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首唐诗:杜甫《春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读杜甫的诗,我们能感觉到他总是情怀很深,内涵很深。用一句简单的话来形容就是,李白的诗,我们一望即知,但是杜甫的诗呢,得好几望你才能知,包括之前的《望岳》,这会又是《春望》也是意藴深厚,需要反复品味。
注释
(1)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2)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3)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4)溅泪:流泪。
(5)恨别:怅恨离别。
(6)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7)抵:值,相当。
(8)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9)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10)浑:简直。
(11)欲:想,要,就要。
(12)胜:受不住,不能。
(13)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译文
1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很简单,那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家国破败。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正式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为皇帝,也就是唐肃宗,灵武在宁夏中卫县。在这之前杜甫就已经向朝廷请假,安排自己的家人一路向北,把他们安顿在了鄘州羌村,鄘州就是现在的陕西富县,现在当地还有杜甫的故居。
杜甫得知唐肃宗即位之后,离开了鄘州,奔向灵武投奔肃宗,结果在半道上被叛军俘虏,押到了长安。因为杜甫的官职确实太小了,安史之乱爆发前他当时担任什么官呢?就是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个官很小,只有从八品下,实际上是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的个官,所以当时其实没有对他进行严格的囚禁。
这里可以拿另一位大诗人对比,那就是王维。王维当时也是扈从唐玄宗不及,没有去得了成都,被叛军羁押。但是王维当时的官职很高,是吏部郎中兼给事中,应该是说已经做到了五品左右的官,而且在当时的名气又很大,就被安禄山押到了当时的伪都洛阳。
王维虽然使用了很多的办法,想要躲开这次任伪职,但是呢没有成功,所以最后他不得不在洛阳担任安禄山伪政权的伪职,长达八年之久。杜甫虽然官小,但是在长安也没有完全的人身自由,所以他身在长安,不仅心念朝廷,更心系他的家小,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是说国家虽然破败了,但是祖国的山河依然存在。你要知道,这个诗人写诗是非常讲究的,“国破山河在”现在已经成为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句诗。它并不是说国破了,山河就不在了。而是正因为山河在,所以家国重振总是有望可待的。所以“国破山河在"这句诗,短短的五个字里边包含了这样两个意思。
“城春草木深",字面上意思是现在已经是春天了,草木旺盛。但是诗人在这儿并不是在夸说水草丰茂啊,树木都非常地繁盛,而是说呢,这个地方草木很繁盛,但是人烟很稀少,没人修建,草木杂乱地生长,实际上是配合“国破”这个词来的。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可能理解起来有点麻烦。怎么花给哭了呢?怎么鸟就变得惊心肉跳的呢?其实杜甫是想说,本来这些花花草草,本来这些欢快的鸟儿,它们鸣叫,它们绽放,是让我们感到赏心悦目的,但由于“感时",“感时"什么意思?由于碰到这个国破家亡的年代,国破家亡使我和亲人、朝廷分别。“恨别”这个词饱含着愤恨,不得不暂时离别,所以我看到花虽然如此地美丽,也忍不住流下了泪水,我看到鸟儿欢快地鸣叫,本来应该高兴,但却让我感到惊心肉跳。
当然了,这里边还有一种解释,是把花也拟成人,把鸟儿也拟成人。换句话说,无论是花鸟无论是自然,无论是草木,无论是我自己,在这一刻,在国破家亡的时刻,大家都不再欢欣鼓舞,而变成潸然泪下,而变得什么样呢?心惊肉跳!
