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乡村记忆——捻线砣

乡村的记忆——捻线砣

文/程大康


       端午节快到了,昨天早上到菜市场买糯米、红枣和苇叶。卖苇叶的那个大姐跟我交流一下关于包粽子方面的经验:怎样包才能包的快,糯米放在苇叶里多还不露掉米粒;然后又对我说:包粽子的线最好用纯天然的,比如:麻线、棉线等,这样的粽子吃着安全放心;现在市场上卖的粽子大部分是用尼龙线或者塑料线绑扎的。尼龙线、塑料线经高温水煮之后会产生有毒物质如:二甲烷等,毒素会深入沸水及粽子里,人吃了对身体有害。可是我们生活在化纤和塑料的时代,纯棉线真的很难买到。不由地让我想起以前在老家偷学捻线的陈年往事来。

小时候,做衣服,纳鞋底或者鱼竿上的线都是手工制作出来的。当年农活忙完,女人们就拿一团棉花一个线砣到邻居家串门,边拉呱边捻线。

捻线的材料都是选上等的棉花。到秋天,棉花成熟,拾的时候就把好的棉花挑出来单放在一边,晒干放起来,用的时候拿一点,把里面的棉籽剔除出去,然后用两根筷子弹几下,等棉花弹均匀了再卷成长型棉条留捻线用。我经常看妈妈和婶子这样操作,时间久了也想试试,可是妈妈不让学,只有偷偷的观察揣摩。

有一次,妈妈不在家,我拿着妈妈的线砣按照大人的动作开始了。一手握棉花条,一手转线砣,待线砣转动后,两手一齐扯长棉线条,使其变成细线,到一定的长度,就把线缠绕在线砣的下端,再在线砣上端系上活扣,然后开始新一轮捻线。一开始比较生疏,笨手笨脚的,经过慢慢摸索和不断的练习,竟然成功的捻出了棉线,一种成就感从心底油然而生。估计妈妈快回来了就把线砣放回原处。可还是被她发现,因为刚学,捻出来的线不匀称,颜色也不一样。妈妈把我捻的线都缠出来丢在一边说:捻线不是那么好学的,你捻的线根本不能用,粗的地方针眼穿不进来,细的地方又太细,还那么脏,白棉花都变成黑色的了,等你长大再学吧!从此以后妈妈要是有事出去,临走的时候就把线砣藏起来。我只好制作属于自己的线砣。按照妈妈线砣的样子,拿一根筷子,在筷子方头的那点串上两枚方孔铜钱,铜钱上方逐渐刻细即成。只要喜欢一件事,不管别人眼里有多麻烦,在自己心里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

自从有了自己的线砣,每天只要有时间就拿它捻线,我知道捻线之前要把手洗干净,那样捻出来的线就白了。我照妈妈告诉我的方法仔细捻起来,等到线轴上的线团缠绕够大,慢慢的把线从线砣上卸下来在重新绕成另一个团,接着再捻新的线团。这样制作的细线力度不好,不结实,无法使用,还必须经过一道工序。就是线两股合成一股,把两股线头系在线砣上,用手拨动线砣使其快速转动,越缠越紧,逐渐缠绕成线,这样的线能做衣服用,也能绑扎粽子。妈妈第一次使用我捻的线缝衣服,脸上乐开了花,奖励一个小糖,以后我更有信心。我捻的线越来越好,妈妈连纳鞋底的线绳都用我捻的线,这种线绳得四股或者五股线合并,线粗必须得用专用的麻锤,麻锤的制作非常简单,取自牛腿中间关节部位的骨头,在骨头当中钻个眼,一根竹子插在上面就可以了。使用时,用手拨动麻锤使其转动,越缠越紧,逐渐成线,过程如同捻动的线轴,这样做出来的线绳非常结实耐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没人再捻线了,那可是以前乡亲们朴素生活的写照,那曾经的过往只能刻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成为永远的记忆。

云中漫步,原名程大康,中共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作家协会会员,宿州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红杏诗书画院会员,灵璧家园网一级作家,著名诗人。

(0)

相关推荐

  • 把端午的节味找回来!

