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故事】大串联

大串联

文/同龄人



    1966年8月18日,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导师、伟大统帅、伟大舵手毛泽东主席,身着解放军军装、臂戴红卫兵袖章,神采奕奕地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兴致勃勃地检阅百万文化革命大军,并且发出伟大号召:“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毛主席挥巨手,红卫兵跟着走,自此拉开了全国革命大串联的序幕。

      那时候,我在苏皖边界的一所农村中学读书。学校停课闹革命以后,我大部分时间是回老家生产队劳动挣工分,没有参加大串联。但是,我的爱人马兆云参加了红卫兵革命大串联,她时常说起这件事,眉色飞舞,兴高采烈。我觉得有必要写出来,以示记念。她当时在宿城二中读书,自发的相约几位同学一道,爬上北去的列车,到达了首都北京。他们赶上了毛主席最后一次——第八次的接见。毛主席八次接见红卫兵共1300多万人,第八次接见的时间是1966年11月25日和26日两天,接见人数最多,达到250万。他们几个同学到北京以后,被安排在一个化工厂的地下室里住宿,还有一些上海的学生也住在那里。26日凌晨4点多钟,有解放军叔叔来组织红卫兵,排着整齐的队伍步行走向天安门广场。好在从驻地到天安门不远,6点多钟就到达指定的地方。她就在天安门前西侧的华表旁边,面朝南坐着,坐在第二排,面前是长长的东西向长安街。大约在10点钟,毛主席的检阅车从东长安街向西缓缓驶来,毛主席站在敞蓬汽车上向人们频频招手,人们热烈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寿无疆!”欢呼声此起彼伏,响彻天安门上空。马兆云看到:毛主席身穿军大衣,头戴棉军帽,容光满面、精神焕发。刚巧毛主席向右边转脸,她看得非常清楚。毛主席的眼眸中饱含深情的望着人群,向青少年学生寄托着无限的期望。亲眼见到毛主席,她激动万分,幸福的泪水夺眶而出,兴奋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全国各地进京的学生,纷纷发起组织革命大串联队伍,名称中大多冠有“长征”二字。马兆云和几位同学参加了一个红卫兵长征大学。领头的是一名清华大学的学生,他操着浓重的陕西口音:“阿(我)是红卫兵”。在相约时间到南昌集中以后,各自回家报告见到毛主席的喜讯,整理行囊再出发。马兆云的弟弟把家里养的一只小山羊卖了,卖了九块钱给姐姐做盘缠。她和几位同学从宿县步行近百公里到徐州,才乘上火车抵达第一个集中地——南昌。  

      红卫兵长征大学集中时有200多人,然后分成小分队,每个小分队20人左右。约定好下一个集中的地方是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然后各个小分队分头出发徒步串联。每个小分队有三位同学是联络员负责打前站,为小分队联系好食宿地点以后又奔向下一站。那时各地都有红卫兵接待站,红卫兵大串联走到哪里,吃饭、住宿和乘坐车船都不要钱。天气冷了,红卫兵从接待站借衣服穿,有崭新的棉绒褂、裤,只要本人打个借条就行了。小分队大串联时,前头打着“长征大学”的红旗,后面按照从矮到高顺序排着整齐的队伍前进,每天平均要走80多里路。他们有时走大路,有时抄小道,还有的时候走在稻田埂上。在湘赣边界时常要翻山越岭,走羊肠小道。她记得有一座大山,上山七里下山八里,累的人人盔歪甲斜,个个筋疲力尽。为了鼓舞士气、打起精神,他们有时候边走边喊口号、唱革命歌曲。他们晚上住在县城或公社的红卫兵接待站里。在小集市(湘赣边界把大小集镇都称为市)上,利用当地的会堂、戏台演出节目。节目有独唱、对唱、小合唱、表演唱。歌曲有《北京的金山上》、《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翻身农奴把歌唱》、《浏阳河》、《绣金匾》、《洗衣歌》和毛主席语录歌等。马兆云身材娇小、皮肤白皙、脸庞俊秀,两条乌黑的长辫子垂在腰际,加之出身于干部家庭衣着穿戴略胜一筹,在同学中间比较出众。她在小学就能歌善舞,曾经上台表演“酒杯舞”,在中学也是文艺骨干。在大串联途中,经常演出节目,正是她大显身手的好时候。

