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女孩如何走出家族的诅咒
本文要分享一个让我特别感动的案例。
患者小华来自新疆,是个16岁的女孩,却有着超越这个年龄的思想,非常懂事。即使遭受过很多创伤,被病魔折磨得痛不欲生,但她从未怪罪过身边任何一个人。
在跟小华进行面诊时,她的经历、善良和坚忍让我差点掉泪,这是我从事精神心理工作临床10多年来,第一次在面诊的时候如此动容。
希望这个对我来说有特殊意义的成功案例,也能对读者们有深刻的启示。
01、如同木偶的女孩
小华和家人第一次见我的时候,就马上双手合十鞠躬,我有点惊讶。后来得知小华的外婆、妈妈是信佛的,小华从小也耳濡目染,非常虔诚。
随后我发现,小华的状态明显异于普通的孩子。她虽然坐得笔直,但躯体僵硬,多数时间埋着头,就算抬起头来,眼睛也没有神采,表情呆滞,就像一个毫无生气的木偶。
小华当时的症状较多。她整天都会觉得莫名的烦躁,到了傍晚会感到胸闷、心慌,多次惊恐发作,情绪激动。她非常害怕待在相对独立的空间,上厕所也要家人陪着。
她还有社交障碍,一到人多的地方就害怕,有时与人交谈会思维混乱,词不达意。学习障碍也比较严重,她当时已经无法上学,长时间在家静养,或者跟着母亲、外婆四处看病。病情最恶劣的时候,小华还出现了精神症状,有幻觉,总说在家里的厨房看到一尊灶神,但事实上这并不存在。
小华曾经去过北京、上海和深圳多家权威的医院精神科就诊过,先后被诊断为抑郁症、社交恐惧症、双相情感障碍,甚至精神分裂症。她吃过一大堆药,阿立哌唑、喹硫平、文拉法辛、劳拉、苯海索、心得安、刺五加、槟榔、静灵等等,也接受过比较简单的心理咨询,但病情并没有多大改善。
经过问诊,我认为她并不是双相情感障碍,更不是精神分裂,而是我提出的新诊断“创伤后应激反应导致潜意识失调”。如果按照现行的DSM-5诊断标准,可以考虑诊断为:抑郁障碍(重度)并激越和精神病性症状;惊恐发作;社交恐惧症;学习障碍;强迫性人格改变等。
02、原生家庭的“魔咒”
要进一步分析小华的疾病,必须从她的家庭背景说起。
小华的外婆出身于大家族,但由于当时的历史变故,家道中落,外婆失去了求学机会。外婆性格坚毅,不向命运屈服,凭借自己的拼搏,带着家里人开创了一番事业,成为家族领袖。可是,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一直是她心中的遗憾。
出于这个原因,外婆对小华妈妈的学习要求非常严厉。一旦发现小华妈妈的成绩下滑,外婆必定是一顿打骂。在这种高压下,小华妈妈高考发挥失常了,没有考上大学,这是她人生第一个低谷。
后来,小华妈妈早早步入社会,遇到了小华的爸爸,很快,两人便结了婚。可在小华妈妈怀孕的时候,夫妻两人出现感情破裂,小华还没出生,父母就离婚了。
高考失利和婚姻失败,这两大心理创伤让小华的妈妈情绪崩溃,患上了抑郁症,虽然目前已经恢复了大部分的社会功能,但仍一直服用药物维持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小华的妈妈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表现得非常慌张,她惊恐的表情给小华留下了不少心理阴影。
外婆强势而严厉、母亲情绪不稳、父爱的缺位——小华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就是粗暴的,并没有多少温馨可言。
小学低年级时,一次小华因为身体不适考得不好,外婆暴怒,拿起文具盒就猛地砸她的头。小华感到剧痛,忍不住为自己辩解了几句,外婆更生气了,一边说她狡辩,一边狠狠地打她。
从那时起,小华就认为外婆和母亲都不认可她,心里非常自卑。在家人中,只有宽厚的外公能给她一丝温暖。但外公早早去世了,这对小华来说又是沉重的打击。
另一方面,如我上面提及的,小华的外婆和妈妈都是佛教的信徒。但她们对佛教的理解有所偏差,信奉的方式也比较封建、迷信,这也给小华带来了非常大的心理伤害。
比如,从小华懂事时起,外婆和妈妈就不断教训她: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小人”,“小人”会记下我们生平做过的坏事,甚至脑子里的坏念头,等到我们死了以后再一起算账,如果坏事和坏念头太多了,我们就会下地狱!
