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时光丨​忆巫山(下)

作者:邵红峰

作者简介:

邵红峰,男,72岁。自由撰稿人,曾是重庆三峡文化研究会会员、重庆南岸作协会员。擅长写作长江三峡史话文章。

时光君注:本文是作者回忆在巫山下乡落户的生活,曾在邻居家里度过温暖的除夕,也有在高峡捡柴的辛苦经历。多年过去,巫山生活已成为作者心里抹不去的一段难忘的回忆。本文为下篇。上篇请看 :故城时光丨忆巫山(上)。

※除特别标注外,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巫山大庙好地方

油画名家 王仲山 - 巫山十二峰

巫山大庙四周,巨峰环绕,中间平坝尤如一个小小的“四川盆地”。南行30公里可接湖北建始县,北行50多公里,可抵巫山县城。

这里是一片安祥宁静的天地。天是蓝蓝的天,山是青青的山,水是碧绿清亮的水。

大庙最热闹的地方,是大庙区公所所在地庙宇,当地人称庙宇镇或庙宇槽。

从长梁至庙宇,要沿一条土石公路步行2公里左右。分布在庙宇四周山乡的知青,赶场天都要从四面八方涌向庙宇正街,大家除购买一些曰常用品及农用品外,最主要的是想会一会一个学校的同学,知青们的同学情格外浓厚。

庙宇正街不长,一条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可通街头至街尾。石板路两旁全是红黄色的木板房,进房要跨两级广子石石梯。正街两旁分布着供销社、小食店、榨油坊、铁匠铺、小茶馆、医院、区公所……

沿街青石梯上,时而睡着几条黑、黄、白、花大狗,它们懒洋洋地爬在地上晒太阳,一点不怕街上熙熙攘攘的行人。那老式的榨油房,发出很有节奏的咣当声,黑亮的菜籽油从笨重而大的杂木缝口里泊泊流出,散发出一股股菜油的清香。

街尾有一家医院,是区卫生所,房屋比较好,是砖木结构,四壁刷得白净。医院负责人姓刘,他30多岁,大约大我们七、八岁,对我们很热情。我们有事爱找他,他也愿意帮助我们。每次上山打柴,回来时我们爱在医院歇脚,他总是茶水热情相待。

在知青返城潮中,陆续有单位到巫山县来招工。我眼睛不太好,招工回城时,我还请他帮忙,让县医院体检的医生,手下留情。他也打电话通知了相识的县医院医生。后来,一切顺利。

旧城十字街是巫山县城的中心,四通八达,车水马龙(图:陈朝君)

在医院对面,即区公所。房屋是原来川东有名的圣安多尼天主教堂。1896年,法国神父德斯望来到巫山南岸庙宇传教,见此地山青水秀,是川鄂必经古道。故出钱购置土地,历时七年,于1903年建成雄伟古朴而典雅的圣安多尼天主教堂。

进入区公所内,眼前是一个花坪,两旁各种一棵高大的石榴树。正对面为白色建筑的敎堂,十分壮观。进入教堂,只见过殿两旁立有大石柱。教堂正上方雕塑有彩色耶稣像,四周雕有带翅膀的小天使,人物栩栩如生。教堂高大庄严,堂内安有一排排木椅,十分整齐。正堂挂有一个十字架,使人感觉神圣肃穆。

教堂地处巫峡深山腹地,躲过了那场浩劫,保存十分完整。

我多次参观教堂,萌发了写小说的念头。在繁忙的农活中,我抽空在煤油灯下写出了中篇小说《教堂发生的故事》(手抄本),在同学中间传阅。

大庙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四季分明。大庙山水,酷似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早春二月,杏花盛开,冰雪消融,大地回春。

当美艳的杏花在早春中消失的无影无踪时,桃花却在坝上坝下,村前寨后悄悄吐出朵朵花蕾。

初夏农家院坝四周的石榴花丛,挂满万盏小灯笼。房屋台阶两旁种植的芍药花此时也陆续开放,十分艳丽。花朵硕大,花瓣重叠似牡丹。乡民称之"苕儿花”。

大庙四周山坡上,生长着马桑灌木丛,酷似桑树,叶片尖小,花朵美丽,果实如桑泡,有毒,是中药材。我们生产队后山,也有一片马桑树,长在很陡的红石谷子山上。夏季一到,山坡上马桑花盛开,好似一盏盏红红的小灯台,十分艳丽,故民间称之“马桑树儿搭灯台"。

夏季雨后,牧童聚集小溪堤坝上,让牛羊自由自在地啃吃坝下茂密的青草。他们却爬在石板上下起山乡流行的“六子棋”。

顽皮的蛮童,手持卵石,瞄准一条大点的桃花子鱼,用力掷去。一阵水花之后,一条四寸长的小鱼浮出水面。蛮童捕鱼可算“百发百中”,他们顾不了一身水湿,忙着用水草将一条条小鱼穿起来,作为加餐美食。

傍晚,夜幕降临山乡,从农家院坝外传出女主人呼儿唤女的悠扬声,在巨峰之间四周回响。

金色的秋天,平坝大片水田里稻谷熟了,一片金黄,展现出大庙“粮仓”的丰姿。挞谷声四处回响,大庙唱响了“丰收歌”。

山上,坡上的枣子熟了,乡民拿起长竹竿打枣子,半边红的枣子落下了一地,田野一片果香。

九月的柿子,金灿灿地挂满颗颗高大的柿树,引来一群群馋嘴的雀乌。

大庙的冬天,白雪覆盖着四周群山,犹如起伏的玉龙脊梁。高山白了,房顶白了,树梢也白了,一片雪白的世界,没有一点凡间尘埃。

农活少了,山乡男女老少,家家户户围着家中央一个大火塘,点燃巨大的干树蔸,青烟袅袅。老人们吧着呛人的叶子烟,谈古论今。

1986年,从大庙龙骨坡传来震惊世界的消息,就在我们曾经去过的大庙庙宇龙洞附近,发掘出204万年前的“巫山猿人”化石,这足以证明远古人类,早已在大庙山乡繁衍生息。

