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笔记:沿着凉水河的骑行
梁东方
北京其实有很多河,永定河、潮白河、大运河、清水河之外还有凉水河,这些些河都和城市有交集,甚至直接穿越城市。据说开凿于隋代的凉水河一直可以从市中心到亦庄,又从亦庄到北运河,沿河骑车的话,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在河边穿过一个个车流滚滚的路口,顺着河道的自然走势倾斜着而不是横平竖直地感受一座老大城市。
自然这凉水河已经不再是原始的河道,而是经过多次改造过的被悉心呵护着的河道。河道里始终有清凉的水,浅浅地流。浅浅的清流在遇到漫水桥或者曾经存在现在毁弃了的堤坝或者就是一个偶然被扔到水里的瓶子的时候,就会激起不平的起伏;起伏的水流将水的筋脉裸露出来,光滑而流畅,让人盯着看,没有看见它第一次出现的模样就不由自主地想看到它消失的那一刻,可是它怎么会消失呢!于是人就进入了怎么看也看不厌的相看两不厌的神奇状态。只有自然的脉络,才能给予人这样可以永恒凝望的美妙。
氤氲的凉气弥漫到了岸边彩色的塑胶道上,让由垂钓者和遛孩子的人组成的河畔休闲一族,每一口呼吸里都有了高岸上的大城市少有的鲜润与清凉。
这样的鲜润和清凉弥足珍贵,因为只要顺着陡坡爬到岸上去,回到城市中去,就不再有丝毫这样的气息。这句话无意中表达了这样一个事实:深陷的河道是镶嵌在城市里的一道自然气息,在空间上它以深陷的方式将自己和密集建筑的城市隔离,人们只需要一下一上,就可以马上置身其间和立刻回到现实中来。
其实在这样不无神奇的快速转换之间,堤顶上还有一条沿河小公路作为衔接。河的两岸的堤坝公路大多数时候都比较窄,很多地方都不允许汽车通行,正好可以成为骑车和徒步者的园地,类似长条形的公园。这个公园的妙处是无限延伸,没有边界,只要你有时间精力和兴致,就可以一直走下去,走出城区,抵达其实很不容易抵达的郊外。
有多少人能真地这样走到郊外也许不好统计,但只是这样可以走到郊外的设计就已经给城市中的人们在心理上提供了一种豁亮的广袤之感。这是一条河,一条穿越城市的活生生的河流所予以的人的诸多福利中至关重要的一种。
我今天就正享受着这种福利,骑着共享单车沿河而行。望着对岸的绿道和堤顶公路上的骑车人和散步者,完全可以想象自己在河的这一岸骑车而过的时候在对岸形成的风景意味。这是沿河骑行的一种镜像效果,是可以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在自己身上体会到他人的妙境。
以沿河而行的方式穿越一座城市,是我浏览一座城市的重要方式之一种;河流是自然的脉络,它虽然往往经过了人工的改造,甚至连流向与河道也已经与古代不同,但是它毕竟还是一条河,毕竟还有着属于河流的基本属性。它在纯粹由人类建筑组成的城市中,总还是能带来人类所从来之的自然风貌。
城市不论大小,只要有河穿行,就可以实施这样的浏览,这样充满了审美意趣的浏览。巴黎的塞纳河、柏林的施普雷河、汉堡的易北河、广州的珠江、上海的黄浦江、长春的伊通河、太仓的浏河、太原的汾河、石家庄的太平河滹沱河、保定的府河,这些沿河穿越城市的经验累积到如今在北京沿着凉水河而行的时候,便有了一种分外的喜悦。这种喜悦源于积累的对比,也更源于当下的风景,当下人生的展开本身。
还有什么比骑车沿着一条河穿越一座城市更有意思的事呢!而何以会有那么多人对此根本就不屑一顾或者无暇一顾,以至于河边少有骑车远行的人呢!
沿河而行的路径是可上可下的,上面堤坝小公路平坦顺直,骑起来没有任何障碍,可以速度很快;下面的河道旁的亲水绿道则直接临着水面,有更真切的水汽与水生植被的纷披之状不断入眼,回归自然的意味更浓郁。
在堤顶公路上走,缺点是遇到交叉公路的时候,尤其是平行交叉的公路的时候往往需要等、需要绕,一等一绕就使本来回归自然的骑行重新变成了城市交通状态下的通过状态;在河边亲水绿道上骑行,速度自然快不了,经常会遇到散步的人、垂钓的人,还会有不期然的“断头路”——被水淹没的路段,不得不向回走,去找能返回堤顶上去的台阶或者坡道,从堤上绕过这段被淹路段。
我今天的骑行尽量结合了这两个路径的优势,随形就势地避免着各自的缺点,迤逦而行,逐渐地从菜户营地区出发骑出了主城区,进入了大兴地界。亦庄附近的凉水河已经有了更宽阔的堤顶绿道,新鲜的红色塑胶跑道边的大柳树鳞次栉比,分出步行道和骑车道的细节说明凉水河在这里已经成了重要的风景和人们普遍选择的公园设施。
对我来说,这里就更是有其他河段所没有的亲切。因为我已经充分靠近了我住在这里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