以至于小华一直非常胆怯、谨慎,总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想法,一旦发现有不好念头就自责,认为自己罪孽深重。
在小华4、5岁的时候,外婆和妈妈还给她看所谓的“佛教碟片”:被打到“十八层地狱”的人受尽折磨,被拔舌、下油锅、石压等等。可想而知,对于一个幼儿来说,这些画面是多么恐怖!
甚至当后来小华出现了严重的抑郁症,家人还多次带她去找所谓的佛教大师驱邪。这位“大师”对小华说,她罪孽太多,被“狗熊精”和一个自杀了的同学的鬼魂附身,还施加了一连串阴阳怪气的作法。这把年幼的小华吓得不轻,每去一次,回来后病情反而更加严重。
这些经历在小华心里种下了恐惧的种子,是导致她后来患上抑郁症的重大原因。听着她和她家人讲述这些经历的时候,我非常生气、非常心疼:无知而愚昧家长会给孩子带来多少苦痛!
可非常难得的是,小华从来没有责怪过妈妈和外婆。相反,她悟性很高,不但能理解她们经历过的伤痛,还能看出这一代代的家庭教育问题。她尤其心疼妈妈,经常在妈妈情绪低落的时候安慰、陪伴。这是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03、校园经历的阴影
在校园里,小华也没能感受到应有的关爱,经常遭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和欺凌。我认为,这还是与家庭教育有关。
因为深受妈妈和外婆的佛教教育,小华的言行举止与同龄人不太一样(比如经常双手合十,嘴里有时念念有词等)。而且,因为成长的磨难,小华的思想比同龄人早熟很多,看的书偏重思哲方向,早就超越了同龄人的阅读水平,与同学们没有什么共同兴趣和话题。
再加上她从小被家人教育要善良、忍让,被欺负了也不能还手,性格又内向、自卑,这让小华成为了被欺负目标。
上幼儿园时,小华长得比较矮小,被老师当众起外号“豆芽菜”,还经常因为哭闹,被老师长期关在小黑屋里。这与小华后来一到夜晚就胸闷、心慌,并且害怕待在独立空间的症状有很大关系。
到了小学,小华也经常被同学嘲笑,没有人愿意和她玩。上初中后,小华终于交到了“好朋友”。她非常高兴,处处讨好对方。然而,没过多久,她发现这位“闺蜜”对她并不真心,经常在背后说她的坏话。
小华还经历过一个很大的校园事件创伤。初三的时候,因为犯了一些小差错,数学老师在课堂上把她的书包扔到地板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不断大声训斥她:“你就是错的!”,这句话不断在小华脑海里回响着。
自从这次应激事件后,小华的情绪濒临崩溃,逐渐浮现了抑郁症症状,学习状态急速下降。她上课的时候经常趴在桌子上瑟瑟发抖,埋头痛哭,或者眼神呆滞。但老师和同学却不曾关心她,甚至说她是装出来的。
最后,小华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彻底无法上学了,只好休学在家。
04、从案例出发给家长的几个建议
小华的心理创伤和经历还有很多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赘叙了。而且,有很多年幼时发生的事件,连小华本人都不记得了,是在针对某个症状进行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的时候浮现出来的。
找到这些心理创伤事件后,我利用深度潜意识下的记忆重组技术(MRP)逐个进行修复,平复小华的情绪。大概在第8次重组治疗后,小华的烦躁、心慌和恐惧等症状都逐步消失了。
小华的情绪稳定后,便可以开始逐步减药了。后来我们还继续做巩固治疗,处理小华的学习障碍,给她的妈妈和外婆做家庭治疗等等。