巫峡的冬天,来得早,去得晚。

1970年临近春节时,住在一块的同班同学回重庆探亲了。偌大的一间老式厢房,留下我孤身一人。大年三十,我清晨起来,房内的水桶结冰了。推开房间侧门,嘿,四周群山全白了。

除夕夜,我被老厢房右侧邻居请去做客。清贫的乡民,平日十分节省。天黑也舍不得点一盏煤油灯。然而,今天是大年三十,房内灯火通明。

男主人姓何,是村里有名的木匠,有儿女四人。女主人由于终日操劳,四十多岁,已变得白发苍苍了。一条白毛巾扎在头上,也遮不住满头白发。抱白帕子,是巫峡乡民的习俗,不分男女老少,均用白毛巾包扎脑壳。

主人杀了一头肥山羊,用一口近三尺的大铁锅,炖了一大锅羊肉和萝卜。全家人围着热气腾腾的大锅,用海椒、盐巴、葱花等佐料蘸着吃。

一阵阵欢笑,一股股热气,从房内传出,从大锅里升腾,我的心一下子全热乎起来。尽管窗外北风呼叫,寒流滚滚,我被乡民真挚的友情感化了。他们不求有回报,世世代代就这样在这深峡山沟里繁衍生存。

春去冬来,许多年了,我忘不了巫峡那个冬天。大自然是寒冷的。然而,巫峡乡民有着火热一般的爱心。

我怀念那些清贫的乡民,也十分怀念那银白无染的除夕之夜。

我已告别大庙半个世纪,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我还那么熟悉。我也在梦中,多次目睹了它的芳容。大庙,真是一个好地方,使人永远难忘。

(0)

相关推荐

  • 民间故事:附近发洪水,庙宇却未被淹没,退水后庙下游出4只乌龟

    文/小松 今天小送给大家讲一篇古代的民间小故事.闲话不多说了,民间小故事这就开讲了: 话说在明朝时候,儋州有一个叫郑猛的渔夫.郑猛因奋勇抗击倭寇,死在海上.当地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村前一处荒地上建了一座 ...

  • 巫山——行走的风景,流动的画廊

    比巫山烤鱼更有名的,一定是巫山的朝云暮雨. 起云峰驻足于此.清晨,云沿山脊而起,游过曼妙巫峡,十二峰互致问候,然后与神女相会. 长江至此,与大宁河交汇,一路浩荡东流,开启了巫峡绚丽的诗篇. 巫峡口上方 ...

  • 故城时光丨​忆巫山(上)

    重庆文化主题书店 第597个故事 忆巫山(上) 作者:邵红峰 作者简介: 邵红峰,男,72岁.自由撰稿人,曾是重庆三峡文化研究会会员.重庆南岸作协会员.擅长写作长江三峡史话文章. 时光君注:本文是作者 ...

  • 故城时光丨​那小面(下)

    重庆文化主题书店 第600个故事 那小面(下) 作者:李秀瑜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天,重庆解放碑五四路江家巷口. 清晨,白茫茫的浓雾笼罩着山城,十米之外一片模糊.空气中荡漾着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难 ...

  • 故城时光 丨 回忆我在重庆解放前后的一段日子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人民群众欢迎解放军入城 图源网络 重庆文化主题商店 第571个故事 迎接重庆解放 --回忆我在重庆解放前后的日子 口述:王远富 记录:廖明理 我因赞成共产党的主张,在 ...

  • 故城时光 丨 记忆里的花园坝

    储奇门车渡码头 作者:欧阳桦 重庆文化主题商店 第575个故事 记忆里的花园坝 作者:恽宏世 渝中半岛的储奇门码头,也许就没有储奇门有名气了.借码头之地营造的花园坝,当然更没有多少人知晓了.可是,对我 ...

  • 故城时光 丨 记忆中的江北老城

    重庆文化主题商店 第575个故事 记忆中的江北老城 作者:罗辑 我60年代末生在江北老城,住在美丽安静的江北公园,在那里度过了我的快乐童年.虽然1980年全家搬迁,但江北老城的一草一木.彼人彼事仍然时 ...

  • 故城时光 丨 解放碑忆旧(上篇)

    重庆文化主题书店 第584个故事 解放碑忆旧(上篇) 作者:嘉陵渔樵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从南京迁来重庆,定重庆为陪都.1941年12月30日,在重庆渝中区的邹容路与民权路.民族路交叉的十字路口(原名 ...

  • 故城时光 丨 老城澡堂子的记忆

    作者:蔺诗鹏 笔者注: 这篇随笔小文,从我们老城居民当年的生活细节入手,勾起我们那些记忆深处的点滴和怀想.还有在那个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父子亲情却是那么的温暖,都是我的真情流露,相信也能勾起读者对老城 ...

  • 故城时光 丨 弹子石老街的回忆

    作者:时光里的读者们 时光君注: 这是推文<脱口秀 | 趣谈重庆大街小巷之弹子石老街>的一次有趣延伸,我们从留言区里挑选了三位粉丝的精彩留言,希望让弹子石老街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这些一个个 ...

  • 故城时光 丨都市的烟囱 曾经的辉煌

    作者:曹进 题记: 留意城市的花开花落,才会活得心如止水.胸如大海. 乘公交车路过江北南桥寺,看见在林立的高楼间矗立着一个砖造的.带有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特征的红色烟囱,与这一带的风景有一点不同.而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