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的科学康复能降低致残率,这些常见的康复问题你应该知道!

近年来,因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脑中风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每年新增中风患者高达350万[1],其中70%-80%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2]。同时中风后也会产生如偏瘫、失语等诸多后遗症。这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双重伤害的同时也给他们的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
面对复杂多样的后遗症,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对降低致残率非常有效的方案。但是由于认知不足,中风患者和家属在康复治疗中经常存在很多误区。
问题一:康复治疗何时开始效果都一样?
中风后,康复治疗开始是不是至少三个月以后?其实,据相关数据统计,脑中风后8-12周是患者身体功能障碍的快速恢复期,6个月是黄金康复期,在这段时间内进行康复治疗,可以大大提高功能康复的效果。[3]
老萧就是及早介入康复治疗的范例。老萧曾经是一个威风凛凛的警官,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脑出血伴随肢体瘫痪等并发症,他倒下了。眼看老萧的生活质量一天不如一天,家人决定将他送往由霁达康复支持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
没想到,老萧的感知和运动功能在两周内就得到了明显改善。入院第一周,老萧拔掉鼻饲管开始正常吃饭喝水;第二周拔掉导尿管;第三周,老萧居然站起来了;第四周,老萧在治疗师的帮助下,已经可以慢慢行走了!仅仅三个月的早期规范的康复治疗,老萧就回归了他原本的生活,现在他买菜购物均不在话下。
问题二: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帮助,是对中风患者最好的呵护?
家人的支持和医护人员的帮助固然重要,但太依赖他人往往不利于患者自身的康复。患者本人越积极主动配合,越有助于康复治疗目标的尽早达成。因此,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参与到治疗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由霁达康复支持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采取了团体治疗、生活情景康复等多种方案。
因脑中风导致右侧肢体瘫痪的章女士就很喜欢团体治疗。为了帮助章女士实现“能够外出遛弯儿”的愿望,同时也为了让她对治疗方案更感兴趣,治疗团队把章女士和其他步行功能相近的患者编成了一个“花园步行小组”。病友们一起组队练习,互相打气,还去花园散步,喂金鱼。渐渐地,章女士对康复训练更感兴趣了,平时训练也更加起劲了。
这种团体治疗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大家结伴而行、互相鼓励,形成乐观、良性竞争的氛围。还可以使治疗本身更加有趣,让患者在不知不觉中达成训练目标。很快,章女士就实现了她最初的愿望!
问题三:中风后还要心理康复?
面对中风给生活带来的极大转变,治愈心灵上的伤痛往往比身体需要更多的时间。据统计,中风后抑郁的发生率高达40%-50%[4],这就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的方式有很多种,绘画是常见的方式之一。32岁的张先生原本事业有成,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中风降临在了他身上。虽然经过急救保住了性命,但是张先生像失去了主心骨一样,变得十分消极。住进由霁达康复支持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后,心理疏导师为张先生进行了绘画疏导并辅以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方案。最终张先生甩掉了思想包袱,开始主动配合康复治疗。康复之路虽然艰辛且漫长,但重要的是,对于未来,张先生已经信心满满!
除此之外,不仅仅是患者,家属也应该接受正确的心理指导。为此,由霁达康复支持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定期为家属开设心理课程,让患者和家属在相互帮助与扶持之下,共同战胜中风,回归所爱!

看了上面的三个问题,大家都对中风康复是否了解地更深入了?由勃林格殷格翰旗下霁达康复和其支持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共同发布的临床成效报告证明:发病0-6个月内入院的患者,经过专业的康复治疗后,早期巴塞尔指数改善率(即EBI指数,用于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高达78.6%。所以越早康复,效果越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