    端午节即将悄悄地来,对,静悄悄的. 有预感,除了三天假期可供小浪之外,我们又将迎来一个假的端午节. 反正,假的端午节我过了也不是一年两年了,记忆里小时候粽艾飘香的味道熟悉.亲切却又实在遥远. 社会的进 ...

  • 薛韶峰 | 《端午短文》

    时间在不经意间流走,又是一年的端午节,满街飘香的粽叶.五彩的花线绳.各种造型的香囊拥拥挤挤,给端午节增加了热闹的气氛.今年老家的气候虽然较往年冷,但田地依然一片绿,不比往年差,不管气候冷热,不论雨水多 ...

  • 【随笔连载】想起来油灯下摇着纺车的母亲之(二)搓捻子纺棉线

    (二)搓捻子纺棉线 如果说弹花轧花是织布前的材料准备,那么搓捻子(搓棉条)纺棉线则是土织布的第一步. 搓捻子:搓捻子时,先找一块光滑的砖头(就是普通的青砖,只是常用而已所以比较光滑),实在没有这样的青 ...

  • 乔加林 | 消失的记忆—— 捻线砣

     作者简介 乔加林,男,70后,出生于江苏泗洪:1989年3月入伍,2001年部队转业回到泗洪:系中国青年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泗洪县作家协会理事:供职江苏省泗洪县交通运输局.爱好写作,作品散见于<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泥囤子

    泥囤子 文/出泥不染      泥囤子,顾名思义,就是用泥巴做的囤子,留作盛粮食用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农村,几乎家家都有这样东西.      做泥囤子,也是个技木活,不但泥要活的对劲,而且做出的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黑黑的猫猴帽

    黑黑的猫猴帽 文/胡桃夹子 清楚的记得,小时候的冬天格外的寒冷. 冬天,上学的路上,我们都是顶着西北吹来的寒风,使劲的缩着脖子前行.因为刺骨的寒风总会随时顺着脖子,钻进我们的衣领里. 家庭条件好的孩子 ...

  • 【灵璧故事】乡村记忆——戽鱼

    戽鱼  文/朱现凤 我的老家住在老濉河岸边,所以我是在河边长大的.小时候最有趣的就是戽鱼了. 记得那时候,每到汛期过后,河道的小叉沟里,都会冲进一些小鱼小虾.起初,我们只是觉得好玩,在里面逮一些鱼虾,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看青

    禅堂湖记忆--看青 文/胡桃夹子 "看青"就是看护庄稼,要从庄稼初长,看到庄稼成熟. 从前生产队,都有"看青"的人.特别是玉米,黄豆,白芋,花生,棉花在将熟的时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飘香的洋槐花

    飘香的洋槐花  文 / 邱德龙 清晨,漫步在家乡的船路沟堤岸上.突然间,清新的空气中缕缕浓郁的花香吸引了我们,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和表妹情不自尽的寻着花香找去.哇,一棵盛开着雪白花朵的洋槐树真真实实的就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喂牛

    乡村记忆――喂牛 文/程大康 由于社会进步,现在农村养牛的人家越来越少.当年现代化的农耕机械很少,拉庄稼.打场.耕地等大多都要依赖牛来完成,所以那时候牛就是农家的"顶梁柱",几乎家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大腰裤子

     大腰裤子    文/晏金福(77岁)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我们灵璧农村人穿的全是大腰裤子.这种大腰裤子,裤身和裤腿不是黑色就是蓝色,绝少有别的颜色.布料开始是家织或买来的手工布,颜色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学编筐

    学编筐 文/同龄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随着兴修水利和农田林网化,为了护住沟渠河坡和路旁而栽植许多紫穗槐.紫穗槐条子可以用来编各种形状的筐,有圆形的比较浅的抬土筐,有圆形的比较深的粮食囤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