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随机发作且永不消逝的尴尬

洗漱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脑子里突然蹦出自己上个月的“社死”现场;
好不容易结束一天,舒舒服服地躺回床上,却猛地想起白天自己当众丢脸的场面;
好端端做着手里的事,小时候做过的傻事却冷不丁地浮现在眼前……
这些场景堪称“现代恐怖故事”,但肯定引起了你的共鸣,因为这些情况实在太常见了,而且发生得有点儿过!于!频!繁!了,为什么好像每一天、随时都能遇到!
不管是不是因为这种现象过于常见,总之人们也给它起了名字:难堪发作(Cringe Attacks,也被称为“羞愧综合征”)。这些过去让你丢脸的小事,总是会不请自来地(甚至是在多年之后)回到你的脑海。
名字还挺形象的,对吧?
毕竟“尴尬”这种事对谁来说都一样,就连一向乐观开朗的崔娃(特雷弗·诺亚,主持人、脱口秀表演者)也会在节目中大谈自己的尴尬经历。
(来源:@字幕少女)
但是,为什么以前的尴尬事件总是突然蹦进你的脑子里?毕竟其中有些事情可能根本微不足道,而且客观来说,可能根本也没让你那~~~~么难堪。
更让我们在意的是,遇见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化解?
 为什么尴尬突然来“查岗” 
《纽约》杂志前心理与健康高级编辑、大众科普网站“我们的科学”(The Science of Us)创始人之一梅丽莎·达尔,在著作《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不完美社交生活自洽指南》中,也针对这一问题探索了一番。
书中提到,神经科学研究可能会将这种发作归类为“持久性”的例子,它的意思大体上就如同听起来那样,是一种持续存在的记忆,并且总是不自觉地反复出现。持久性通常与创伤经历有关,但正如神经学家迪恩·伯内特解释的那样,这些记忆可并不一定来自某些戏剧性的生活事件。
他认为,大脑不应当被描绘成一台值得崇敬的超级计算机,而应该是一个疯疯癫癫、不讲道理,有时候会以让人捉摸不透的方式运作的东西。想象一下,“一台计算机老是打开你那些非常私人、非常令人尴尬的文件,比如你给《喜羊羊与灰太狼》写的那些同人作品,而且它总是擅自行事,不挑时间”。
我没瞎说,真的有!↑
这么一想,他说得还挺形象的!
可是针对这个说法,赫特福德大学的心理学研究人员莉亚·科瓦维拉什维利提出了不同见解,她认为,即使记忆的行事作风不能完全被我们立刻理解,但它至少比伯内特描述的更加有条理。为了进一步探索,她以自身为研究对象,记录了9个月时间内突然闪现在自己脑内的每一个记忆,并从中发现了一些共性:其中90%发生在她独处的时候,又有80%发生在她漫不经心地做一些例行工作(例如做家务或者打扮自己)的时候。
而对其他参与研究的人,她总结说:“人们都声称自己那时候正做着简单的活动,心态比较放松。”细想起来,如果带入我们的自身经历,好像也确实是这么回事。
对此,她提出了一些理论,其中一个是,一些研究记忆的人士认为,即便是看起来完全随机出现的记忆,实际上也往往是由环境中的某些因素触发的。简单来说,就是现实中的某些因素诱发了我们的联想。
这还挺好理解的。
另一个是,在那个困扰你的“尴尬时刻”,你没能及时化解这种尴尬,所以你心里就会认为这件事没有被解决。一些研究人员认为,相较于那些做出了解释的尴尬时刻,这种“没能解决的尴尬”在我们的头脑中盘桓的时间更长。
还有一种理论,即尴尬时刻常常令你从别人的角度看待自己(哪怕只有一瞬间)。研究表明,自我定义的记忆往往能在我们的大脑中保持更加生动的面目,而这种现象会贯穿我们的整个人生,因为你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看到了自己,而那些尴尬时刻也因此历久弥新。
当然,抛开所有研究和理论,关于这种现象也可能存在一个简单得多的解释:你的情绪决定了你的大脑打算保留什么。感受越强烈,记忆就越牢固。
而在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研究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家詹姆斯·麦高看来,外部因素很容易激发人的情绪,而这两者都会使大脑对自己说,记住这一刻。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看,这种情况发生时,是因为某种因素使你的大脑兴奋,触发了肾上腺素的释放,而肾上腺素又触发了另一种名为去甲肾上腺素的物质的分泌。
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神经递质,会刺激杏仁核。他说:“杏仁核是大脑的一个区域,会因情绪激动而兴奋。”然后,杏仁核“与大脑中几乎所有的其他区域进行交流,相当于它在宣布发生了重要的事情,记得牢一点”。
这种情况会发生在我们感到尴尬或屈辱的时刻,但并不仅限于这些负面情绪,就好比说,如果你得知自己刚刚中了彩票,你肯定能记一辈子。
那么,回到刚才那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
 尴尬不该成为社交的“拦路虎” 
在2015年的一项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发现,如果人们花时间在心理上充实一下导致他们痛苦的记忆中的细节,就有助于减轻这段记忆造成的刺痛。其实,这就是在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内心经常发生的事情:沉迷于痛苦的记忆会使你更深地陷入心理健康问题。此外,专注于记忆非情绪化的方面,有助于减轻与这段记忆有关的情绪体验。
现在,我们需要提出一个新概念:“自我辨析”(self-clarity)。简单来说,自我辨析能力强的人“对自己的判断似乎能与其他人给出的一致”。你可以看清并接受自己,也不会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
而且,自我辨析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提升的。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心理学家克里斯廷·内夫建议人们像对待密友一样对待自己,温和但并非毫无原则。重要的是承认,事情也许确实有那么尴尬。但是别忘了同时提醒自己,你不是地球上唯一做过类似事情的人。
这是一项值得学习的技能,因为甚至有证据表明,自我辨析能力很高的人可能更善于抵御难堪发作。愿意的话,你现在就可以尝试一下:想一想高中或者大学时期的某个尴尬时刻,某件确实让你为自己感到难过的事情。仔细琢磨一下那个时刻:之前发生了什么事?当时谁在你身边?你那时感觉如何?
当然,这种方法肯定不能药到病除,一旦尴尬情绪再次回归,就用这三个问题来代替那段回忆吧。第一个:其他人经历过多少次同样的或者相似的事情?
第二个:如果有一位朋友来找你,向你提起了这段往事, 你会如何回应她?
最后一个:你能试着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那个时刻吗?
这也是激发自我意识的一种方法,自我意识允许你承认自己是会犯错误,也能正确看待错误的“那种人”。就算你有时候会犯傻、会把事情搞砸、会让自己“出洋相”,但那又怎样?我们不都是这样的吗?
减少日常生活中尴尬次数的秘诀并不是密切监视自己的行为,确保每一步都不走错,每一句话都不说错,因为一般来讲,你对自己才是最严厉的,大多数人都不会像你认为的那样严格地评判你这个人。
放心去做应该做的,大胆承认自己的不完美,这才是我们应对难堪发作的一剂良方。
毕竟除此之外,我们每天还要应对许许多多奇怪的状况。总是替别人尴尬怎么办?办公室里突然“社死”怎么办?总是怕成为别人瞩目的焦点怎么办?如果你也为这些情况思考过、困扰过,不如来读一读梅丽莎·达尔的这本《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不完美社交生活自洽指南》吧。据悉,这是一本市面上非常少见的专门探讨尴尬的心理自助类佳作,相信你会因其获益良多。
识别二维码打折购买
参考资料

