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读书养“十气”,君子之道

  大家都知道读书可以提高修养,但这绝不是因为知识的增加,读书很多而修养很差的人也是有的。道家主张“气”是人的精神的根本和桥梁,气足则精满而神和。读书之所以能够提高人的修养,正是因为可以养气。
读书能够培养人的“十气”。清代袁枚说: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
养静气,去躁气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指出了一个完整的修养过程,“静”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静可观变,静能制动;烦躁则失态,躁动则生乱。静是一门真功夫。
  读书要求环境安静、心理平静、内心清静,心不在焉、心烦意乱、心浮气躁是读不进书的。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的状态,实际上也是一种修炼自我的状态,是个人品性修养、意志磨砺与心理能量积累的过程。坚持做到读书学习,天长日久,自然而然身上的宁静之气就会越来越多,浮躁之气就会越来越少,就能练成排除干扰、闹中取静的功夫,增强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定力。
养雅气,去俗气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使人变得风雅。曾国藩说:“读书可以变化气质。”好书读得越多,就越有气质。
  爱读书,不但审美上会直接得到熏陶、提升,眼界还会变得开阔,思想还会变得深刻,精神还会变得崇高,品德还会变得高尚,举止还会变得高雅,提升做人与处事的整个层次和魅力,使知识产生出无穷的力量。
养才气,去迂气
  从大的方面说,正如西汉刘向所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朱熹也曾说过:“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从小的方面说,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千古流传,清代的孙洙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都是在说,读书可以养人的才气。书读得多了,认知水平得到提升,看待事情站得就会更高,看得就会更加深刻。书读得多越多,解决问题就越有思路,越有用不尽的方法。
养朝气,去暮气
  《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尤其是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所以,要想跟得上这个时代的变化,更好地安身立命,不与时俱进、不断自我革新行吗?而这只能通过读书实现。
  如果看不到当今世界的飞速发展与变化,就会变得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暮气沉沉。爱读书、善读书者,则能“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写宇宙文章”,用开放的视野、宽阔的胸襟、敏锐的眼光,自觉地跟踪当今世界的最新发展与变化,头脑清醒,意气风发,朝气蓬勃。
养锐气,去惰气
  明代袁了凡著有一本《了凡四训》,有一句话读来让人难以释怀:“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因循”就是惰性太大、懒懒散散、得过且过,就是常说的混日子。人都有好逸恶劳、贪图安逸的惰性,但“玉不琢,不成器”,管不住自己哪能成就事业、造就人才?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早就告诫过,“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越是志存高远,勤于读书,越会发现自己知之甚少,就会越发努力学习,那种求知进取的力量真可谓锐气十足,即使天大的困难也锐不可当。
养大气,去小气
  大气是一种眼界,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胸襟。要养成大气,则非要历练和读书不可。读书可以拔高眼界,熏养境界,开阔心胸。北宋欧阳修说“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同是北宋的刘彝那句话更是无人不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有人为国为民而读书,虽身无分文而心忧天下,力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则是何等的大气磅礴,让人景仰和效仿。
养正气,去邪气
  儒家最讲正气,最为荡气回肠的便是孟子说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正气不扬,邪气必涨;邪气嚣张,人必遭殃。中国传统文化最讲究礼义廉耻,要求读书人都要做品行端正、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礼义廉耻,是需要知的;品行和品德,是需要做的。至此之前,则需要从书本上学、老师处受教。没有读书这一环节,“修齐治平”的整个环节就很难串联起来,要多走很多的弯路冤枉路,何必呢?
养胆气,去怯气
  所谓“无知无畏”,那是一种愚昧的莽撞和盲目的自负。有识才有胆,艺高才胆大。对此《论语》阐发地最为精当:“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不无知,有识,当然要读书。读书可以增长见识,“见过大场面”,自然胆气也就壮了。有句话说,人的所有恐惧,都是源于未知,因为不清楚吉凶利害;知道了自然就不容易被唬住或者慌乱,这也正是胆气所在。
养和气,去霸气
  “和”,可谓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儒释道都讲。如《易经》提出“太和”,孔子说“和为贵”,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以人需要休养自己的和之气,读书则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心平才能气和,心静才能心平,读书可以静心,自然就会生养和气。此外,人在读书的过程中,眼界高了,胸怀大了,自然就能更加包容,胸中和气也会与日俱增。通过读书获得正气和善念的养成,也能使人看待世界和他人的眼睛,更加慈悲,更加和气。
养运气,去晦气
  俗话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一个人书读多了,有了积累,碰到机遇就更能抓住。正面的道理,便是苏轼所说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负面的道理,便是王安石所说的“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和陆游所说的“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机会能抓住,等于是增大了运气。
  而且,读书多、有学问的人,他的机会也会更多,因为他的眼界大了,思想支配行为,外在的活动空间和舞台也会不知不觉中跟着变大,所能碰到的机会自然也会更多。这又是读书养运气的一层含义。
来源:新华视点(ID:XHSXHSD)
(0)