我印象中,从第一次给小华做治疗直到结束,大概用了不到20个小时。我们所有工作人员都目睹了小华的转变,她眼神里开始有了光芒,面庞红润,马尾辫高高绑起,精神利落,脸上总挂着的笑容。后期来做家庭治疗时,她跟我们有说有笑,完全是一位青春洋溢的少女,跟治疗前判若两人。
小华最后与我们告别时,她精心挑选了一束鲜花送给我。她的外婆和妈妈一再向我们深深作揖,表示感谢。以往,看着患者康复离开时我总是非常高兴,但唯独那一次,我心里居然还有些不舍。
根据小华妈妈的新进反馈,小华状态非常稳定,学习效率很高,家人都非常高兴。我也非常欣慰,祝她能一直健康、快乐地成长。
除了感慨,小华的案例还让我有非常深刻的感悟,在此与各位读者分享。
首先,还是我经常提及的精神心理疾病背后的心理创伤问题。小华的症状多,病情复杂,患者本人和家长都说不上来具体是什么原因。我们最后发现,每一个临床症状的背后其实源于一个或多个的创伤性事件。
找到心理创伤——进行修复——症状逐步缓解,这个规律几乎在我们遇到的每个临床案例上都能得到了印证,也就是我所说的“精准记忆重组”的实现。
第二,是关于原生家庭的“遗传”问题。小华的母亲和外婆因封建迷信犯的错,相信不用我多说了。家属们一定要提高对疾病的科学认知,千万不要病急乱投医,给患者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除此之外,我更想强调的是所谓的精神疾病“遗传性”。小华的妈妈患有抑郁症,她的另一个同龄亲戚也有相关精神疾病。所以,在小华求医的过程中,有不少医生认为小华的病是家族遗传,属“基因问题”,无法根治,并且后代也有很高的患病风险。
我非常不认同这种说法。虽然精神疾病确实有一定的生物因素基础,但我认为最大的影响因素还是原生家庭环境。小华的家庭教育问题至少可以追溯到她外婆那一代,如果小华没有被治愈,她的行为和情绪也会影响到下一代。所谓的“遗传”,其实更多是家庭环境中负面情绪和错误认知的传递。
所以,我一再向家长们强调,不要孤立地看待孩子的病,而要看到背后的原生家庭和家族问题,要有意识地自省和改正。
第三,想给那些孩子特别聪慧的家长一记警语——比起平平无常的孩子,思想更深刻、早熟的孩子,反而更有可能遭到同龄人的歧视和欺凌。孩子越聪明,越考验家长的素质和水平,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而且,患病的孩子大多有这三个特点:聪明而且善良;有独立的思考和想法,考虑问题更深入;家人没有给予积极地引导。这样的孩子在遇到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的家长和遭受校园欺凌事件后,在不断地遭受创伤过程中,最终精神崩溃
还想在此解答很多家长特意提出的疑问:如何处理孩子教育与宗教信仰的问题?
根据相关脑科学研究,人类大脑的发育成熟年龄大约是25岁,心理发育的成熟年龄则更长。我个人认为,在孩子25岁之前,家长不要给孩子灌输某种宗教信仰的理念,更不要强迫孩子去信奉。等到孩子25岁以后,各方面都发展比较成熟了,再让他们自由选择。
此外,家长要认识到每种宗教信仰的局限性,辨别个中精髓。像文中提及的佛教,其实,“佛”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讲究内心的参透和领悟。但小华的妈妈和外婆却盲目追求表面的神鬼传说和仪式化,这并不是真正的“信佛”。
总而言之,教育孩子不只是责任,更是一个家长与孩子一起谦虚学习、成长的过程。有一句在网上流传甚广的话说得很对:世界上最恐怖的事,就是为人父母根本不用经过培训就开始教育孩子。
所以,我在这里分享各种各样的案例,并不是想利用曲折的情节博取眼球,而是希望能引起父母们的反思:从别人的经历中看到自己、反省自己,避免曾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