这里的艺术手法非常巧妙,巧妙的背后也还有另一层心理,他写这《春望》的时候还在长安被羁押,所以写这诗还不能写得太明。你要是公开地歌颂,我们伟大的王朝必然有复兴的天,那如果这贼军看到了,那对他来说也没什么好处。所以这首诗,应该说写的时候用了很多的手法,实际上也有迫不得已的地方。实事求是来讲,文学艺术当中得很多的手法往往都是由于不得已,不得不用一些委屈的笔法。
就像鲁迅先生在《药》结尾的时候,老太太去看望他儿子的坟莹,却发现这坟茔上多了ー个小花圈。鲁迅先生后来说这是没有办法,他总要给人们一点希望,说明革命是没有失败的,所以不惜用了曲笔在上面加了ー个花圈。这个曲笔,指的就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法和文学笔法。
接下来,“烽火连三月”。这“三月”有好几种理解。一种是说,我们先来算一笔账。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的六月,安史叛军攻克了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到鄘州羌村安置他的家人,之后投奔唐肃宗。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是转过年头来的三月份,那么这个时候离叛军攻克长安已经达九个月之久。
所以,一方面我们可以认为,“烽火连三月”指的是烽火一直延绵到了第二年的三月份,也可以理解为“烽火连三月”是说战火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是虚指,这两种理解都可以解释。总而言之,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于战火蔓延时间之长的一种忧虑。
正因为“烽火连三月”,所以我根本就没有办法收到家书,我也没有办法把我给我老婆的家书寄出去,真是“家书抵万金”。从投奔被抓到现在九个月里头也许就根本没有收到任何音讯,他能不愁吗?我们知道,杜前的家国情怀是很深重的,想到家人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的。孩子怎么样了?妻子怎么样了?朝廷怎么样了?没有哪个问题不是杜甫不在想的。
想到这儿,杜甫“白头搔更短”。他本来头发就白了,头发白了以后就该掉了。他头发一直掉掉掉,掉得长头发都掉完了,就是掉短头发了。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个“短"呢是少、稀疏的意思,“白头搔更短”就是他一直不停地挠头。为什么呢?他能不闹腾吗?他心里难受,他屈,是不是?短到什么程度呢?短到、稀疏到那簪子都插不上了。簪子是什么呢?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说到这儿您可能会问,杜甫最后和家人团聚了吗。后来杜甫写完这首诗之后,至德二年(757)四月,社甫冒险从长安城西边的金光门逃出去了。他逃出了长安城之后,第一件做的事情你根本想不到。如果是我们,就会马上跑回家去,杜甫没有啊!我们前面讲《望岳》的时候,杜甫对朝廷是绝无二心,绝对忠诚。
苏轼评价杜甫说,老杜这个人呐“一饭未尝忘君”也就是说杜甫在战乱的年代,每吃一顿饭,还都惦记着皇上能不能吃到饭呢。所以他在战乱的时刻,首先想到的不是回家去看望家小,而是首先去向组织报到,因为他是朝廷的命官。
所以他离开长安后,就穿过对峙的两军,奔赴凤翔,就是现在陕西宝鸡,谁在那儿?当时唐肃宗在那儿。他是麻衣见天子,他身上穿得破破烂烂的,可能胳膊肘都露出来了。他去见到了唐肃宗,肃宗非常地感动,授予他左抬遗这个官。这个官还是很小,但是内容非常地丰富。什么叫左拾遗呢?就是帮助皇上在地上捡东西,把掉的东西捡起来,实际上我们都能明白,这是给皇上提意见的一个官,就是为了警星皇上不要犯错。所以啊,可见肃宗皇帝对他还是非常器重的。
再到后来,这一年的闰八月,他终于找到机会跟朝廷请假,回到鄘州的羌村去看望他的家小。在《羌村三首》第一首里,他写道:"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乌雀噪,归客干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老婆孩子一看,吓一跳哇,丈夫回来了,爹回来了,没想到啊!为什么呢?下面就说,“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在这个战乱的时代,能活着回来,是偶然,所以家人见了也分外的震惊!我们可以想象,这种通讯上的隔绝,给杜甫和他的妻子杨氏以及他们的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心灵伤害,他们根本不知道对方是否还活着!或者说他们根本不知道未来的生活到底是怎样!所以,当他们喜相逢的时候,那真是“惊定还拭泪”。
杜甫接着写: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他们两个在院子里头相见,邻居们都围在墙头看热闹呢,老杜家的回来了,夫妻终于团圆了,他们都在墙头上看着,有的人感慨:不容易啊。有的人开始哭泣,为什么呢老杜家的回来了,可这村子里头,老张家的老王家的掌柜的男人怎么不见回来啊,有的是男人回来了,家里的老小都不齐全了。所以你看看杜甫写诗啊跟一般人不一样啊,他写一家之悲欢离合,淡开一笔就写了千万家的悲欢离合,这就是所谓持之千里的笔法,写的虽然是一家,聚焦的是一家,但是也全村全县,写了整个处在动荡时代的大唐人,要不然怎么说杜甫写的是诗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