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德威尔认为:高智商天才不成功,只有一个原因。极可能你也是
成功不只是智商
无论在国内外,学校教育实际上仍然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最重要标准,而考试成绩很大程度上,就是智商的反映。
然而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如此复杂,即使是高智商,却仍然有人很成功,有人很平凡。
排除了智商,那最影响一个人成功的个人因素到底是什么呢?
看两个高智商的故事:
第一个是克里斯托佛·兰根的故事。
兰根曾被誉为美国最聪明的人,他在一个穷苦的家庭长大,从小就拥有超高智商:
6个月大开始学说话;6岁已经开始思考“上帝是否存在”这样的哲学问题;10岁开始博览《数学原理》一类的数学和物理学理论著作;每次考试只需在考试前1小时浏览下教材,就可考到A。
由于家境贫寒,兰根念大学,必需依靠每年申请的全额奖学金。
然而兰根上大二时,学校突然告知由于兰根提供的奖学金申请,缺失了家庭经济状况表,奖学金被驳回。
兰根认为没奖学金就没法继续读书,于是退学了。
但兰根没放弃,他工作了一年,重新考上了另一个大学。
然而好景不长,兰根住的地方离学校很远,车子坏了,兰根向指导老师和系主任提出,把早上上课时间改为下午,被拒绝了。
于是兰根又退学,后来他做过很多工作:建筑工人、文员、船员、保镖,可是没再念大学。
第二个是奥本海默的故事。
奥本海默在一个中产家庭长大,智商上跟兰根是一个级别:
小学三年级就独立做实验;五年级自学物理化学;9岁时就已掌握多门语言。
然而奥贝海默在研究生时,却自己制造了比兰根大得多的危机。
他把沾满有毒实验药品的苹果,放到自己导师的桌上,企图毒杀导师。
还好导师提早发现了实验室有毒药品丢失,找到毒苹果,揭穿了奥本海默的杀人企图。
导师希望学校重判奥本海默。
然而经过奥本海默和他家里人的长时间谈判和协商,最终学校竟然仅仅对奥本海默实施“缓刑”和心理治疗。
这几乎等于没有什么严重惩罚,奥本海默后来还继续学习和顺利毕业了。
这个奥本海默,就是后来被美国军方破格聘为原子弹首席科学家,成功主导原子弹研发的奥本海默。
两个故事背后:
要知道奥本海默当时是在异国他乡学习,作为犹太人,他以及他们家在与学校协商和谈判时,并没有优势。
奥本海默仅靠谈判,竟然把企图谋杀的惩罚,降到极低。
在奥本海默面临的困难面前,兰根奖学金和上课时间的困难,可以说小得多得多了。
然而奥本海默却冲破了困难,兰根却两次被困难打败。
同样是高智商天才,这就是他们不同的地方。
《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认为,两人的差异,就在“实践智慧”。
“实践智慧”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生活实践中发现的,处理事情的有效方法。
实践智慧并不能靠智商直接推理出来,所以智商本身无法代替实践智慧。
实践智慧更多的,是走一步,权衡利弊,再走一步,一步一步向前走。
有很多智商高的人,之所以不一定能有很高的成就,很多时候,就是靠智商去判定一件事情很难做,不能做,然后就不做了。
这些人,就是智商高,却缺乏实践智慧。
这可能就是很多人智商正常,读书多,却不一定更成功的原因。
民国时期,出于多方原因,急需建一条从山西大同到蒲州镇的同浦铁路。
可是工程师会计师,无论怎么算,都认为这条铁路预算不够,无法修成。
最终阎锡山却通过修窄铁路、边修边运营,最终把这条铁路修成了,这就是实践智慧的结果。
“实践智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家庭
兰根自小生活在贫苦且不稳定的家庭,兰根的妈妈是普通工人,多次改嫁。
每次改嫁,并没有让他们脱离贫穷的状态,而且经常吵吵闹闹。
兰根的父母对兰根,更多的是只一种扶养。
而奥本海默和阎锡山就不同了,他们都是在中产阶级的家庭长大,对父母的实践智慧耳濡目染。
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里奥研究了劳动阶层和中产阶级的孩子。
他发现“中产阶级的孩子虽只上了四年级,但已经能站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基础上行事了。”
父母当他们是独立的成人来相处,有意培养孩子权利意识,和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他们希望孩子顶嘴,反驳,跟他们讨价还价。
父母自己处理事情,也并没有把孩子排除在外,于是孩子继承了父母的实践智慧,还可以和父母一起成长。
而劳动阶层家庭孩子的性格被认为是“疏离、疑虑和有强迫症”,无论什么环境下,都不知道如何为达到良好愿望而“制定策略”。
需要注意:虽然本文的例子,都是劳动阶层和中产阶级比较,但是实际上,实践智慧并不限于任何阶级背景。
即便是劳动阶层,都能实现实践智慧,就例如家里的盐勺坏了,怎么办?
有人可能会直接去另外买一个带盐勺的盐瓶,也不贵;但是更有实践智慧的人,会思考生活中的替代品,例如果冻等很多产品本身其实就有可以用作盐勺的勺子。
成年人学习实践智慧更难
少年时候实践智慧的积累比较容易,而成年人学习实践智慧显然更难。
成年人容易按照十几二十年,已经形成的思考方式来思考事情。
思想很轻很虚,于是,很多人都不特别在意自己的思想。
但思想又极重,我们每时每刻,每个决定,都在受着思想的支配。
思想的力量大到,自己的思想本身,就会禁锢自己的思想。
即使别人在你身边告诉你,一件事情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想,也不一定能打动你。
甚至可能鉴于各种原因,面子、立场、情绪、习惯等等,让你没法改变。
有一句话说:有些人,二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死了。
因为它不会变,不会再成长了。
一个不会再成长的人,就好像一台机器一样,按程序运行,跟死了没有区别。
可是已经成年了,那该怎么继续学习实践智慧?
指尖科技说小编认为需要思考,重新质疑那些没有逻辑自洽的东西,让这些东西在自己的脑袋里重新组合成逻辑自洽。
例如,遇到“权威”相关的词,你就可以质疑了。
因为“权威”本身,就是希望你不思考就接受。
“权威”天生就跟“逻辑自洽”相悖,这个时候,你应该按照逻辑自洽的方法去思考,而不能盲目相信“权威”。
如果有新的想法进来,那就尝试按照菲茨杰拉德说的:允许多种想法同时存在。
注意:是逻辑自洽的同时存在。
即使自己错了,那也没关系,成长本来就注定会有错。
只要想要成长,就要拥抱错误,接受错误,而不是沉迷于错误不能自拔。
参考文献:
01.《异类》2004--格拉德威尔
02.《阎锡山修窄铁路,车轮可调节,外省火车进不来,他的火车能出去!》--年轮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