      他们这个小分队从南昌出发一路向西南,途径江西省高安市到达第一个目的地——湖南省文家市。长征大学的200多人陆续抵达,集体参观了《秋收起义纪念馆》,并且在文家市住了一宿。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南京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马日事变,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惨遭杀害。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会后以中共中央特派员(时称毛委员)的身份,发动和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担任前敌委员会书记。起义军共约5000人,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二、三团。9月9日分别在修水、铜鼓、安源(现在是萍乡市安源区)三地起义,然后向长沙挺进。因为敌强我弱,起义受挫。 9月19日,起义军在文家市集中整编。毛主席果断地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提出向井冈山进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正因为如此,文家市这个小地方成为毛主席亲自缔造人民军队的起点,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秋收起义打出了第一面“工农革命军”旗帜,并且于1927年10月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被誉为红色革命的“摇篮”。毛主席为此写下光辉诗篇《西江月·秋收暴动》:“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注:江西省修水县、铜鼓县)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注:湖南省平江县、浏阳县)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长征大学的红卫兵离开文家市以后,仍然以小分队为单位行动。他们小分队向南到了江西省萍乡市,又转为一路向西到了湖南省株洲市、湘潭县,前往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湘潭县韶山冲。在湘潭县城马兆云患急性胃肠炎,接待站为她做病号饭,是一碗面条。她第二天没有能够和同学们一起去韶山冲,留下了遗憾。直到几十年后我们去韶山和张家界旅游,才圆了此心愿。2010年10月16日,我们跟着旅游团到了心中的圣地——韶山,参观了毛泽东主席故居和纪念馆。我们在纪念馆留言、捐款;在广场上面向毛主席的塑像三鞠躬,敬献鲜花,籍此聊表两位共和国同龄人的心愿!

      1967年春节前,长征大学的红卫兵在长沙市集中,各个小分队游玩了十多天。去了毛主席的母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去了毛主席游泳的地方——湘江“橘子洲头”等纪念地。睹物思人,俞加崇拜全国各族人民的大救星——毛泽东!1967年2月8日,是农历大年三十,红卫兵接待站传达了中共中央和中央文革领导小组的通知:要求红卫兵停止革命大串联,迅速返回学校,复课闹革命。他们当天晚上从长沙上火车回宿县,进行了将近三个月时间的革命大串联到此结束。

作者:  马香俊;灵璧县科学技术协会退休干部;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资深作家。

(0)

相关推荐

  • 涂帆·忆当年的步行串联 ——文革中的一次出逃

    终于找到一队人马,他们都是红五类,去北京接受毛泽东检阅后要再去红太阳升起的地方韶山朝圣,管他什么类,能跟着逃离学校就好.12月下旬的一天,我们出发了.背包里舅舅给我的糖果是我带上路的唯一非必需品.出发 ...

  • 【征文大赛086】难忘之旅

    <文艺众家>"心中有座城"征文 难忘之旅 黎 平 我出生在北京,后来随父母来到天津,因此,对北京有着特殊的感情.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我们心中向往的地方,年轻时去北京游玩 ...

  •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华县中学生活万花筒

    邮箱:3125136050@qq.com 中学生活万花筒 作者 秦获幸 一个青葱少年,从十二岁小学毕业,考进初级中学,人生道路就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新的环境里,稚气未脱的少年看什么都是好奇的-- 一个 ...

  • 胡根庆//徒步串联去延安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2021新年来临之际,我们初步总结整理了七十余位写作爱好者的作品链接,以丰盈后稷文学宝库!点击下面加粗字链接,品读<后稷文苑>宝葫芦: 后稷宝葫芦  文苑新年礼 发刊 ...

  • 散文《大串联》 陈久平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1. 1966年9月20日,我们从定襄下乡结束回到了学校.学校里全体学生早已开始了大串联.在学校的除一些所谓的" ...

  • 韶山行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首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民歌,荡气回肠,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来到毛主席的家乡--韶山,追忆伟人,缅怀毛主席. 首先,来到韶山 ...

  • 心中的圣地——韶山

    老刘 关注 心中的圣地--韶山 06-22 阅读231 来自话题 #参观名人故居 2919篇 韶山--伟大领袖毛主席诞生的地方,全国人民心中的圣地! 韶山--全国人民寄托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思念.坚定不 ...

  • 丁沟中学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下)

    [往期回读] 丁中历届毕业照大汇总 毕业照里没有我 再看一组丁中老照片 从梧桐大道到香樟大道 丁中学子:母校见证我们的爱情 上接:丁沟中学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上) 丁沟中学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下) - ...

  • 用寿山石雕作品纪念八一建军90周年,敬礼!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走过了90周年的风雨历程.7月30日的大阅兵振奋人心,每一幕都历历在目,各种新型装备更是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强大,士兵们英姿飒爽的姿态惊艳国人. 全国人民都被这宏伟壮阔 ...

  • 回到韶山去

    回到韶山去 从那池塘边走来 走进一个新的时代 那时我们热血澎湃 走在他乡千里以外 一路并肩而行 不怕烈雨惊雷狂风 因为想着兄弟的情 因为我们心中有梦 我们回到韶山去 再回到家里 呼吸那里的空气 看景色 ...

  • 桑宜川 ▏岁月留痕:跨越半个世纪的时光底片

    岁月留痕:跨越半个世纪的时光底片 作者 ▏桑宜川 前年回国访学,在成都见到老王,相约次日一道前往大邑安仁镇,拜望笔者在宜宾柏树溪县二中读书时的同桌老樊,并参观他精心打造的博物馆群落. 驱车前往,走老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