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四大细节堪称神来之笔,这是一部不可错过的大片
千呼万唤中,《长津湖》终于上映了。
这部新片是整个国庆档的重中之重,可谓万众期待,如今终于上映,它的票房表现几乎也是一骑绝尘——
第一天上午10点左右首场放映,截止到次日下午13点,总票房已经迅速攀升到了4亿多。
皮哥早在33城点映就看过这部电影,考虑到当时放映范围不大,口碑样本量不够,并没有专门为它撰文。
如今影片正式上映,各大平台的真实口碑也已出炉。
有观众表示:场面震撼,演技绝,不够看。
也有观众在评价时连用了“三个满分”:故事满分,情节满分,画面满分。
有观众说:太震撼了,先辈贡献吾辈不能忘,定当铭记于心!
更有观众简单粗暴,评价只有短短两字:绝了!
豆瓣还有位网友给出了最高评价:这是一部绝无仅有的作品。
《长津湖》当不当得起“绝无仅有”四个字?从电影质量上来看,皮哥可以肯定回答:当得起。
它不是那种一味追求宏大和场面的纯商业大片,也不是一部全部将精力集中在故事上的剧情电影,它兼而有之,各个部分都刚刚好。
很多人聊起这部电影,都会先说电影有多“大”,制作规模有多大,主创阵容有多强大。
但皮哥偏偏想先和大家说些电影里一闪即逝的“小”。
影片刚开始,是教员等国家领导人在讨论朝鲜战争要不要打的问题,这时候有一个常人会忽略的细节,还原得非常好,那就是教员的烟盒。
虽然这个镜头正片中基本就是一闪而过,但唐国强老师和顾问王树增对历史细节的考究,不得不让皮哥佩服。
同时,教员惯用火柴,从不用打火机,当他拿起桌子上的烟盒划亮火柴时,整个场景也很真实。
他经常一根接一根,喜欢用烟头接火,这些细微肢体动作,都展现在了影片中。
接着往后看。
志愿军入朝前,都是解放军。但因为是秘密入朝作战,而且是以“志愿军”的名义,所以一切跟解放军有关的标识都要拿掉。
吴京饰演的伍千里在出发前,帽子上的红五星和胸标“中国人民解放军”都还在,但入朝后,这些标识性的东西都拿掉上交了。
甚至影片还专门给了第七穿插连所有战士的帽徽和胸标一个特写,装在一个特制的木盒中。
看了军装,我们再看军姿。
片中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阅兵的时候,不少观众有个疑问,为什么有些战士敬礼的姿势不一样。
这个姿势鲜有人知,叫“扶枪礼”,那时的解放军,持栓动步枪的可以行扶枪礼,持短枪的敬举手礼。
这个礼节建国之前都在用,只是随着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扶枪礼在解放军中渐渐不再流行。
老电影《董存瑞》中,还曾专门对扶枪礼有过呈现。
另外,在九兵团入朝时,因为战事紧急,许多志愿军穿的都是薄冬装,原本准备在东北换装,结果没做停留。
于是东北车站的解放军战士,将自己的所有厚冬装,甚至身上穿的冬装都脱下来给入朝的九兵团志愿军战士,这个情节在电影中也有特写,都是史实。
虽然电影本身没有为绝对的历史真实负责的义务——毕竟电影作品不是纪录片,可以有艺术处理的成分。
但《长津湖》确实做到了先从小处着眼,在关于长津湖战役的历史细节上,它的洞察让皮哥震惊。
从这些“堪称神迹”的细节上,你能看到《长津湖》主创的用心、负责,更能感受到,电影幕后人员对真实历史的还原程度,有多细腻。
细节之上,往大处看,我们更能直观看到三位导演联合对战争场面和动作场面的把控。
大多数观众用“震撼”形容,一点不夸张。
大的军事场景戏,从美军仁川登陆作战到仁川港的美军舰群;
从铺天盖地的地毯式轰炸,到沙场点兵的美军坦克群;
这是对美军军事实力最直观,也是最客观的展示。
因为有日本作为基地,美军可以无障碍保证自己军队的后勤补给,感恩节的火鸡可以连夜从东京运往战区。
战争场景,尤其是第一场遭遇战,对战争戏娴熟的场面调度,充满了战斗沉浸感。
镜头时而追着我军,时而追着美军,时而尾随被扔出去的手榴弹,时而又跟着被射出去的子弹。
虽然场景多次切换,视觉的焦点却从未变过。
观众的眼神可以从导演的“上帝视角”看到这次战斗的全貌,却又不会被切换的镜头看晕。
这是真正的导演功力呀,看电影时你能很自然地意识到这就是我们想要的视觉沉浸。
从小到大,以小见大,不夸张地说,《长津湖》的确是目前国产战争电影的天花板。
陈凯歌说过,一部战争电影,归根结底是关于人的。
我们喜爱看的战争或军旅题材作品,像《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都是因为里面塑造和刻画了鲜活生动的人物。
编剧兰晓龙,保证了《长津湖》不会是一部单纯展现电影工业的电影。片中多个可爱的志愿军战士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比如朱亚文饰演的七连指导员梅生,放下正在办理的退伍手续,直接骑着脚踏车回到队伍,还一直拿着女儿照片“炫耀”。
看上去是个文绉绉的角色,可上了战场可一点都不含糊,很有儒将风范。
胡军饰演的雷公既是片中的笑点担当,又是最广大志愿军的代表。
李晨饰演的火力排排长余从戎开朗乐观,每个人身边好像都有这么一位乐天派,韩东君饰演的狙击手平河则外冷内热,打枪神准,人狠话不多。
不过皮哥最想说的还是这两位,一个是饰演哥哥伍千里的吴京,一个是饰演弟弟伍万里的易烊千玺。
这两位演员,也是在影评中观众提及最多的。
吴京多以硬汉形象示人,不过在《长津湖》中,他还是有很大突破的,观影时你能明显感觉到吴京的文戏丝毫不比动作戏逊色。
尤其是电影中吴京的两场哭戏,让皮哥直接破防。
第一场是攻打北极熊团之前,伍千里、伍万里兄弟俩提到他们共同的大哥伍百里的时候,伍千里说到百里牺牲的细节时,情绪明显没绷住。
他的眼神里有躲闪,有强壮镇定的忍耐,嘴上不说,但眼泪却一直顺着脸颊流下来。
那种情绪沉默的爆发,很有感染力。
第二场是战胜了北极熊团之后,还没来得及庆祝,敌人的空中增援就来了,炮弹倾泻而下,伍千里只能眼睁睁看着老战友在面前牺牲。
他不忍看下去,一个人跑到坦克后面,摸出来自己记录战友姓名和牺牲年月的小本子后,看着一页页画了红框的名字,泪如雨下。
每位观众都知道,在一个建制动不动就打没的朝鲜战场,战友牺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那吴京为什么痛哭呢?
