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峰专栏】精品不是打造出来的
“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所有的人都会为此而困惑,艺术追求最终将升华为对灵魂的追问,当一切辉煌随风而去,唯有精神的追求不灭。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一定的境界,要做的事已不再是笔墨文章,而是人格精神上的自我圆满。
明代的袁中郎认为“流自性灵者,不期新而新”,把独抒性灵当做破除格套,重建文体的根本途径。又说独抒性灵就能带来语言结构形式的新奇和表现艺术的独特性:“文章新奇,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句法、字法、调法,一切从自己胸中流出,此真新奇也。”中国画也是如此,必须拒绝使用别人用过的程式和概念,摒弃不断重复的陋习,用自己鲜活的笔墨画自己的感受,不懈地追求独特的人生体验和独特的艺术表达。现在人们都提倡创新,如果“创新”是借助于外来的、别人的,不知道“佛在心中”的道理,不重视感受,不知道感觉,那与匠人有什么区别?路子只能越走越窄,只能证明自己的狭窄和贫乏,永远不可能有艺术上的成功。
现在人画画,力求充分地完美表达,甚至有人提倡工匠精神,这种执着几乎成了习惯。以为画的像、画的细、画的厚、画的大就是精品。或许,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艺术是精神意趣的表现,极其微妙,精品恰恰不是打造出来的。什么时候不再把画画当“画画”了,那就到了另一层境界。只有你的境界、修为达到一定高度,内心无限丰富,然后把自己真实的情感、心境袒露出来,做真实的自己,你就是你,独一无二的你。新,自然也就不期而至了。
遗憾的是,现在的艺术家都极其敏感、极聪明、极其急功近利。他们对问题过于敏感,对经济、市场,甚至关心每一场拍卖当中谁举了牌,谁没有举牌;每一次展览中谁排在前,谁排在后,他都极其关心,高度敏感。但是这种高度敏感在某些时候或更多时候,其实是伤害了自己的。因为他违背了一个事实,即艺术家应该更多地把自己的关注点、自己的能量,聚集到艺术创作上去。他们确实非常聪明,但是还不甘于把自己的精力只是放在艺术上,他还要关注他想关注的更多东西,跟他所谓的切身利益相关联的东西,结果这一关注大都出了问题。他一定能发现谁比谁的画值钱,谁比谁的名靠前,所以他会马上自己操盘、运作,而且某个画家是怎么成功的,他马上进行追踪,进行模仿、跟进。这就决定了当代艺术家在文化、学识、修养方面的欠缺。
胡适早在《介绍自己的思想》中说道:“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已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转用在绘画上不亦如此么。只有每一个画家风格的独立,中国画才有希望。 我们的画是为了修炼、表现自己还是为了迎合他人,前者是自觉的,因此作品多真多雅,后者是功利的,故作品多伪多俗。
当今的中国画家,在传统文化方面有学识,有建树的人几乎没有,恐怕很多名牌美术学院、名牌画院的著名画家,能读懂宗炳《画山水序》、郭思《林泉高致集》、韩拙《山水纯全集》原文的人也不多。当今美术界表面繁荣昌盛、富丽堂皇,可惜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都是徒有虚名,徒有价格。价值之没落,无过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