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大明后妃,明宪宗之万贵妃,被我们错骂多年的女人
大明“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万贞儿,明宪宗朱见深之皇贵妃,原孝恭孙皇后之宫女,成化年间后宫的“无冕之后”,俗称万贵妃。
明代宫廷人物 剧照
万贞儿是宪宗宠妃,能得君王专情数十年而不移志,宠冠六宫,这在历史上也是非常少见的。她也是史书里“恶毒”的女人,媚上惑君,打压正宫,扶持奸宦,残害皇嗣,骄奢淫逸,似乎要把所有祸国殃民的词句都加到她的身上。
我眼中的万贞儿,她是幸运的,拥有真爱,厮守到老;她也是悲剧的,子嗣夭折,身负骂名。但没有一个人是天生怀着恶意去生活的,种种的荒诞行径背后一定也有不为人知的心酸与悲楚,更何况我们并不确定,史书里的她就是历史上万贞儿的本来面目。
故宫
风霜雨雪,亦姆亦姐
万贞儿是山东诸城人,生于宣德五年。父亲万贵原是当地县城小吏,因亲属犯罪被牵连,贬至霸州。所以对于万贞儿的入宫就有了两个说法。
一说,万通为了日后能够东山再起,主动把女儿送入宫中;二说,因为受到株连,万贞儿是被充入宫中的。
考虑到万通在女儿成为贵妃后依旧能够谨小慎微,且不满几个儿子的嚣张跋扈,万通应该不是精于钻营之人。所以我个人是更偏向万贞儿被充入宫中这一说法的。
明代仕女图
万贞儿入宫的时候,她只有四岁。一个四岁的女孩,便要离开父母进入大内深宫,独自去面对后宫的尔虞我诈,想来也确实令人唏嘘。
但如果顶下这股压力,顽强地坚持下来,那么这个孩子的心智便会远比同龄人要成熟坚毅,也更能扛事。事实上万贞儿做得很好,正统年间,就被选进了孙太后的寝宫。
孙太后,就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明宪宗朱见深的奶奶。
按照明代后宫的惯例,太后寝宫的宫女一般都是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其中很多女官原本是入宫选妃,败选于最后几轮的“秀女”。万贞儿能够在老太后身边侍奉,足以说明她有过人之处。
孝恭孙皇后 像
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部绑为“肉票”。为了保住英宗一脉皇位不失,孙太后急忙立英宗年幼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明代宗朱祁钰登基上台,英宗回朝后被软禁在南宫,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
万贞儿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孙太后派到了朱见深的身边的。这一年,万贞儿不到20岁,朱见深不到3岁。
孙太后在这个时候把万贞儿送到朱见深身边,其实就是要找一个信任的人去保护自己的孙子。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当代宗皇位日益巩固,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必定不保。谁都不知道,代宗对于这位年幼的侄子,会不会痛下杀手。
明代宗朱祁钰 像
我们在不止一处的史料里,经常能见到描述万贞儿身穿戎装的场景,有的直接说万贞儿身形高大,声线粗糙。我们可以推知,万贞儿有着一般女儿家没有的英武之气,甚至可能有一些拳脚功夫。
同时,自幼在宫中长大的万贞儿,深谙宫中生存之道,由她来照顾年幼的朱见深,倒是颇为合适。亦可见孙太后对万贞儿忠心与能力的信任。
当时的情况恶劣到什么程度?英宗及其后妃们困于南宫中,被严密看管,有时连基本用度都无法保证;孙太后想亲自去看望儿子和孙子,也受到了代宗亲信的威胁。太后,“太上皇”的待遇尚且如此,朱见深的处境可想而知。
故宫
在所有人的冷眼与躲避中,万贞儿毫无怨言地守在朱见深身边,照料和保护着年幼的皇子。苦,她受着;泪,她流着;伤,她忍着。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她不敢合眼,守在熟睡的朱见深身旁,随时准备与可能冲进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相差十七岁的二人,在这段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步步为营,互为依靠,一过就是七八年光景。
我可以断定,万贞儿给予朱见深的安全感,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哪怕是亲生父母。以致于在朱见深登基后,还常常要万贞儿身着戎装,陪侍饮酒。
