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疮的症状和引起原因及治疗方法
本病属于中医疔的范畴,亦称疔疮,古称丁,是中医所特有的外科病名。本病可发于任何季节,任何年龄,其病位发无定出,而以颜面、四肢部多见。其特点是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丁之状。病势急剧,容易造成毒邪走散蔓延,是具有一定危险的外疡。中医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为感受火热之气,或因昆虫咬伤,或因抓破染毒,毒邪蕴蒸肌肤,以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本病;或脏腑蕴热,火毒结聚,七情内伤,气郁化火,火炽成毒;或恣食膏粱厚味、醇酒炙博,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脏腑蕴热,发越于外,火毒结聚于肌肤而发为本病。
西医临床对于本病的概念包括以下内容,即发于颜面部的疔,相当于颜面部疖、痈、蜂窝组织炎等;发于手足部的疔相当于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伴发于手足部感染,皮下隐见红丝上窜的红丝疔,相当于急性管状淋巴管炎;由疫死牲畜传染而发的疫疔,相当于今之皮肤炭疽;多发于下肢,腐烂甚巨的烂疔,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的气性坏疽。颜面部疔疮是发生在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包括西医颜面部疖、痈、蜂窝组织炎等。其特征为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如钉丁之状,或痒或痛。因头面为诸阳之首,火毒蕴结,故反应剧烈,且发病迅速,若不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毒邪易于扩散走黄而危及生命。本病多由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或腐败性细菌感染所至。炎症常在皮肤、软组织损伤后发生,化学性物质刺激如药物注射不当或异物存留于软组织可诱发感染。
火毒蕴结证(初期)
【症状】疮头如粟粒,或麻或痒,红肿热痛,肿势显著,顶突根深坚硬,或伴恶寒发热,舌质或边尖红,苔薄黄,脉数。
【方一】黄连解毒汤
【来源】《外台秘要》
【组成】黄连9克,栀子9克,黄柏6克,黄琴6克。
【功效】泻火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连清泻心火为君药,黄芩清上焦之火为臣药,黄柏泻下焦之火为佐药,栀子通泻三焦,导热下行。四药合用,共奏泻火解毒之功。
【按语】恶寒发热者,加蟾酥丸3粒,吞服;毒盛肿甚者,加大青叶,重用黄连。
【方二】五味消毒饮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用法】水煎服后加酒一二勺和服,每日一剂,药渣可捣烂敷患部。
【方解】方中用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菊花、蒲公英均有清热解毒之功,诸药合用,清热解毒之力尤强。加酒少量通性血脉以助药效。
【按语】本方以局部红肿热痛,或疮形如粟,坚硬根深,舌红脉数等派阳证、实证为辨证要点。
火毒炽或证(成脓期)
【症状】疔疮肿胀范围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剧烈,脓头出现,伴有发热口渴,便秘尿赤,苔黄腻,脉弦数。
【方一】①黄连解毒汤合②大承气汤
【来源】①《外台秘要》②《伤寒论)
【组成】①黄连9克,栀子9克,黄柏6克,黄芩6克;②大黄12克,厚朴15克,枳实12克,芒硝9克。
【功效】泻火解毒,峻下热结。
【用法】水煎服,大黄后下,芒硝溶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连清泻心火,黄芩清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导热下行为使药,四药合用,共奏泻火解毒之功;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
【按语】若壮热口渴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