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族怎样划分等级,为何权倾朝野的和珅,看到旗主都乖乖下跪

我们看《雍正王朝》《甄嬛传》这类清宫剧的时候,常常会被里面名类繁多、称呼各异的爵位弄得满脸问号。亲王、贝子、贝勒、国公,到底哪个更大啊?

其实,这类让人眼花缭乱的称呼,都是清朝封赐皇族的爵位。这些爵位有的名称太过相近了,以至于一般人特别容易把它们弄混。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清朝的这些皇族,究竟是怎么划分等级的。

在清朝之前,历朝历代的皇族一般都会在成年时“裂土封王”,这也是统治者为了维系自己的统治,而想方设法帮自己找的“内援”。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以支系藩王拱卫皇室,号称“屏藩皇室”。当然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养“猪”专业户嘛。

有鉴于明朝的惨痛教训,清代皇族的皇族们,打从一开始就没有了“裂土封王”的福利待遇。不仅如此,他们除了没有自己的实际封地外,就连一个像样的名头都没有。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过得多惨。清朝的皇族总体来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被称之为“觉罗”,而另一部分则是所谓的“宗室”。

他们需要根据身份的不同,佩戴不同颜色的腰带。宗室们佩戴象征皇权的黄带子,觉罗则是稍次一些的红带子。久而久之,民间开始用黄带子与红带子来称呼这两类皇族。

宗室是指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那的后代,在血缘关系上他们要更加接近皇帝的嫡系,而觉罗们则是塔克世兄弟们的后裔,因此算是清帝的支系血脉。事实上,“觉罗”二字在满语中,本就是“远支”的意思。

当然了,事有例外,一些因为触犯族规而被逐出宗室的宗室子弟,从待遇和规制上会被划为红带子一等,他们被称为革除宗室红带子。总体而言,清朝的皇族就是依靠血缘关系上的划分评定远近亲疏的。

红带子虽然只是皇室的支系,但依旧能够享受到远超普通旗民的待遇,即使是地位较低的觉罗,一旦到了20岁,如果还没有官身和爵位,就可以每月去宗人府领取2两的“养身银”,以及每年额外贴补的米四十二斛二斗。除此以外,对于这些皇室宗亲,身为族长的皇帝显得格外大方,在婚丧嫁娶时,他们同样可以享受朝廷给予的补贴。

觉罗尚且如此,地位身份更加尊贵的宗室们,待遇就更好了,他们除了“养身银”要比觉罗丰厚一半以外,宗室后裔还可以使用四品的补服和顶戴。相比之下,觉罗们只有在乾隆朝有过这样的机会。

无论是觉罗和宗室,这些涉及方方面面的贴心待遇,让他们无疑成为皇帝陛下最忠诚的拥趸。

而宗室们的待遇还远不止如此,清朝单独为宗室设立了独特的爵位系统。这一爵位体系有入八分和不入八分的差别。一些地位尊崇的宗室会被称为“入八分”,所谓入八分指的是宗室贵人们可以享受的八项礼仪性待遇。

当然,这些礼仪性的待遇其实还在其次,对于一些务实的宗室而言, 入八分真正的好处是有了自己的“旗份”。这里说的“旗”自然指的是八旗。

这是一种极为严密的等级体系,从最低级的“牛录”到最高级的“固山”,他们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等级森严、结构清晰的统治体系。八旗体系在满族入关前的军事征服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说到底,它还是爱新觉罗家的私产制度。

八旗之中,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是所谓的“上三旗”。它们的旗主就是皇帝本人,在皇帝选辟御前侍卫时,出身上三旗是最硬性的标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就是我们常说的“天子亲兵”。

而“下五旗”则不同,它由宗室皇族中入八分者所统领。只不过,交由谁统治,一般是由皇帝决定的,因此如果成了入八分宗室,不仅意味着他们有了更加尊崇的地位,同时也意味着他们有了可供自己调遣支使的牛录。

尤其是对于一些亲王来讲,如果能够成为某一旗拥有牛录最多的旗人,那么他就自动成为该旗的旗主。这些旗主的地位有时候远胜朝廷内的一品大员。

《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有个特别有意思的桥段:权倾朝野的和珅在遇见了正红旗旗主后,不得不下跪请安。这并不是电视剧乱拍,事实上,在满族人看来,旗主就是旗内所有人的主子,因此旗人无论地位多高,在见到旗主后都要先下跪向主子请安。因此,即使是对于宗室来讲,“入八分”的意义极其重大。

宗室们的爵位按照大小排列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其中从和硕亲王到奉恩辅国公是入八分宗室,在这之下则是不入八分宗室。

这些入八分的宗室们地位之高,几乎为清廷之最,在清廷进行正式朝会时,一般会将朝臣分为三班,其中第一班就是所有的入八分宗室。第二班是与满清素来亲厚的蒙古王公,最后才是满汉大臣以及那些未能入八分的宗室。

可以想象,只要成为入八分宗室的一员,就意味着一个人进入了大清帝国最高权力场,前途也就无可限量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