相关推荐

  • 尚先早课|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这是<内经>中的两句经典名言,所言皆为中医学发病观. 上句出自<素问·评热病论>.中医学认为,人之所以生病,关乎正.邪两个方面,若正气虚弱,邪气则可乘虚而入.反言之,邪气之所以 ...

  • UC头条:真正的强者,身上有这五种“气”

    一个人要想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要想成为让大家佩服的强者,就要从内而外地修养自己.打磨自己.不能只是外表强悍,却是外强中干. 人常说"相由心生",一个人内心的修养可以通过外在的言行 ...

  • 养病先养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百病生于气2:养病必先养气>介绍的内容是作者精心探索的一个课题.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调养".由此看来,人们必须重视病后的康复.尽管病后康复千头万绪,但中医认为,养 ...

  • 拨乱反正

    清阳金丹<俗语常言>拨乱反正,喻治理乱象,归于正道.字面意思,与丹道譬喻同.这一俗语,被<公羊>引用,用于治世,为人们所知.但要注意,拨乱,是治乱也,而非清除乱也.何为乱?乱为 ...

  • 读书养“十气”——君子之道 

           都知道读书可以提高修养,但这绝不是因为知识的增加,读书很多甚至是专家教授.修养依然令人不齿的人,太多了.道家主张"气"是人的精神的根本和桥梁,气足则精满而神和.读书之 ...

  • 修炼 | 读书养“十气”,君子之道!

    贤达圈 2016-01-25 都知道读书可以提高修养,但这绝不是因为知识的增加,读书很多甚至是专家教授.修养依然令人不齿的人,太多了.道家主张"气"是人的精神的根本和桥梁,气足则精 ...

  • 读书养 “ 十气 ”

    一.养静气,去躁气 静可观变,静能制动.而烦躁则失态,躁动则生乱.静是一门真功夫.对读书学习来讲,"板凳要坐十年冷",特别要注意静心研读,不怕坐冷板凳.读书要求环境安静.心理平静. ...

  • 读书养十气,你都知道吗?

    禅房花木深 巫娜 - 风月无古今 中国的道家主张"气"是人的精神的根本和桥梁,气足则精满而神和. 读书能够养人的"十气".清代袁枚说:"读书好处心先觉 ...

  • 读书养“十气”!

    读书能够养人的"十气".清代袁枚说:"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 养静气,去躁气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

  • 读书养“十气”,腹有诗书气自华

    中国的道家主张"气"是人的精神的根本和桥梁,气足则精满而神和. 读书能够养人的"十气".清代袁枚说:"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 养 ...

  • 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读书养十气…

    [禅商书画院]推荐最受欢迎的文化公众号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 禅商收藏 | 禅商智慧 | 高僧墨宝 | 中国馆家 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不忘来时路,不失清净心:用文化慧及世界,以慈善福利社会. ...

  • 读书养“十气”

    读书能够养人的"十气". 清代袁枚说:"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 养静气,去躁气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 ...

  • 读书养人“十气”

    读书使人怡情,使人明智,使人灵秀,使人渊博,使人深刻.会读书,善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方能养人.养心.养脑.养性.养神.读书能够养人的"十气",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