孩提时期留下的心理依赖,是一辈子都无法改变的。
明代宫廷人物 剧照
故剑情深,如胶投漆
景泰八年,明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复辟登基,改年天顺。万贞儿和朱见深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居然能够熬到绝处逢生的时刻。这一年,她28岁,他11岁。
天顺初年的时候,万贞儿其实是回到了孙太后的身边。当然,回去归回去,对于重新被立为太子的朱见深来说,想要见到万贞儿,还是非常容易。
二人之间的情愫,应该也在这一时期开始萌生。
天顺六年,孙太后崩逝。万贞儿被朱见深正大光明地要了去,进入了东宫。英宗与朱见深的生母周氏,对于儿子与万贞儿的“不对劲”是有所察觉的。
明英宗朱祁镇 像
但两夫妻考虑到那段艰难时光中万贞儿对朱见深的保护,也就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毕竟朱见深这时候才十几岁,以后长大了,一个身旁美女萦绕,一个逐渐年老色衰,这点“荒唐事”也就不值一提了。
可谁又知道,朱见深竟然是个难得一见的痴情种。
天顺八年,明英宗朱祁镇驾崩,明宪宗朱见深继位登基,改次年为成化。这一年,她35岁,他18岁。
成化元年,朱见深大婚。
明代宫廷人物 剧照
明代皇室男子大婚,一般都有三个妻子,一个正宫,两个侧妃。朱见深这三位妻子,是经过了重重选拔最后杀进决赛圈,并且得到了英宗与周太后的认可。
她们分别是吴氏,王氏,柏氏。吴氏成为了朱见深的正宫之主,也就是第一任皇后。
朱见深难道不想立万贞儿为皇后吗?当然想,而且是非常想。但确实有难度。
其一,万贞儿属于朱见深“乳母”这一类。
她本身是朱见深祖母宫中宫女,受指派来照顾朱见深,而当时的朱见深不足三岁。如果朱见深立万贞儿为皇后,在伦序上,是不合情理的。
明宪宗朱见深 像
其二,成化元年时,万贞儿并未生育子嗣。
如果说万贞儿还有成为皇后的希望,那就只能是母凭子贵,率先诞下皇长子。成化二年时,她的确产下一子,但一年后便夭折了。
其三,朱见深新君继位,行事需得收敛。
很简单,英宗留下了一批天顺年间的老臣。其中很多人是经历了“土木之变”,“夺门之变”的重臣,一个个对刚刚上台的朱见深盯得很紧。而此时的朱见深也并未完全建立自己的执政班底,所以做事还是有顾虑的。
明代官员
其四,朱见深生母周太后,并不待见万贞儿。
婆媳问题,同样存在于皇室。周太后非常清楚朱见深对于万贞儿的情感依赖,这其中甚至掺杂了一定的“恋母情节”。作为生母的周太后,自然对于这个从自己这“抢”走了儿子归属感的女人,心存妒忌。
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你查阅周太后与万贞儿的生卒年份,你会发现她们两个居然是同龄人!
这就是为什么朱见深在成化元年,遵循了先帝英宗的意愿,册封吴氏为皇后。
孝肃周皇后 像
青春靓丽的吴氏贵为国母,自恃位尊,自然不把徐娘半老的万贞儿放在眼里。当她发现朱见深在大婚之后依旧整宿整宿地在万贞儿那时,开始妒火中烧。
终于有一天,面对吴氏的不断挑衅,万贞儿忍无可忍开始回击,据说当时两个人吵得很厉害,吴氏甚至对万贞儿动用了杖刑。
吴氏这口恶气是出了,但她皇后的位子也算坐到了头。成婚仅仅一个月之后,吴氏便被朱见深废黜了皇后之位,打入冷宫。
而这时的吴氏,年纪应该不到18岁。
冷宫女子 剧照
经此一役,所有人都看明白了皇帝后宫的局势,再也不会有人去挑战万贞儿的权威,新任继后王氏更是乖乖地不敢出声,生怕哪一天惹到万贞儿不高兴。
成化二年,万贞儿诞下皇长子。同年,晋封皇贵妃,此时的万贞儿,是后宫的“无冕之后”。
身负骂名,无人怜卿
万贞儿最为后人诟病的事情,就是在自己的儿子夭折后,开始不断残害后宫其他受孕女子,逼迫其堕胎。史书说万贞儿这么做,一是为了固宠,二是为了让自己再次诞下“皇长子”。
这件事情,其实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明代宫廷人物 剧照
有人做过检索,说万贞儿迫害受孕宫妃这件事情,《明宪宗实录》里没有提到过一句,但清人所编的《明史》中,却信誓旦旦地说万贞儿用卑劣手段“饮药伤坠者无数”。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明宪宗实录》是在弘治年间编修的。而弘治皇帝就是后世史书里那个在宫里吃百家饭长大,躲躲藏藏五六年才与朱见深相认,甚至连自己母亲纪氏都被万贞儿逼死的明孝宗朱佑樘。
如果上述情况属实,试想朱佑樘做了皇帝,在为父亲编写实录的时候,会怎么写万贞儿?
