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为何我们总觉不甘心?谈“沉没成本”下的“损失厌恶”
做人,总会不甘心。
这样的不甘心,体现在我们的各个方面,也包括了教育。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抚养孩子,他就是不争气?
为什么我为了孩子辞了工作,却得不到回报?
为什么教育孩子,老公就是不理解我,他不知道,带娃的苦累有多大?
......
正如亚科斯所说:我们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为不甘心引起的。
不甘心的背后,是沉没成本,如果一味强调坚持,我们或许就在用明天的机会,换取更多的不甘。
什么是沉没成本?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处茨在《经济学》中说:
“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并且不管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一个理性的人就会忽略它。这类支出称为沉没成本。”
道理很简单,一看就懂,比如,我们给孩子投入很多兴趣班,过一段时间之后,就要面临是不是要继续学下去的考虑。
很多人就会有这样的想法:虽然孩子不喜欢,但我投入这么多钱了,可不能让这些投资打了水漂,再继续学下去吧。
有这种想法的家长,并不在少数,他们思考并做决定时,就会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
归根结底,我们总是害怕自己的决定是错误的,为了过去的错误,付出更多的代价。
为什么会这样?
人从来不是一个特别理性的生物,我们都有感觉,很容易被一些小伎俩影响自己的决策:
比如,有些网店送我们满减优惠券,看起来我们占了便宜了,因为买东西便宜了,唯一的问题是:要达到使用的条件,必须凑满一个数额,于是,我们为了花上这些优惠券,买了一大堆不用的东西。
再比如,做张会员卡,告诉你多么划算,一算下来发现真的很划算,于是你订了会员卡,最后却发现,说是一年无限次数,结果你根本没去几次,仔细算下来还不如单次划算。
很奇怪的是,这些小便宜真的不多,但你就是屡屡中招,这是为什么呢?
这种占小便宜的背后,实际上利用了我们一种心理:
与“获得”的快乐比起来,我们对“损失”会更加敏感。
有优惠没用上,那就是损失;会员卡划算,我现在却不开卡,这不也是损失吗?
一旦你这么想,就落入了商家的圈套,在这种心理影响下,就不知不觉做了商家希望你做的动作。
同样,害怕损失,害怕犯错,对很多人的影响远比获得与成功更严重,这就是“损失厌恶”。
如果报了兴趣班,结果孩子学得没有想得那么好,是停下来不再续费了,还是抱着坚持的想法,再试试呢?后者,就是受“损失厌恶”的影响。
除此以外,我们还拥有一种神奇的心态,社会心理学家西奥迪尼发现:
“赛马场的人们下注之前,会在众多马匹之间犹豫不决;
可是一旦下注了某一匹马,这匹马在他们心中,获胜的几率便会大大增加。”
这种心态,叫做“拥有物光环”,是因为我们希望,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我们所做的决定,就会被套上光环,变得与众不同,同时也让我们暗示自己,我们的做法何其正确。
这和家庭教育有什么关系?
我在和很多家长沟通时,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他们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且一再强调,自己这么做,有何苦衷,取得什么样的效果。
哪怕孩子明明教育得不好,但很多家长选择的,是视而不见,或者更多所说的,认为是孩子的问题。
有很多家长告诉我,孩子有问题,为什么要我改变?
言下之意,我没错,错的是孩子。
实际上,真的只是孩子的问题吗?
家长们自己内心是清楚的,但他们不愿意去面对,也不愿意去改变。因为教育,本就是一种不断的积累,投入到孩子身上,首先有大量的沉没成本,其次是损失厌恶,他们会想:孩子现在表现不好,要是改了教育的方式,万一孩子变得更差呢?最后,就是“拥有物光环”,他们不相信,我的教育就真的错了吗?我的父母也是这么教育我的!
在沉没成本+损失厌恶+拥有物光环三重影响之下,要改变一个家长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真的不容易。
说着“父母就是这么教育我的”,这句的意思是,父母教育我成功/失败了,我跟他们学,要孩子教育不好,那肯定是孩子的问题。
得,又是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
公平地说,孩子的教育,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先天的天赋、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成长的氛围等等。父母教育只占其中一环,有二胎的父母们感受会更深,用在大宝身上的,用在二宝身上往往无效,更有家长说,大宝照书养,二宝按猪养。
面对孩子的教育,需要我们看清这样的现实
是什么样的现实呢?
1、沉没成本不应该影响对未来的决定,影响你决定的,是孩子的天赋,兴趣,和你希望他走的路,但这必须引导孩子并协商,至少让他意识到这对他很有用,否则,我们不必要受沉没成本的影响。
2、教育需要读懂孩子,时代不同了,教育也要跟着改变,父母的格局和眼光,决定了孩子成长的高度与速度,这是责任,也是我们的光荣。
3、与孩子共同成长,这一点不丢人,家庭教育中,与孩子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的基础,高品质的亲子陪伴,是教育的重要方式,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父母改变一点,孩子成长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