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美——叫唐代越窑之美
越窑在唐宋时期从隋代时期的衰落中逐渐恢复,逐渐从唐早期还是比较粗的瓷器中,发展到唐代晚期,已经成为一代名窑了,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光进贡皇 家朝廷,而且远销海内外。
唐以前,由于对烧造高温瓷器的材料和技术并不成熟,因此,大多为陶器,著 名的唐三彩就属于陶器,陶器属于低温烧造,而且对胎质要求比较低,而直到唐代,不但釉料发展成熟,而且窑温可以烧出1000度以上的高温,所以可以说唐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分水岭,唐以前可以称之为陶器时代,唐以后才可称瓷器时代。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大诗人陆龟蒙对越窑青瓷的描述入诗入画,让人神往。越窑青瓷以其“捩翠融青”的釉色,深得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青睐。而今,这些越窑青瓷历经岁月的洗礼,更加沉静温润,它们就如中华民族五千年璀烂文明史中的一个颗明珠,在人类发展进步的长河中彰显着我们祖先的自信、优雅和从容。
越窑瓷器在市面上难以见到,真正的越窑青瓷价值很高,而且未来的升值空间比较大,在当时的年代,做工精细,促使越瓷大发展,不但是国内需求量增大,而且是越窑瓷器的大量对外输出国外。从世界各地出土陶瓷器中,越窑又可以居首位。
综观历代越窑青瓷茶器,我们发现它处处透露着清雅秀丽、如茶一般的韵味。如此具有“高 级感”的青瓷茶器和茶叶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沉淀出中华民族最内敛、最沉静的审美情趣。
被称为秘色瓷的越窑碗、盘,内底釉面光洁,除两件釉色泛黄,其余均呈湖绿色。碗、盘作葵口或花瓣口,是晚唐流行的装饰风格。平底器的外底边缘有一圈形似 “松子”的泥点,也是常见的工艺特征。这批瓷器代表了越窑当时最 高的工艺水平,但不表示有特殊造型、配方和烧成工艺,只是工艺流程中的各环节较一般产品更为考究。
中晚唐时期的越窑生产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仅烧瓷的窑场大量增加,器物的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瓷土经过了更为细致的粉碎和淘洗,坯泥在使用前也是几经揉炼,制作的瓷胎细腻致密,胎面光滑,浑然一体,气孔很少,胎色有灰、淡灰、淡紫等。釉色黄或青中泛黄,滋润而不透明,釉层匀净,开片或剥釉的现象很少见,器型中规中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