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华芹:接纳问题,才能心平气和
每次参加一年级会议,最后大家都会七嘴八舌地聊起各自班级各种啼笑皆非、哭笑不得、欲罢不能的各种各样的情况:
1
“做事拖拉,早晨起床要叫半天才起来,吃饭东张西望,作业也总是等玩够了才动手写。
1
“每天奔波在处理各种打小报告、各种告状的路上。”
1
“一上课就请假上厕所,下课提醒无数遍永远听不见。”
1
“上课铃声响了主动屏蔽,总有一些人在后面拖拖拉拉回教室。”
1
“使出浑身解数,总有人不看黑板不听你讲课。”
……
一年级老师的辛苦、忙碌、苦恼,只有一年级的老师最深有体会。
在孩子的成长期里,孩子的情商、智商错综发展,动力系统、制衡系统错位生成,稍不留意就会有一个个这样、那样的小问题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学校,犯错误的成本最低。在这里犯过的错误,孩子将来到社会上能避免重蹈覆辙。所以,学校,是允许孩子们犯错误的地方。面对出现的各种各类的小问题,承认这些问题客观存在是让我们心平气和的基础。
有了容错的心态,容错机制如何产生和建立呢?理智的做法是应该对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
于是,我们从三个方面梳理出了一年级孩子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1
规则意识弱
随意下位
课堂随意插话
永远在找文具
课桌一团糟
一上课就请假上厕所
自动开启屏蔽上课铃声模式
做事拖拉,慢吞吞
下课处疯跑
…
2
注意力不集中
永远不抬头看黑板和老师,需要提醒多次;
手中永远有收不完的小道具,纸片、橡皮擦沫沫、捡来的树叶、 卫生纸……
不经意间语文书上就被画的一团糟,似图画本;
“修整”出各式各样的橡皮擦形状以及上面的“刻字”“黑洞”;
“桌子底下极具吸引力”;
……
3
书写习惯未养成
不会写自己的名字;
不认识生字,所以,抄写家庭作业困难;
边写边擦、边写边玩、边写边张望;
字超级大;
“坚决”不写在横线和括号内;
连线题永远是“波浪线”;
一到写作业时间就找不到橡皮擦;
黑粗黑粗的笔;
刚教的笔顺,一写作业就“百花齐放”,有些字是“画”出来;
匪夷所思的“边做题边漏题”;
动不动就来一场“巨幕影片”;
……
看,这就是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这就是6岁孩子上小学第一学期的样子。允许这些问题在一定时间里出现,才是教育的开始。当我们的运行机制允许学生犯错,并给老师们留足陪伴、引导、教育的时间与空间时,容错机制才可能形成。
有时,成长中的问题要等待花开,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存在相应的问题。比如,一个班级总有几个孩子喜欢告状,其实他是因为遇到了困难,没有办法解决,所以来告状。我们把他定位在“这个孩子喜欢告状”不合适,因为这是这个年龄当中必然出现的一种问题,等他过了几年之后,这些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成长中的有些问题有阶段性,于是,我们也相应梳理出了一些小策略。比如,小学生做事总是拖拉怎么办呢?
建立目标体系
对于小学生而言,建立内心的秩序感和目标感非常重要。有些时候,孩子们做事拖拉可能是因为目标感没有建立起来。班级可以帮忙做些什么呢?可以根据年级的育人目标,把习惯培养分解到每一个月,用“月目标”来清晰标准。有了目标墙,再根据每月目标梳理达成目标的方法,这样,一面方法墙也就顺势出现了。
梳理做事流程
有些孩子早上进入教室后,总是磨磨蹭蹭,该准备的文具、该上交的作业、该做好的课前准备,一样也没准备好,明明时间是很充裕的啊!经过仔细观察,这些孩子可能是不太清楚早上入校后的做事流程,所以,班级做了如下梳理:
早上进班请这样做:
回教室----把作业交到老师桌上---把书包放到书包柜---把水杯放到饮水处---去食堂吃早餐---拿出语文书准备上自习
流程清晰了,做事的顺序和方向也就清楚了。
给出具体方法
有些孩子做作业磨蹭,可能是学习遇到障碍,这些障碍单靠孩子个体的力量解决不了,就像一座大山拦在前行的道路上。孩子无法逾越,于是磨蹭就成了外在的表象。老师们针对这种情况,梳理了“做有方法的自己”和“学习的雷区”张贴至方法墙,孩子们受益无穷。
设置班级提醒员
培养孩子责任心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孩子工作”。在一个班级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如,总有孩子没有课前准备的习惯,于是,“课前提醒员”就出现了;总有孩子没有课后收拾整理的习惯,于是,“课后提醒员”就出现了;“喝水提醒员”“作业提醒员”“课间安全提醒员”……孩子们在这种管与被管的角色互换中体会他人的不容易,建立同理心,同时,同伴提醒的能效会加快孩子们做事的进程。
每一个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可能都不一样,只有研究孩子心理特点,才能找到背后真正的原因,从而解决真实的问题。
END
易华芹 宜都创新实验学校小学部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