一来,牺牲的战士跟他关系要好,二来看到记录名字的小本,尤其看到自己之前那么多战士战死,满是红框,百感交集进而落泪,对一位老兵来说,是很合理的。
这是只属于吴京的硬汉柔情。
易烊千玺不用多说,在演技上,他已经是自己同年龄段演员里最好的了。
皮哥想说的,是《长津湖》中,易烊千玺饰演伍万里的成长和转变,其他的不用多看,只看他的眼神就够了。
刚开始,他是个混不吝的小孩子,认为当兵帅,能摸枪,才偷偷跟着哥哥上了战场。
你看那时候,他的眼神里是不羁,也是童稚,这稚气甚至能从眼神里看出来。
上了车,当哥哥问穿着一身军装的他“是谁”的时候,他一脸懵,什么都答不出来。
这时候,伍万里并不是个合格的战士,甚至是个拖油瓶。
在之后伍万里的转变中,也有三场眼神戏,最为出彩。
第一场是碎石滩涂与美军飞机的偶遇,眼看着自己的同龄战友张小山被大口径机枪扫成了肉泥,他的眼神里第一次有了当兵的恐惧。
但如果你注意品味,这个眼神恐惧之外已经开始有了一股狠劲。
第二场,是室内近身遭遇战中,哥哥被美军锁喉,要他上前捅死敌人。第一次面对面手刃敌人后,他眼神里多了些自信,还有杀气。
第三次,是当段奕宏饰演的老连长谈子为问他是谁的时候,他这次没有懵,直接敬礼,报出了自己的番号和姓名:第六百七十七名,伍万里。
你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了什么?
成熟,这是一个只属于军人的眼神,从他眼睛里能看到腥风血雨的战场和厮杀,也能看到对未来的坚定和无畏。
易烊千玺的表演,给伍万里的转变赋予了充足的人物弧光,这是整个《长津湖》故事得以令人信服的根本。
有场面,有动作,有人物,有故事,《长津湖》什么都不缺。
不过这部电影之所以能收获这么好的口碑和票房,最重要的,是它要告诉我们的,关于历史,也关于中国。
不少观众看完,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
如果有弹幕,恨不得把“中国牛逼”打在公屏上。
为什么?因为它用电影的形式,讲清楚了这场战役的来龙去脉,也说明白了这场战争真正的意义。
抗美援朝第一枪打响距今已经有71年,但有一种论调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场劳民伤财的战争,到底该不该打?
《长津湖》用一句话,从国家领袖的战略高度说明白了问题:过了三八线,过不过鸭绿江啊?
实际上,朝鲜战争初期,美军的军机就已经飞过鸭绿江,轰炸我国的边境城市了。
东北是当时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一旦朝鲜被占领,后果不堪设想。
有无数历史和鲜血证明,对美帝抱有幻想,妄图借助国际势力保证中国和平稳定的想法,是多么荒谬。
于当时,这场仗打不打可以讨论,可于后世,于我们,于中国的百年和平发展,这场仗,不打不行。
所以,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刚摆脱战乱之苦的新中国,才又亮出了自己的剑。
事实也证明,这一仗硬刚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打出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也打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不夸张地说,我们每个人,能过上今天的生活,吃的就是抗美援朝的红利。
而代价,是十几万志愿军的鲜血和生命。
看《长津湖》,我们看视觉效果,看战争,甚至看血腥,不是为了上战场,不是为了过眼瘾,更不是为了吹毛求疵到处查证历史究竟是不是这样。
我们要了解那一代人的奉献、牺牲和伟大,要知道他们是为什么心甘情愿去打这场仗,又为什么拼了命也要战胜世界上装备最强的美国军队。
志愿军虽然已经在战争胜利后随历史远去,但志愿军的精神永存,已经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融为一体,这是我们今后前进的动力。
所以,皮哥认为,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看《长津湖》,记住那段热血而又残酷的历史。
以史为镜,通过历史学习道理,认清帝国主义的亡我之心,才能接棒先辈,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而不朽。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