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大兆街道中兆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大兆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偏北方向约2.5公里的少陵原腹地,东邻东曹村,西邻二府井村和西曹村,南邻兆寨村,北接三益村。村域面积约1.34平方公里,耕地约1705亩。新雁引公路从村南依村而过,新韦鸣公路从村北500米处自西向东而过。
有毋、刘、董、李、邢、张、王等姓氏,以毋、刘两大姓为主。1982年248户,1280人。1990年284户,1320人。2000年314户,1370人。2010年343户,1450人;20世纪80年代以前,共有5个村民小组。80年代初,一小队因人口较多,为便于管理分为3个小组。至2011年,7个村民小组,370户,1487人。
据《长安县地名志》记载,中兆建于隋代。清嘉庆《咸宁县志》记:“隋尚书左仆射赵芬墓在少陵原中兆村,俗称泰佰冢。因村在小兆村和大兆村之间因此得名叫中兆村。”20世纪60年代初期,破旧立新,将村名一度改为新中村,后恢复原村名。
赵芬,字士茂,隋天水西人也。隋文帝时为丞相,后迁东京左仆射,晋爵郡公。开皇初拜尚书左仆射,与郢国公王谊修律令。后又兼内史令,蒲州刺史,加金紫光禄大夫。葬于少陵原。大概位置在中兆水库北约百米。据说赵芬墓在20世纪40年代还有遗迹存在。
村里原先有马王庙、老爷庙、大圣庙、楼楼庙、三官庙、雷神庙等十多座庙宇,村南有座魁星楼,村北有修建的城墙,城墙外有座两层木楼构建的菩萨庙。
村大庙坐落在村中间(现村两委会办公楼地址上),坐北向南,分为上殿、下殿,上殿供有五大菩萨,下殿为厢房、斋房,东有娘娘殿,西有城隍殿。大庙里有一口大老钟,两米多高,红椿木做的神架。大庙前还有一座小庙,坐南向北,叫无量庙。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庙会,农历正月十九为老爷庙会,三月十三为娘娘庙会。新中国成立后,不少庙宇遭到损毁,只剩大庙内的主体建筑物,成为当时政府机构办公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初,大庙成为中兆小学,周边的东曹村、兆寨村、西曹村、二府井村的学生都在此读书上学;60年代中期学校迁移到现在的中兆小学南。现在大庙唯一遗留的物品只有两只石羊。
村北有中兆水库,面积达百亩,始建于1959年,水源引自大峪河,坝高5米,总蓄水量20万立方米,有效蓄水量达13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000亩。后大队将库底面积分给各生产队种苜蓿,导致库底渗水;1974年实施了翻新,碾压处理;1955年后,约一半库堤遭到破坏,目前承包给私人养鱼。
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多数村民住房为土木结构的鞍间和厦房,80年代初村民住房逐步改为砖木结构的鞍间房,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开始形成了以砖混平房和部分楼房;2011年底,60%的农户建起二层楼房,大多数村民装太阳能,建卫生间。
新中国成立前后村里有几家私人作坊,有康姓开的砖窑,毋姓开有纸坊、醋坊。毋志清的醋坊相当有名,方圆几十里都吃他醋坊的醋,至今老人们还记得。直到六七十年代各队都还有纸坊,造卷炮用的粗火纸。
改革开放前,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作物,养一两头猪、几只蛋鸡保障家庭一点小的收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亩产由过去的不到200公斤增产到现在的400—500公斤。农闲大多数村民外出务工。20世纪90年代村中的旱番茄比较有名。1998年养殖业、种植业得到
发展。2000年时,养鸡存栏达到6万—7万只,生猪存栏500多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0多亩,还有部分村民种西瓜。村中还建有两个砖厂,解决了部分村内剩余劳动力,带动30多户村民拉砖搞运输。
毋氏、邢氏等门户都属书香门第,村中曾有刘生天等人创办的私塾,培育了几代中兆人。恢复高考至今,被普通大专录取的学生约60人,重点大学录取12人,博士生2人,毋永正留法后居住于法国。
投稿、闲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