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中国》一个非正式制度在中国的起因
8月29日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在去年从当当网邮购了一本书《江湖中国》(作者于阳),买这本书的起因是在《特别关注》中看到一篇讲人情关系递减的文章,觉得作者讲得很有道理,此文章选自《江湖中国》,于是便按图索骥买到了这本书。
买书、读书、藏书,对我来说是一个幸福的过程,所买之书五花八门,年少时多买纯文学类的书,工作后除了买与业务有关的书,更喜欢买社会、历史、励志、生活、健康方面的书籍。从最初的《读者》、《散文诗》、《青年文摘》等一些期刊的订购,到现在的诗歌散文、随笔小说、文史哲类的书籍,总之都是些人文类的,买书十几年下来豁然发现自己的书柜已多达近千册了。男人买书犹如女人上街买衣服,不光是注重样式更注重质量,如果遇到一本品质高、内容丰富,很符合口味的书就像如获至宝一样。可是,在我买到的所有书中,《江湖中国》真得算是最与众不同的一本奇书了。
01
算得上是一本奇书
说它奇,是因为它可算是我见到的最贴近现实的一本人情世故大全。作者开篇就提出了五个疑惑,第一个疑惑就是:“社会上的东西,书本里学不到;书本上的东西,社会上没有用。”作者对书的看法是:一旦书本和社会脱节,那不叫书本,不叫学问……一般而论,社会道理在书本里能学,书本上的道理在社会上也能用。到这一步,书本才是书本。不到这一步,书本不算书本。中国社会为什么在现实与书本之间有一道“沟”呢?这道“沟”又是什么?为何不让书本介入呢?
想想看,从小学读到大学,学校里的课本,除了考试做学问值得一用,哪一本书能教给你在世俗的社会里如何做人呢?很多学习好的学生,后来成了不能适应社会的书呆子,反而有不少在学校里调皮捣蛋成绩不良的学生到了社会上如鱼得水,“百无一用是书生”,俗语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也不无道理。我是书店的常客,这么多年,还真没发现象《江湖中国》这样如此贴近中国现实社会的书,讲人情世故的书的确不少,但不是借古讽今,就是空讲道理,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似乎不敢触动现实社会那根敏感的神经。记得以前单位同事曾给我看过一张泛黄的报纸,上面有一篇文章,对中国社会的腐败作了深刻分析和强烈抨击,那是一家比较权威的省级报纸,那一年在副刊中开辟了一个栏目,专门刊登一些针砭时弊的文章,那篇文章的作者可能是专栏特邀作者,经常发表一些思想深刻、语言老辣的文章,颇有鲁迅一针见血无所畏惧的遗风,正是因为如此,正是因为这个专栏,那一年很多人愿意看这份报纸,愿意收藏这份报纸,但是很多人都有一种隐忧,正如原同事说的:“这个栏目长久不了”,果不其然,那个栏目只有短短三个月的寿命就夭折了,那份报纸因为根基较深才得以侥幸存活。
02
作者是有文化的江湖人意
我想,《江湖中国》的作者首先是一位深谙世俗社会人情世故的江湖中人,与一般江湖中人所不同的是,他是有文化的江湖人,作者本是在大学里教书的一介书生,后来走出象牙塔下海经商,诧异于现今中国社会种种之怪现状,困惑之间乃求助于史,“读《太平广记豪侠传》,读《金瓶梅》,读《水浒传》,读白莲教、罗教,读青红帮,读洪门天地会哥老会,终于恍然大悟,原来此乃中国江湖也,非正统社会,非正人君子的社会,而是正统社会外的泛泛乌合群体,以文豪范仲淹的概念,不属'庙堂之高’,而是江湖之远,远离正统,远离正义,但是拥有对社会的一定统治力。因为有统治力,才值得今人重视,值得政治家、社会学家、一切学者和读者的重视。这是一个被忽视的世界,一个在冥冥之中统治我们而浑然不觉的世界。”作者之所以发现这个常人浑然不觉的江湖世界,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其一,作者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才得以掌握大量的现实材料;其二,作者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才得以高屋建瓴纵览古今历史发现根源。
说实话,我读这本书,常常有义愤填膺又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疲惫之感,也许有的人读这本书会对这个社会更加失望而心灰意冷,因为书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解决中国社会江湖化的方法和措施,但这不能怪罪作者,中国社会的问题积重难返,岂能是杀几个郑筱萸就能解决问题?作者仅仅是一个普通人而已,又岂能解决中国五百多年来愈演愈烈的江湖化问题?正如一位读者评论的:“江湖中国问题的解决,作者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但如同治病一样,明白了病根,问题就有解决的希望…”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谈到自己对当时社会的无力之感,那段“铁屋子”的对话可谓经典,鲁迅道:“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想当年梁实秋曾经指责过鲁迅:“你骂倒一切人,你反对一切主张,你把一切主义都褒贬的一文不值,你到底打算怎样呢?请你说出你的正面主张。”的确,当年鲁迅也不曾明确指出疗救病态中国的良方,但是他的呐喊还是唤醒了很多铁屋子里熟睡的人,我想,《江湖中国》这本书的意义也在于此吧?
