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课】打卡第三天:唐朝的集体人格:青春气息的勃发

※※※※※※※※※※※※※※※※※※※※※※※※※※※※※※※※※※※

唐朝的集体人格

唐代的集体人格林林总总,我想选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来讲一讲。所谓代表性,就是与以前以后的集体人格都不太一样,却又有力地推进了中国人的健全。

从我前面的讲述,大家已经明白,唐代的集体人格,在主调上一定不是那种满身“汉服”、满口“国学”、无视外部世界、无视青春年少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和极端主义者。这样的人如果真有,一旦出现在当年长安的朱雀大街上,一定会让全街的中外人士惊恐万状、目瞪口呆,然后急急地把他送到医院,先用罗马医术,再试孙思邈的单方。

唐代的集体人格中,能够明显找到北方大漠狼烟的成分。还记得孝文帝下令,要求鲜卑族贵族与汉人通婚吗?现在看到最明显的血缘成果了:唐高祖李渊和李世民的生母都是鲜卑人。李世民的皇后也是鲜卑人。结果,唐高宗李治的血缘,四分之三是鲜卑族,四分之一是汉族。

鲜卑族

这个让所有的中国人世世代代都骄傲的唐朝,它的皇家血脉,居然是这样构成。这不能不作为我们考虑历史上最健全集体人格的基础。

所谓“集体人格”,是指即便并无血缘,也被裹卷。如果说,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域人士,都被习惯地通称为“胡”,那么唐代,“汉人胡化”盛极一时。他们不仅听胡乐,吃胡食,而且在人生格调上也转向轻健勇猛。用李白的诗句来概括,就是“儒生不及游侠人”。就连最文雅的王维,也十分赞赏这样的青春形象,他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胡化”,并不是野蛮化,而是在冲破狭小心理空间之后,对生命力的高度活化。这种生命力的高度活化,使得原先中国文化所熟悉的集体人格中,增加了“呼鹰”、“挥鞭”、“仗剑”、“杀虎”等等强悍的气息。随之而来,衣服也开始流行小腰身,连女子化妆,也以“髻堆面赭”为时尚,也就是把发髻束起来,不再作鬓角装饰,也不再追求脸白唇红,反而故意以深色涂脸,还把嘴唇的颜色涂得更深,近似黑色。这一系列细节,也在崇尚豪爽刚健的野外行动风尚。

这,确实是生命力的高度活化,全方位地体现为外部形象。

唐代集体人格中的青春气息

我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这些外部形象之中,包裹着一种惊人的青春气息,一种不受年龄限制的青春气息。

唐代集体人格最诱人的,就是这种青春气息。这种青春气息,我们在诸子百家没有见到过,他们总是显得过于老成;在秦汉王朝也没有见到过,在那里即使是年轻人也被巨大的社会职能掩盖了年龄;在魏晋名士中见到过,但他们过于凄美而短暂,虽然是青春却昙花一现。唯有在唐代,青春勃发成了主要的人格特征。到了后来的宋代,一切又都上了年纪,我们以后会说到。

唐代集体人格中的青春气息,保留着天真的成分。睁大眼睛看奇妙的世界,一直保留着学习的心态,于是处处有发现,时时有好奇。

还是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例吧。我在著述《中国书法美学》的时候曾经提到,唐太宗非常热爱书法,就拜了老师,跟着书法家虞世南认真学。写来写去,总觉得那个“戈”字边旁的斜钩老是写不好,一写就钝。有一次他写了一幅字,又碰到了一个“戈”字边旁的字,就干脆把右边那一半“戈”字空着。没想到正巧虞世南来了,没见唐太宗,只见那幅字,一看还少了几笔,就顺手把那个“戈”字填上去了。唐太宗回来,看到自己写的这幅字很满意,就拿到了魏征面前,说:“朕总算把虞世南学到家了,请你看看。”

唐太宗书法《温泉铭》

魏征看过后说:“学得最像的,是那半个字,戈字边旁。”

唐太宗听了一惊,叹一声:“真是好眼力!”

这件有趣的小事,让大家领略了初唐时候的文化氛围,唐太宗、虞世南、魏征这三个当事人的心理都很健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