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祝祷的三件事都应验了,是惊人的神通,还是心学的智慧?

日本阳明学大师冈田武彦在《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中记载,王阳明曾对天祈祷过三件事,都当场应验。

第一次:救火

正德五年(1510年)三月,王阳明经历了两年的龙场贬谪生活后,被朝廷起用,升为吉安府庐陵知县。这一年,县城内发生大火,火借风势,迅速蔓延,一下子烧毁千余户人家。王阳明作为知县,爱民如子,万分焦急,又解救不及。只得向天祈祷,没想到,过一会儿,风向就发生了改变,人们乘机救火,灾民得以解救。

第二次:求雨

正德十二年(1517年)春,为了平定漳州的贼寇,王阳明率军屯驻在福建汀州的上杭,当地正遭旱灾,赤地千里,百姓因叫苦不堪。看到此情此景,王阳明又一下跪拜苍天,为民祈雨。祈祷之后,当时就下起了雨,但是毛毛细雨。但此后,大雨连降三日,土地如同饥渴的婴孩,汩汩而饮。百姓欣喜若狂,奔走相告,视先生如神人。当地官员也认为王大人是及时雨。

后来,百姓出面向上杭的官员请愿,希望将王阳明祈雨的都察院行台大堂取名为'时雨堂',以纪念王阳明祈雨救民的功德。

王阳明也因为百姓能得雨而兴奋不已,写了《喜雨》三首记录这件事。在第二首中,王阳明吟道:'山田旱久兼逢雨,野老欢腾且纵歌。'把百姓因欢心而奔腾歌唱的狂喜生动地描写出来了。

第三次:拜风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发动叛乱。王阳明当时接受了镇压福州三卫叛军的敕命,前往福建。走到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县的黄土脑。王阳明得知了到宁王朱宸濠叛乱的消息,宁王反叛,他其实早有预判。他不能继续北上,就打算返回吉安府,希望能在吉安制定战略部署,暂且控制宁王。可是天不凑巧,这时正值南风劲吹,逆风行舟,难以迅速返回吉安。

《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中记载:

先生命取辨香,亲至船头,焚香望北再拜曰:'皇天若哀悯生灵,许王守仁匡扶社稷,愿即反风。若天心助逆,生民合遭涂炭。守仁愿先溺水中,不望余生矣。言与泪下,从者俱感动。祝罢南昌风渐息,须臾樯杆上小旗飘扬,已转北风。

王阳明顺风行舟,很快到达了吉安。到吉安后,王阳明马上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经过一段时间的备战,王阳明率军与宁王在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

对于这次祈祷,王阳明印象最为深刻,他曾在两首诗中写了同一句诗:'此地曾经拜北风。'用来纪念老天帮助自己平定了一次叛乱,解救万民于兵火之中。

有传闻说王阳明曾在31岁时,在浙江余姚的阳明草堂中修习道家的导引之术,竟然开了天眼,能够发挥灵能。但王阳明认为自己'只是心清'罢了。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一位真正的儒者,只专心于修己治人的儒学之道,而那些东西'簸弄精神,非正觉也'。

那么他每次祝祷都能应验 ,到底是什么原因?难道世上有人真有通天之能?不仅能通天,还能改变天意?

其实,王阳明他曾在《答佟太守求雨》一文中告诉了我们答案:'天道虽远,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也就是说自己是通过至诚之心感动天地的。

至诚,才是他感动山川社稷之神的力量。至诚,是他心学的核心理念。

王阳明在年少时,按程朱理学的理论,进行格物致知,他曾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却一无所获,还大病了一场。正德元年(1506年),阳明三十五岁,因反对朝廷中司礼太监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当驿丞。

在贬谪龙场期间,他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 日夜反省,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突然大彻大悟:'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才认识到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在自己心里,向自己的心内求就可以,何必向外物索求真理。这便是有名的'龙场悟道'。从此之后,阳明心学横空出世,光明盛行,之后追随者无数。

他的心学理论,还包括知行合一,王阳明曾说:'知行工夫,本不可分离'。如果知晓了道理,而不去做,等于不知道。这个很好理解,所以他一直强调'事上练',而不是'坐着悟',通过做事的行为,来体悟自己对事理是否知道,是否理解。同时当不断地寻求内心之理,并用'诚意'去行动,这便是'致良知了。

无论是心即理,还是知行合一、致良知,真正关键所在,便是这'至诚'二字。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是心之本体,求复本体,便是思诚的工夫。'

王阳明的一生,一直在用至诚之心对待自己。他意志坚定,不忘本心。从小就立志要做圣贤。此后一生,他虽出入佛教道教,但都体察到它们的不足,因而坚守儒学。在学习儒学时,也是独树一帜,坚持自我。在朱子学一统天下的时代,敢于提出'知行合一'的主张,不怕质疑,不怕指责。在为官时,不管身处困境,还是成为功臣,都能坦然接受其他官员的攻击与陷害。若没有至诚之心,何能如此坦荡?

王阳明的一生,一直在用至诚之心对待百姓。三次祝祷,都是为了百姓安危。儒学之精义,在于一个'仁'字,而'仁者爱人'。王阳明真正是一位爱护百姓的仁者。在龙场驿,他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积极乐观地生活,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他用歌声与人们交流。在做庐陵知县的时候,他廉洁自律,勤政爱民,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赋税,深受当地人们的爱戴。

王阳明的一生,一直在用至诚之心对待自己国家。即使他屡遭奸臣陷害,大半生奔波在蛮荒之地,他也会把教化百姓放在首位;即使他在宁王叛乱时没有兵权,也是顾全大局,一马当先,力挽狂澜,不计个人安危。他心中装着整个国家,用至诚之心对待这个国家,虽然这个国家在他生前并没有给他多少的财富和荣耀。

他说:'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可见,他每次祈祷能够应验,并不是他能占会卜,也不是能呼风唤雨,而是他确有通天之能。这个通天之能便是“至诚之心”。天有好生之德,他有爱民之心,哪能不通?

1529年,王阳明去世。

临终前,他说了一句:'吾心光明,亦复何言。'

谥号文成,后人称其为文成公。明万历年间得以在孔庙从祀。王士祯 这样评价他:'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