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烟喝酒烫头的于谦大爷,为何叛逆得像一位摇滚青年?

最近看了一档人物访谈节目《十三邀》,对于相声艺术家于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特别是,这样一个看似幽默风趣的人,其实是在用表面幽默的形式来治愈自我,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又有多少呢?
本周李萌老师为大家解读于谦的故事,带我们看见一个讨好型人格的反叛历程。
李萌老师
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累计2000小时+
超过100组家庭教育成功案例
跟踪1000+个孩子成长历程
由于文本内容有限,
建议大家看完视频后再看解析。
于谦,知名相声演员,小时候过着一个姥姥五个姨生活。
女人的唠叨和监督,让他内在力量不断收缩,人的性格和人格就此养成。
而他不断退缩和让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力量弱小的孩子想要在家庭里获得生存喘息的最好方式。
生物的本能“趋利避害”,谁都会选择逃避痛苦。
因此在不能承受之初,要么反抗,要么看似“智慧”的躲藏——用于谦的话说:就是让自己尽量变得圆融。
于谦性格看似云淡风轻,包容,且不计较,但是内在有一颗反叛的心。
你告诉我不能喝茶,我就要给我孩子从小喝茶试试。
你告诉我,年轻人不能养鸟,我就要给你养一群看看。
于谦说:摇滚和相声是相似的,其实是内在的一种发泄。
是啊,童年时没说出口的拒绝,都在成年后用相声幽默的方式与自己达成和解。
许知远在访谈中总结于谦家里女人的唠叨,说这是“爱的暴政”。
听起来有点刺耳,可能会让无数照顾者感到心寒,觉得自己爱还爱错了。但是,细想确实如此。
我们无意中的语言,就是侵入儿童心中的利剑,让他们弱小的心灵无所遁形。
于谦最后说:“哎,没有人没有心理问题,如果一个人什么心理问题都没有,那才是真的问题。”
这句话,我其实是认同的,但是我从他的话中又听到了一份悲哀和无奈。
于谦说:“最让我舒服的就是喝杯茶,看着这些动物,最想要的生活就是把我扔到深山老林里带着,哈哈,这我不会感到孤独,反而让我自在。”
在这则访谈中,让我看到了,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相声表演艺术家,生命背后对于职业的影响。
从萨提亚的应对模式来看,他小时候是用讨好型和打岔型,来应对大人们超理智型的唠叨。
讨好型,让他学会了和这个世界的相处模式,所谓的圆融、包容、退缩的方式,让自己保有空间。
但内在有很多不忿形成了打岔型,反而成为他的幽默,成就了相声艺术。
相声艺术中幽默带有讽刺,其实是不满的部分不直说的艺术表达,这个部分是内在对于他人以及时间的暗暗指控,但是略带轻松,让自己和对方都处于安全的位置——这显然是于谦童年生活中,最为熟悉的内在画面和外在表现。
于谦说:“成年后,特别不能接受被束缚,如果有人束缚,那根弦儿,立刻就弹起来。
我相信这很多与于谦有同样背景的人,都会有很多的共鸣。
有的人可能选择了职业的自由,有的人可能选择了婚姻的自由,有的人一生都在逃离纷乱的芸芸众生。
 
但自己回看,这都是对自己内在痛苦的逃离。
童年中不能负荷的压制,或是未表达的伤害,都会在未来的人生中用另一种方式来发声,以此找回内心的平衡。
萨提亚女士提出,我们要看到自己在压力状态下的应对模式,并告诉我们什么是一致性的表达。即深切意识到,我们在关系中,特别是处于压力中,对每一种的非一致性的应对姿态。
其实大多数人,莫不是在忽视自己的真实感受,用自己感到可以舒服的方式来规避感受的痛苦。
但这样的方式,不仅会让我们逐步忽视自己内心的声音,也会让我们忘记了自己真正的需要。
人们通常在重复他所熟悉的模式,而这一模式通常来源于原生家庭。
这样的大人,必将会让这样的模式传递给下一代。
比如说,难道于谦家的女人长辈们,难道是故意想要这样说么?于谦又难道真的认为让孩子喝茶就是比之前的父辈给自己的教育就更先进吗?
我想不是的。
家中的女人们,也有自己习得的应对模式——“超理智”。我猜测这样的方式让她们规避掉了自己的内心的焦虑,或者这是另一种自己内心焦虑的释放。
以爱之名的控制,我相信一部分是无意识的产物,或是她们父辈的习得,认为唠叨,说教,就是表达关怀的应有面貌。
于谦对于自己孩子喝茶的做法与表达,背后是对自由的渴求和桎梏的不满。
他希望的是,每一个生命都活在自在之中。
在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之中,家长面临着一个大的局面就是承上启下。
承上,承的是自己父母的面貌,也就是自己的原生家庭;启下,启的是自己孩子的未来,自然就成了自己孩子的原生家庭。
没有例外,不可逃脱。
在我与孩子的工作中,由于妈妈是“超理智”管的比较多,管的比较细,就造成了孩子存在两种明显的表现:
一种是不说话,做事情回避,用无声去表示我对你的不满和指控;
另一种是“聊不深,不想说,打岔是最好的方式。
这样以爱之名约束控制个体的语言,相当冗长,让人在无法反抗中,奄奄一息。
在我与家长工作中,家长表示,自己很烦和孩子交流,需要空间。
其实家长的抵触背后,也是由于自己的童年被侵入太多——就像的于谦说的,只要感到束缚,就弹起来。
萨提亚女士认为,一个人的性格、特质是由他的家庭来塑造。
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在他0—14岁之间受到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会在他成年后产生一定的作用,包括感情、工作、交友等等。
人无法改变世界,但可以通过自身的改变来影响周围的人,继而有一天,如同蝴蝶效应一般影响这个世界。
一个人,在他的生命中,如果有某些问题一直重复出现,这就是模式。但一般人并不能觉察到这一点,因此生活像是陷入无限循环的困境。
而成长营所做的工作,就是帮助家长们觉察到这一点,让你跟随自己的内心自然地作出选择,最终让自己跳出所谓的噩运怪圈。
我们改变自身命运,必须首先觉察自我。
我们塑造孩子未来,必须重新完善自我。


*本次内容来源:【Be Myself 青少年成长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