除此之外,对于世俗中生活中的普通人来说,我认为本书的意义,还在于它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借鉴作用。作者利用工作接触社会各阶层群体之机,对中国社会做了十年的定向调查研究,可以说本书是作者生活经验的总结,虽然很多内容不像那些堂而皇之的经典论著那样高雅脱俗,但正是因为它“俗”,所以才贴近生活现实对人们有用。
03
江湖,是一门学问
作者说:年轻人踏入社会第一课,书本不让说又必须明白的,究竟是什么?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就是要搞好人际关系,打好社会基础,核心是搞定上司、领导、大哥的关系。这样说还不免遮遮掩掩,羞羞答答。再直白点说,就是投到一个实力人物门下,听话、巴结、献殷勤、鞍前马后跑,换得宠信、提携,以便日后出人头地。
正规的书本,哪敢这样教人。既然正规书本不敢说,那就变成“社会上的东西,书本里学不到”了。学不到什么?江湖之秘技也。这说的还只是入门。随着乳臭小儿在社会上立足,羽翼渐行丰满就要放单飞。这时不仅需要上下拉关系,还需要横向搭关系,建立属于自己的私人关系网。要做人,要在社会立足,就非得学,不学混不开。打下基础后,就要灵活运营私人网络,搞好战略经营,从中渔利,力争混个出人头地、飞黄腾达。这就叫“长袖善舞”。混到这般功夫,可以出师了,按江湖黑话说,可以自立“香堂”了。这一套哪里来?追踪溯源,巴结领导(上司、老板)的伎俩来自官场收门生和江湖拜码头的原型。二者没有本质差异,都是江湖,一个黑道江湖,一个白道江湖,门道相通。
除了入门课,实用而讲不出口的'学问’还多得很。这里不说旧的,只说新的:怎样假装“正常”的人情往来,行贿赂之实;怎样装作讲义气,拉人下水;女人怎样傍大款,对外假称“干爹”;怎样弄虚作假而出名,怎样沽名钓誉而行坑蒙拐骗;怎样招摇撞骗跻身上流社会;怎样滥施人情,支配别人;……
被称之“学问”的东西,反映了历经五百年江湖化的民间行为规范,其普及程度高于法律,演变成一种惯例。我们要承认,这是博弈的结果,而不是坏人设计的结果。在特别严重的地方,普通人不学这些技巧,便生存困难。面对这个事实,中国的社会学研究不能说没有盲点。但这不代表老练的社会学家们不懂这些,不说而已,大家心照不宣。”
作者的很多话可谓大胆无所顾忌,所以作者还是一位很有勇气之人,不惮于说出别人不敢言或不便言的话。他的确也“俗”得可爱,我们觉得书里没有阳春白雪高山流水难登大雅之堂,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今社会的很多事就是如此龌龊肮脏难登大雅之堂,作者只不过如实反映现实而已,所以他也“真”得可爱。我们读这本书,并不是学习庸俗堕落,而是通过这本书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正如作者所说:“在特别严重的地方,普通人不学这些技巧,便生存困难。”此话可谓金玉良言,在这个江湖化的中国,清高自傲只会处处碰壁头破血流,既然不能改变社会,就只能适应社会,不是为了害人,仅仅是为了自保而已,特别是那些刚刚大学毕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这本书可以让他们少走很多弯路。
04
一个非正式制度在中国的起因
谈到江湖不由得让人想起百年前的上海滩,说到上海滩不能不提到青红帮,而说到青红帮就不能不提黄金荣-----法租界巡捕房总捕头青帮老大。黄金荣爱财,他的赚钱秘诀就是放手下流氓去商铺勒索闹事,然后他出面治理,结果商家出资,小流氓纳孝敬,租界洋人嘉奖,一石三鸟,社会各方面离不了他,形成一个倚重他的格局,随之而来,财源滚滚。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黄金荣的技巧是利用公权制造了个人收益最大化的局面。若非如此,倘若地痞流氓抓光了,就没有人纳孝敬费;没有流氓捣乱,商家也不会出资,没有收拾流氓捣乱,也显示不出总捕头的本事,令洋人如何缺之不可。所以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就是维持流氓、商铺、租界当局三者的生态平衡。
这个故事一点也不离奇,就是江湖经济运作模式之一,百年后仍然可以运行。就不举栗子了。所以说江湖帮会不存在了,但是江湖的灵魂还在,江湖的社会结构还在,中国社会在某种程度上被“江湖化”了。就某种意义而言,百姓即是江湖,江湖寓于社会。
江湖是儒教国家的一种老年病,中国是儒教母国,所以又是江湖重症区。儒教国家的特征:一是信奉家族主义,其结果是倚重“血缘、地缘、情缘”来建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二是排斥技术创新,结果农业技术徘徊,生产力跟不上人口增长速度。这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儒教操作系统”的一种冲突。自春秋时期后,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人口增长与生产力停滞的矛盾逐渐激化,中国形成人满为患,人地紧张的格局,聚族而居的儒教家族社会开始解体,产生举国流窜的游民大潮。在这股大潮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结构-------江湖社会。
中国自古在豪侠和商人之中就存在江湖基因。但是作为一种系统化的社会结构,江湖萌芽发生在人满为患初现端倪的明中期,大约在公元16世纪前后。经过300年的发育和人口大盘调整,至清乾隆退位后的19世纪初,江湖社会开始崛起爆发。至20世纪初清末民初,江湖彻底颠覆正统秩序,成为中国的主导社会结构之一,从此中国开始全面江湖化的历程。
江湖是正统社会以外社会结构的泛称,仔细辨析,存在两种结构类型,一种是结盟的帮会,一种是不结盟的关系网。前者称“秘密社会”,奉行团体结构,有严格的组织和制度。后者称“关系社会”,奉行网络结构,以人际关系为联结依次蔓延,有不甚严格的人情习俗和面子习俗。二者都符合深层的社会结构规律,可以在社会交换理论,冲突论,符号互动论和结构功能论中找到内在逻辑。
结语
有句江湖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但我以为说的不够准确,完整的表达应该是:出来混,坏了规矩,总是要换的。
文 | 文峰
图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