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道德经》:聊聊老子的谋略智慧

老子说上古的兵家曾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这句话字面理解就是打仗我不敢主动出击,而是被动防守,不敢前进一寸,而应当退守一尺。

这种字母解读出来的用兵打仗的理论显然是有问题的,完全与一般兵法权谋的观点不符。

所以这里“不敢为主而为客”的意思应该是说打仗不能够主观,想当然去做决断,而是应该了解客观情况,视情况而动。

历史上运用这个原则赢得战争胜利的案例数不胜数,比如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曹操当时不过两万兵马,而袁绍大军多达十万,在兵力如此悬殊的对抗中,为何曹操最终能把袁绍打的仅剩八百骑兵落荒而逃呢?

正是因为袁绍军中谋士许攸叛变,把袁绍粮草的位置告诉了曹操,于是曹操一波奇袭断了袁绍粮草,袁绍自然无力再战。

这也就是兵家讲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

而“不敢进寸而退尺”,兵法的最高境界就是以退为进,表面上看似示弱,实则寻找机会一击制胜。

而且正所谓骄兵必败,若总是打胜仗,自以为天下无敌,那么这种傲气便容易被敌人所利用,一场假意逃跑,诱敌深入,便必败无疑了。

所以老子总结:

“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行动就如同没动一样,奋起却没有手臂,执握却没有兵器,交手却没有敌人,轻敌是最大的祸患,轻敌便等于丧失了老子的三宝,也就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原则。

这段话听起来莫名其妙,但仔细体会便能够感受到老子传递给我们的无为大道的内涵了。

真正善于兵法谋略的人,就是给人这种明明什么都没做,甚至没看到整齐的军容,详细的兵法谋略,甚至严谨的排兵布阵,却早已把对手把握在股掌之中了。

比如当年王阳明江西剿匪便是如此,当年的江西一代,土匪非常多。

而且土匪头子们各自占据不同山头,互相照应,甚至在官府中还安插内应,所以之前的巡抚想尽办法,也无法对付当地土匪。

可王阳明就任后,仅仅用了几个月时间便把当地土匪全部清理干净了,他靠的就是老子这种智慧。

他到任后,表面上看起来无所行动,每日跟弟子们谈学论道,但私下里偷偷搞了很多动作。

比如他放出消息,说近期要集中兵力剿匪,大家听到消息后都有些忐忑不安,可等了很久不见王阳明的动作,已然有些摸不着头脑了,而与此同时身边的一些同事莫名其妙被抓,更是让人感到奇怪。

其实王阳明是在设计抓出卧底,他放出剿匪的假消息,然后默默安排人手观察各级官吏的动作,一有异动立刻抓起来,软硬兼施,把卧底变成双面间谍。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官府内部的卧底就被清理干净了。

同时王阳明又推行了“十家牌法”,以十家为单位,一家有问题,十家连坐。

这看似不过普通的人口管理制度,实则是为土匪量身定制。

因为当时很多土匪的家人都在城中,如此一来他们担心自己被举报连累家人,结果逢年过节都不敢回家,只能待在山里啃树皮。

后来土匪们实在忍受不了,决定团结起来一起对抗王阳明。

可王阳明偏偏又不跟土匪正面交锋,一会声东击西,一会搞个陷阱。

而且王阳明的军令虚实不定,有时候他下令出兵,战士们反而解甲归田了,有时候他不漏声色,战士们却突然袭击。

最后搞得土匪半死不活,不愿再战。

有些土匪计划假意投降,找到机会再东山再起,王阳明表面上接受投降,实则暗中调查了他们的底细,然后找准机会突然发难,直接斩杀几个带头诈降的土匪头子,直接瓦解了土匪们的计策。

最终所有的土匪都从假降变成了真降,江西一代的土匪之患就这样解决了。

王阳明的这一套剿匪组合拳,正是老子本章智慧的最好诠释。

最后老子总结: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抗兵”就是抵抗侵略的一方,抵抗的一方永远占据道义优势,因为面对侵略与压迫,民族的热血会被全部激发出来,为了保卫国家,必定血战到底,所以这种战争是必胜的。

这一点近百年来我们是最有体会的。

本章老子总结了“道”在兵法战争中的具体运用,一方面进一步阐述道与德之特性,一方面也有着一些对当时社会乱象的批判,这是一种带有历史视角的深刻哲思,值得我们好好品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