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的怪毛病
米芾,北宋(1051年@1108年)人,初名黻,字元章,号海岳外史、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无碍居士等。41岁更名为芾,室名宝晋斋、英光室。祖籍山西太原,后迁湖北襄阳,晚居江苏镇江。曾任内廷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后世多称其“米襄阳”“米南宫”,又因其逸闻甚多、好洁成癖、狷狂自放,故有“米颠”之称。
米芾的传世名作《笤溪诗帖》书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八月八日,《蜀素帖》书于同年九月二十三日。当年米芾38岁。
书写两件作品,前后相差只有45天,但风格面貌差别明显。《笤溪诗帖》的点画比较厚实,《蜀素帖》的结体比较奇肆。
《苕溪诗卷》纸本,行书,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今藏故宫博物院。
《笤溪诗卷》
《蜀素帖》卷,墨迹绢本,行书,纵29.6厘米、横284.2厘米。今藏故宫博物院
《蜀素帖》
这种差别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创作的情绪化,点化结体随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这是米芾书法的一大特色;二是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只有对传统深入掌握的人,点化结体才能随心所欲,率性而变,应对裕如。
这两个帖,是学习行书的最好范本。有关这两个帖的评价,介绍非常多,这里不再赘述。
书法作品的风格越是强烈,相对出现的瑕疵和毛病越明显,古人称之为“习气”。
郑板桥说学习古人“十分学七要抛三”,就是说古人的一些“习气”不能学。
对米芾书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清的书法理论家有明确论断。如:
明项穆《书法雅言》:“苏之点画雄劲,米之气势超动,是其长也;苏之浓耸棱侧,米之猛放骄淫,是其短也。。”
清梁巘(音言)《承晋斋积闻录》:“米海岳软笔作书,下笔极细,钩剔极粗,放荡散漫,太无规矩,终不为佳也。”
就这两个帖,存在的一些毛病,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引起大家的注意和讨论,是“快乐书法营”的本意。
《苕溪诗卷》和《蜀素帖》最明显的习气,或者说毛病,主要在撇,捺的笔画造型和收笔上。请看字例(字例未标明是那个帖的字,即为《蜀素帖》的例字):
一:出撇过尖显得轻飘,且两画同字,收笔基本重复
暖《笤溪诗卷》
二: 撇尾顿挫过于强烈,显得不自然
《笤溪诗卷》
三: 捺脚过尖显得轻佻
《笤溪诗卷》
四: 捺脚扭转过于做作
峰@《笤溪诗卷》
《笤溪诗卷》
五: 捺画过长显得与整字不相称
皎@《笤溪诗卷》
夏@《笤溪诗卷》
六 : 笔画过细,显得做作,一惊一乍,显得怪里怪气,并与整字不相称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见仁见智吧。
一家之言,欢迎拍砖!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