构与功能检查:
视诊与触诊
平衡功能、关节活动度与徒手肌力测试
感觉、特殊检查、认知与心理
活动与参与信息收集
基于以上客观检查,可以进一步分析出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左膝屈曲活动度明显受限,髌骨活动度明显下降,由于长期制动,瘢痕软组织粘连,股四头肌延展性变差,腘绳肌、股二头肌紧张,关节囊挛缩。
2,由于长期制动导致左下肢肌肉萎缩,肌力明显下降,神经肌肉控制能力较差。
3,膝关节主动灵活性较差。
4,站位平衡能力较差,躯干与下肢稳定性均不足,患肢缺乏负重。
5,本体感觉减退。
针对患者以上主要问题并结合患者诉求,为患者制定康复目标:
短期目标(两周):因患者之前术后在家自己康复,在康复进度上已有所耽误,远未达到康复效果,故根据患者目前情况将目标设定为扩大左膝关节主动屈曲角度到60~70度,增强股四头肌、腘绳肌等下肢肌肉力量,加强患肢负重,站位平衡达到二级,改善本体感觉,实现脱拐行走50米。
长期目标:进一步扩大左膝关节关节活动度,继续增强下肢肌肉力量及训练本体感觉,提高运动表现,促进患者回归工作与家庭,以及继续篮球等体育运动。
1.扩大关节活动度
2.牵伸
3.肌力强化
4.加强患肢负重,提高平衡能力
第一周(10.12—10.17):
治疗措施:
髌骨松动、胫股关节松动、被动屈膝、主动阶梯上摇动(扩大关节活动度)
半蹲训练、坐位抗阻伸膝(强化股四头肌)、MET技术(增加关节活动性、放松股四头肌,恢复肌肉的感觉,增强肌肉延展性)
俯卧位伸髋、蚌式训练(强化臀肌)
腘绳肌末端控制
软垫上踏步(改善平衡与本体感觉)
进展:主动屈曲角度:33°→62°;被动屈曲角度:45°→71°;躯干及下肢稳定性增强,可以脱离支具,使用单拐行走。
第二周(10.19—10.26出院):
增加措施:靠球蹲、腘绳肌抗阻训练,弓步下身体重心转移、步态训练、核心肌力训练(增强躯干稳定性,为重返球场做准备)、将篮球运球动作加入到训练中。
进展:主动屈曲角度:62°~→71°;被动屈曲角度:71°~→81°;站位平衡达到二级;躯干及下肢稳定性增强,可脱拐独立行走70米。
目前患者已经出院,为了使患者在出院后能够继续进行康复,我们为其制定了一套居家康复训练计划,如下(文末附有完整视频)
一.自我牵伸(每个动作保持40秒,每次两组):
腘绳肌牵伸
小腿三头肌牵伸
二.下肢肌力训练(一组15个,每次做三组):
坐位伸膝:股四头肌肌力强化
蚌式训练:臀中肌肌力强化
俯卧位伸髋:臀大肌肌力强化
站姿提踵:小腿三头肌肌力强化
靠球蹲:增强股四头肌等下肢肌肉力量,扩大膝关节活动范围
直腿半程反向卷腹:下腹部肌力强化
俯卧挺身转体:上背部肌力强化
小燕飞:下背部肌力强化
扩大关节活动度训练:
负重与平衡训练(每个动作一组15个,每次做三组):
模特:黄雅南
编辑:刘春玉
由郑大五肌肉骨骼疼痛康复科整理制作, 转载请事先联系,并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