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揭秘: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32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一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二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三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四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五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六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七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八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九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十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11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12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13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14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15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16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17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18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19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20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21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22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23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24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25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26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27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28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28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29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30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31辑)

(点击以上文字,查看详情)

取先人笔法之精华,加以创新而变通。无论什么时期,先人的笔法永远都是后人创作的基石。当下书坛,书家们在创作中更多强调的是艺术性的创新,但“千古不易”的笔法规律依然遵循。笔法在具体的作品中得以展现,在此以具体隶书作品为例来探析隶书笔法在其中的应用与发展。
一、起笔方式
隶书中的起笔方式在其“蚕头雁尾”的“蚕头”中表现较为明显,暂且分为藏锋逆势起笔与露锋顺势起笔两种,呈现在作品中的多数为藏锋逆势起笔,而露锋顺势起笔较少,多出现于汉简、摩崖石刻等作品中。
如下图(图3-11)出现在摩崖石刻《石门颂》碑帖中的“上”、“子”、“谷”,其主笔都属于露锋顺势起笔。以下图(图3-12)中出现在居延汉简中的“上”、“平”、“车”,其主笔属于露锋顺势起笔。
在现代隶书创作中也有对于露锋顺势起笔的借鉴与应用。例如全国第二届隶书展获奖作品里,王墉创作中出现的“聿”字(图3-13);全国第三届隶书展优秀作品里,陈山河创作中出现的“有”字(图3-14)等。
二、收笔方式
隶书中不同的收笔方式丰富了隶书笔法的表现形式,在隶书作品中,收笔方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提笔上位出锋式收笔
此类收笔方式大多出现在隶书“蚕头雁尾”的“雁尾”中,如下图(图3-15)四山磨崖石刻中有较多提笔上位出锋式收笔的应用,整个笔画取按势,先按后提,以上挑式作为一笔的结尾,充实了整个笔画的笔法内容,整个字也显得活泼灵动。
当今很多书家的创作中对此类收笔方式也有所借鉴,如全国第三届隶书优秀作品中张铜峰的创作(图3-16)与上述四山摩崖石刻(图3-17)中的收笔方式基本吻合,只是出锋的角度有所变化,可以说其创作取法来源就是四山摩崖石刻。又如全国第三届隶书作品展优秀作品中贾徽的创作(图3-18)也出现了提笔上位出锋式的收笔方式。
2、提笔中位(或下位)出锋式收笔
此类收笔方式在以汉简(图3-19)为主要创作题材的隶书作品中运用较多,主要表现在汉简的竖画中,整个笔画取按势,由重到轻提笔出锋。马王堆帛书书法第一人,马王堆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吴巍先生的创作(图(3-20)可以说是简牍帛书的缩影,直接取法汉简,其收笔方式也吸取了汉简的精髓。
3.不提按出锋式收笔
此类收笔方式较多出现在单刀石刻的撇画和捺画中,往往行笔均速,笔画粗细无较大变化,最后自然出锋,并不十分明显。
在学习考察过程中了解的位于济宁市的任城王墓,其中多数石刻属于单刀刻成,很多字的撇画和捺画的收笔方式属于不提按出锋式收笔(图3-21);
在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中,部分碑刻上的文字撇画与捺画也属于不提按出锋式收笔等(图3-22)。在全国第四届隶书作品展中很多书家从单刀石刻中取法,借鉴了此类收笔方式,如书家冯卫良(图3-23)、薛梅杰(图3-24)等人的作品。
三、行笔方式
隶书中的行笔方式多以中锋为主,但中锋用笔过程中的轻重缓急所对应的行笔方式不同,线条的外在形式和内在力量通过用笔过程中不断的提按转换来实现,进而表现出的笔墨效果不同。
1.裹锋行笔
此类行笔方式在用笔过程中形成的线条多表现为柱状(图3-25),呈立体效果。隶书中的裹锋行笔方式用笔以一分至三分居多(图3-26),一至二分笔则线条轻盈秀美,如《曹全碑》;二至三分用笔则线条遒劲润泽,如《张迁碑》;各种笔道结合用笔线条富于变化,如《礼器碑》。
在创作中裹锋行笔方式运用较多,例如全国第四届隶书展中毛清民的创作(图3-27),直接取法《曹全碑》(图3-28),一分用笔居多,线条清秀隽逸;张晖的创作(图3-29)直接取法《张迁碑》(图3-30),二分至三分用笔为主,书风方劲雄浑。王东来的创作(图3-31)则取法于《礼器碑》(图3-32),各种笔道相结合,线条质感与礼器如出一辙。
2.绞锋行笔
此类方式在行笔过程中可扭转手腕或肘臂,亦可捻笔杆转动,形成的线条呈一平面(图3-33)。隶书中的绞锋行笔方式以用到笔的三分处居多。
当今很多书家习惯将绞锋行笔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图3-34),写出的线条质感老辣苍劲。
3.铺毫行笔
此类行笔方式在运笔过程中笔毫平铺于纸面(图3-35),所用笔毫长短不同线条表现不一,铺毫行笔给人以有血有肉,有骨有力之感。简书中所用铺毫行笔方式较多,现代很多隶书创作中也应用到这一行笔方式
4.拖锋行笔
拖锋也叫拖笔,多露锋行笔,笔杆在前,笔锋在后,用笔杆拉着笔锋走,顺毛而行(图3-37),表现出的线条自然松动,舒展流畅,但用笔较浮,力透纸背效果不够。

