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小胜:老鼠粄秘笈大公开

老鼠粄是小胜古镇的一种传统客家美食。它以粘米为原材料制成米粄条,佐以肉碎、葱花、胡椒粉等材料,配制而成。相传在客家地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因其外形神似老鼠小尾巴,故而得名。

家乡小胜的老鼠粄,品相晶莹透亮,粄体劲道十足,光滑而富有弹性,在佐以精心制作的肉末,胡椒粉,葱花之后,入口细嚼,清香扑鼻,特殊的咸香溢满齿间。食品看似平常,却风味独特,意味深长,让人久久难忘。

老鼠粄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用冷水将粘米浸泡几小时后,捞起滴干,磨成粉状,然后用开水搅拌,反复揉搓,至适度后拧成粄团,再以木板或者铁皮制作的“千孔板”上反复擦拭,擦出每条1-2寸细小粄条,落入沸腾的锅中。待米粄煮熟浮起,置于冷水之中浸泡,冷却后,捞起晾干备用。老鼠粄制作的主要程序便告完成。食用之时,再在开水中煮热,佐以配料,香喷喷的老鼠粄便展现在你的面前了。

老鼠粄在客家地区相当普遍,尤其是韩江流域的丰顺、大埔的沿岸乡镇。其中又以韩江中游西岸的小胜镇老鼠粄最为殊胜。

小胜老鼠粄,以其独特的“空心老鼠粄”名闻遐迩。它是小胜下寨村天的相伯公生前的祖传绝门手艺。天相伯公,除了易经卜卦,批八字之外,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常常在小胜黄泥塘大草坪旁售卖老鼠粄。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做的老鼠粄,粄体中都含有空洞,不知是如何制作出来。其佐料味道也是与众不同,让人吃后常常回头寻味。

人问其工艺,他总是笑而不答。细心观察其制作过程,似乎跟别人也并无异处。后来,有专家分析,巧妙之处,在于其粄团的搓揉工艺。通过反复揉搓,将大量空气存留在粄体之中,当老鼠粄在锅中加热时,空气膨胀扩充,便形成老鼠粄中空洞。至于真实情形如何,至今还是一个谜团。

因为老鼠粄在乡村广受欢迎,因此,人们长期对老鼠粄精心研究,反复改良,制作技艺在不断提升。乡人陈治平先生,是丹竹坑村人氏,其学养深厚,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俱全,且深富情怀。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牵头组建乡村艺术团,排演《智取威虎山》、《洪湖赤卫队》等剧目,名闻遐迩。改革开放以来,他又在商海大战拳脚,到梅州开办云香食品厂,事业做得蓬蓬勃勃,红红火火。他对老鼠粄也情有独钟,花费大量心思专业研究老鼠粄制作工艺。

陈治平先生曾专门撰文介绍其研究成果,把制作秘诀公诸于众。据他介绍,“老鼠粄”的制作,原材料选用至关重要,所选大米,切忌“软性”。其次,制作过程中,粄浆一定要熟透,不熟的粄浆做出来的“老鼠粄”粄条粗糙,缺乏光泽,而且粘牙。粄浆熟透时,所做粄条外观发亮,具有韧性,深富“嚼”劲。他还强调,烫“老鼠粄”水也务必清纯,“老鼠粄”煮熟浮起时,要需要把握火候,多“滚”两滚。

陈先生对配料的添加程序,也有特殊研究。他说,老鼠粄上碗之时,需先将骨头高汤、香葱放进碗底,再将粄倒入,最后才把爆炒的牛肉丁和冬菜放于其上,不可久泡。食用之时,将配料稍加搅拌即可。牙齿一嚼,香味存留口中,喜乐则洋溢在心上。

家乡的老鼠粄,留给我的记忆是难忘的。还在孩提时代,常常会跟着阿公(爷爷)到黄泥塘赴圩。阿公总会带我来到供销社的饮食业,享用一碗老鼠粄。当时,一碗老鼠粄,售价三两两角钱(三两粮票两角钱)。阿公叫了两碗老鼠粄,看着我狼吞虎咽的吃,阿公把他的那份,舀了一半给我。我问阿公怎么不吃?阿公说,他不饿。那时候,生活清苦,一碗老鼠粄下肚,依然觉得没有吃饱。阿公说,我去讨一点汤给你。阿公端着空碗去添汤,卖老鼠粄的伯伯微笑着,免费舀了一碗汤,还特意添加了一丝牛肉肉末和炒黄的蒜头碎粒到碗里。当年老鼠粄汤的清香,我至今依然无法忘记。那位卖老鼠粄的伯伯,名叫刘宏仪,说话带着浓重的潮汕话口音,他的音容笑貌,在我的脑海中也依然鲜活。不知道刘伯伯如今情况如何?去了何方?总希望有机会当面说声迟到的感谢!

后来,长大了外出求学工作,离开了家乡,我对老鼠粄的热爱却长年不变。每逢自己工作有了成绩,或者有了开心的事情,总会来到城中家乡人开办的老鼠粄店,重温一下家乡的味道,作为对自己最大的犒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