明孝宗朱佑樘 像
还有个关键人物,那个叫张敏的宦官。
《明史》说就是张敏不忍杀害刚刚出生的朱佑樘,把孩子藏了起来。并且在成化十一年的时候把事情告诉了朱见深,之后便吞金自杀了。请记住这里张敏自杀的时间,成化十一年。
然后我们查阅张敏家乡的县志,却发现其中记载张敏的离世时间是在成化二十一年。同样在《明史》里他人的传记中,我们还能看到张敏在成化十三年的活动轨迹。
这种自相矛盾的记录,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关于万贞儿记述的真实性。
宦官 剧照
我们再用最简单的逻辑思考下,宪宗生母周太后,也就是明孝宗朱佑樘的祖母,一直活到了弘治十七年。
而明代皇帝生母在内宫的地位,几乎是神圣不可撼动的。比如宣德年的张太后,天顺年的孙太后,万历年的李太后等等。这些太后们,有的管事,有的不管事,但谁都不会愚蠢到去怀疑她们在后宫的话语权。
那么我想问,成化年间,万贞儿如果真的在朱见深的后宫里屡屡逼迫宫妃堕胎,周太后会不知道吗?更何况按照《明史》的说法,被害者人数已经到了“无数”这个量级。要知道,那一条条逝去的小生命,可都是老太后的亲孙子和亲孙女啊。
故宫
还有明代朝臣什么都敢管的脾气。看看万历年间朝臣们管皇帝后宫的事情都管到什么程度了,甚至敢直接上疏批评皇帝房事过频的。连皇帝与后妃们的闺中秘事,朝臣们都打听得到,敢去指着皇帝鼻子教训,万贞儿逼人堕胎这么大的事情,成化年间的朝臣一点反应都没有?反正我是不信。
我们也客观地看到,成化初年的时候,宪宗的生育率的确不高,一直到与朱佑樘相认后,宪宗才像是开挂一般,开始接连生儿育女。很多人便拿此来佐证万贞儿残害皇嗣。
其实我这有更好的解释。
明代官员
朱佑樘是在成化十一年的时候被立为太子的。成化十一年时,万贞儿已经46岁了。按照当时的医疗技术和万贞儿的年龄,已经再难有怀孕的可能。
宪宗立朱佑樘为太子,说明了皇帝已经默认了万贞儿无子的事实。因为按照朱佑樘的设想,在王皇后无子的情况下,万贞儿生下一个儿子,母凭子贵,再加上本就是皇贵妃的身份,便能直接冲击皇后大位。那么万贞儿的这个儿子,就成为嫡子,就拥有了继承权。
当这个设想已经无法实现,宪宗原先留在万贞儿身上的精力,便会开始分散到其他妃嫔身上,也就导致了后来皇帝子嗣喷涌式出生。
宫廷人物 剧照
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隐秘的看法。还记得英宗废除了明代的殉葬制度吗?当时这个制度主要就是针对那些没有生育子女的妃嫔们。
封建王朝的君主,生孩子其实是一门政治任务。子嗣昌盛,从某种意义上就代表了国运兴隆。所以明代的这一殉葬制度,你可以变相理解为对后宫的一种“激励”政策。也就是要求妃嫔们要努力去亲近皇帝,努力让自己能够受孕,生下孩子,这样才能避免自己以后躲过被殉葬的命运。
英宗把这一条给废了,也就免除了妃嫔们生孩子的“考核制度”。
殉葬场景 画
于是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成化年间后宫的所有人,看到了宪宗与万贞儿的情深意浓,根本没法轻易进去插一杠子。再加上有吴皇后的前车之鉴,很多妃嫔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在亲近皇帝这件事情上,其实是“怠工”嫌疑的。
所以综上所述,如果说万贞儿残害皇帝子嗣的事情是“子虚乌有”的,那么关于她其他方面诸多的负面评价,是否也可以值得商榷呢?当然,这个最后还是要见仁见智的。
结言
成化二十三年,万贞儿忽得暴疾,不久病逝,享年五十有七。时宪宗悲痛欲绝,竟言:我亦不久矣。如果一个女人能够在她男人的心中占据如此重的份量,我想她足可以含笑九泉,在喝下孟婆汤之前,坚定欣慰地说:爱过。
故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夜来梦幽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我眼里的万贞儿只有一个标签:明宪宗深爱的女人。其余浮事,于她无碍。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