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心理学手段,可以在5秒内控制一个人的思想
“控制思想”看上去似乎是一个玄而又玄的话题,甚至会让人联想到一些与“巫术”和“魔法”相关的超自然手段。然而,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与这种事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也许有时只是5秒左右的一句话,就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一个人的思想发生改变,达到控制这个人思想的效果。
你所想的,并不一定是真的
之前网上曾经有一副比较有趣的图片,是一个过年回家的年轻人,在面对即将到来的压岁钱时,一边面对亲戚打开自己的口袋,一边扭过头去,口中说着:“不要了不要了。”这幅图画虽说有一些夸张,但是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种情况:当你嘴上表达着一种看似否定的观点时,其实也无意间将一种肯定的观点传达给了对方。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这种表达属于是心理暗示( 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的一种。心理暗示这一概念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指的就是一种来自外界的、对于自己内心态度、想法、感情等特性的影响。
著名心理学家、神经学家伊万·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曾经提出震惊中外的条件反射理论,他就认为心理暗示属于一种人类生活当中最为简单和普遍的条件反射类型。
总的来看,心理暗示从主体来看可以分为来自外界及他人的和自我产生的这两种类型;从暗示类型上来看也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类型。
在我们平常的经历当中,一定都有类似的经历:如果今天要面对一个重要的会议或者是演讲,那么自己心中难免会早早进入一种紧张状态,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够发挥得好,一方面又害怕自己在众人面前“出丑”。所以会在心中暗示自己:一定没有事的,自己准备的很不错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真的已经准备的不错的话,那么心理暗示会让自己变得相对安心,不再因为还问发生的事情而焦虑;假如你并未准备好,只是想要应付了事,那么这种心理暗示无疑会加重你的焦虑,甚至有可能会导致之后的活动“翻车”。
交往中的言语“魔力”
上文当中我们提到了心理学当中的心理暗示理论,表明对于个体而言,心理暗示的影响对其生活比较明显。无独有偶的是,将个体放入社会和群体当中,我们会发现人与人的交往同样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当你与他人发生互动,也许一句话就会因为接收的个体角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含义。这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致力于研究人与人交往过程当中产生的各种心理过程的学者们提出了各种相关理论,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符号互动理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这种理论试图通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来探究人与人之间互动产生的动机、规则以及机制。
其中比较重要的学者是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他认为在每个个体心中,都有一套对于日常生活行为的定义,且将其进行符号化,变成一种个体化的认知。这种认知有的是能够统一的,然而大多数还是属于个体所私有的。于是在交往的过程当中,个体便会倾向于依照自己的那套符号体系去理解他人的言行。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部分人的理解之中,对某个人表示摇头同时轻声叹气往往代表一种失望、恨铁不成钢的情绪,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如果想要对某人表达心疼和惋惜同样也是会有这种反应的。
所以,对于一个忙到很晚才回家的丈夫而言,如果看到妻子摇头轻叹,就有可能会以为对方是在失望,自然也有可能以为对方是在心疼自己,都是要根据情况来分析的。
无意间的“控制”与“被控制”
分析了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之后,我们不妨来看看生活当中的你是怎样在不经意间以自己的言行,在短时间内就“控制”他人思想,以及怎样在瞬间就被他人“控制”的。
心理暗示自然是一种常见的方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某种行为和言论的出现,势必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想法。从认知学角度看,你只需要连续5秒重复同样的信息,就会对大脑的信息呈现产生结构性影响。
不信你可以尝试着让自己脑海当中出现“西红柿”、“苹果”、“灯笼”这些物品,同时提醒自己不要去思考它们的颜色,那么你能做到吗?难度应该是极大的。相信在几次地思考这些物品之后,“红色”这个颜色或者是相关的信息便会浮现在你脑海当中。
同样,当你与人交往时,如果对方戴了一款你心仪已久的手表,那么在你们互动的过程当中,你也难免会将注意力的焦点放在手表之上,甚至是心不在焉,这都是我们可以预想到的情况。
而当他人在言语当中不断地重复某种事件或是某个关键词时,你的思维也会被其占据。比如说当你和恋人一起生活时,假如对方在生活当中总是有意无意提到诸如“彩礼”、“房贷”、“开销”等字眼,那么你的压力自然也会逐渐增加,甚至会导致你们之间的感情状态受到影响。
同样,当你在一段时间当中总是看到某种类型的新闻,你便会在生活当中去留意类似的现象,并且有意无意地进行一种带入。与之前自己看到的相关新闻进行对比,这便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样,对于言行符号体系定义的差异也会导致“控制”的产生。如果将“推眼镜”这一行为定义为是一种心虚、不真诚的行为。
那么面对一个以此方式激励自己表达的人时,你们之间便会出现一种沟通上的误会,你会认为对方的言论都是不可靠的,从而在心理上“先入为主”,在社会互动当中转变自己的态度。
当然,我们所说的这些“控制”是有据可查的,无论何时,利用各种手段恶意去控制他人的想法都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一定要避免。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前后黑白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Malinowski, B. (1923)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 in: Ogden, C. & Richards, I., The Meaning of Meaning, Routledge, London.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