十大行书超高清(免费下载)

文末点亮在看,让更多人看到吧!

商务合作微信:979626100

法吧】官方微信

(0)

相关推荐

  • 笔法初探(硬笔)——捺

    有思考,才有收获. 本期,与大家聊聊捺的写法.捺有斜捺与平捺两种: 捺画相较于撇简单些,较易掌握.先聊聊斜捺的写法: 笔直接向右下方滑入纸面,起笔要轻.而后向右下方行笔,行笔过程中,逐渐加力下按,使划 ...

  • 【每日一字】 砥(2362)2021.02.15

    应书友们的要求,今天继续解析田英章先生楷书<虞恭公碑>.需要说明的是,单字是从下面里摘取制作的,已解析过的字请在本公众号里(从主界面里进入)查阅. 内之杞梓,亦即洪涛中之砥柱, 第六百四十 ...

  • 大揭秘: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一辑)

    临摹是怎么回事?这是个大问题,不搞点临摹的心理学是难解决的.必需对临摹的流程有所考察.我认为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起点)对象-看(观察)-体验-心理传递-手部反映-落实纸面 第二,对照-纠错-再次心 ...

  •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二辑)

    书法的正大气象,来自书家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豁达胸襟和一颗向上向善的悲悯之心. 学习书法,如果你能喊出百名古代书家,通临百篇经典碑帖,涉足百座古寺庙宇,发表百篇文学作品,结交百位知心书友,那,您的书 ...

  •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九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一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二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三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四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五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六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 ...

  • 大揭秘: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34辑)国展隶书创作导航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一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二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三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四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五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六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 ...

  • 大揭秘: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33辑)

    积字成篇,就要懂得篇章布局,这就叫章法.掌握章法,是学习书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书法作品创作的前提之一作点之法,其势要重,所谓重即落笔的速度要快,但落点要轻,所谓"每作一点,如高峰之坠石,磕磕 ...

  • 大揭秘: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31辑)

    一幅书法作品犹如一幅画,有色之处是画,无色之处也是画;同理,有字处有结构,无字处也有结构.有字之处,谓之"黑",无字之处,谓之"白",处理好通篇黑白关系,是章法 ...

  • 大揭秘: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30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一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二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三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四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五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六辑) 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 ...

  • 大揭秘: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28辑)

    中国书法包括篆(甲骨文,大.小篆).隶(汉碑及秦汉简帛书).楷.行.草(章草.今草)五种书体,它们都可用来书写对联,进行再创作.鉴于对联书法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往往融为一体,为便于观者识读联文,其中楷.隶 ...

  • 大揭秘:中国书协培训班笔记(第27辑)

    胡抗美                                就集字创作的问题 内容与形式是艺术创作一个永恒的话题.在艺术创作中,把内容放在主体的观点占大多数;而把形式作为艺术创作至为重要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