1.L. Kvavilashvili and S. Schlagman, “Elicit­ing Involuntary Autobiographical Memories in the Laboratory: Developing a New Method of Investigation,” lectur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Soci­ety of Applied Research on Memory and Cognition, University of Aberdeen, July 2003.

2.Ekaterina Denkova, Sanda Dolcos, and Florin Dolcos, “Neural Correlates of 'Distracting’ from Emotion During Autobiographical Recollection,”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10, no. 2 (February 1, 2015), doi:https://doi.org/10.1093/scan/nsu039.

3.Kristin D. Neff, “Self-Compassion: An Alternat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a Healthy Attitude Toward Oneself,” Self and Identity 2, no. 2 (2003) doi:http://dx.doi.org/10.1080/15298860309032.

4.Kristin D. Neff, Ya-Ping Hsieh, and Kullaya Dijitterat, “Self-Compassion, Achievement Goals, and Coping with Academic Failure,” Self and Identity 4, no. 3 (2005), doi:10.1080/13576500444 000317.

5.Kristin Neff, Self-Compassion: The Proven Power of Being Kind to Yourself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2011).

 聊 几 句 
你有什么尴尬经历吗?
你还有什么解决尴尬的妙招?
评论区一起聊聊吧!

😅

文 = 书玉
编辑 = 暮麻
图片 = 网络
封面 = 《海绵宝宝》
商务合作  wd@unreadsky.com

加微信13901132852 入群购买

可享受更多优惠

摄影与诗歌文艺书店

 ● 文艺是你内心的生活态度 ● 

艺术 | 摄影 | 文学 | 设计 | 生活 | 哲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