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分析的武维屏教授治疗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经验研究
目的:归纳总结武维屏教授治疗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临床经验,并探讨其辩证思路及用药规律,继承、研究名老中医诊治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学术观点与临床经验。 方法:使用本科室设计的病例收集系统,对武维屏教授特需门诊中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所诊治的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通过收集初诊患者的一般信息、病史、中医诊断及治疗信息。其中以主次症、舌脉、中医辩证及处方用药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描述性的统计方法,主要对患者症状、体征、证候和常用药物出现的频次、频率进行排序,并应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主要证候与用药的关联性、主要症状与用药的关联性进行卡方检验(P<0.05是认为这种关联性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后通过对统计结果的讨论分析,总结武维屏教授的临床经验。 结果:73例病人中,男性36例,占49.32%;女性37例,占50.68%。本次研究的病例以老年人居多,中青年较少:<60岁者23例占31.51%,≥60岁者50例占68.49%。其中42例记录病理分型,鳞癌8例占10.96%,腺癌26例占35.62%,小细胞癌6例占8.22%,腺鳞癌2例占2.74%。49例记录西医治疗情况,手术治疗18例占24.66%,γ刀治疗3例占4.11%,放疗1例占1.37%,化疗21例占28.77%,放化疗6例占8.22%,靶向治疗6例8.22%。
主症按照出现的频率由多到少排列,依次是咳嗽、咯痰、气短、乏力、胸痛、发热、咯血、消瘦。次证出现频率排前7位(均≥5%)的依次是胸闷、汗出、口干、恶心呕吐、手足心热、胁肋胀痛。舌象方面,舌形以舌中有裂痕和舌胖大者居多(各58.90%),舌色以舌暗红者居多(60.27%),舌苔以苔黄腻者居多(76.71%)。脉象方面,常见滑脉(53.42%)、弦脉(49.32%)、细脉(49.32%)。73例中,痰瘀互结证出现24次,气阴两虚证出现23次,痰湿蕴肺证出现21次,气滞血瘀证出现17次,阴虚内热证出现16次,肺脾气虚证出现11次,饮停胸胁证出现6次。73例中,2个证型组合出现46次,以气阴两虚证+痰湿内蕴证、气阴两虚证+痰瘀互结证的情况较常见,单个证型单独出现27次。痰瘀互结证常出现咳嗽、咯痰、气短、胸闷等症状,舌胖暗,中有裂,苔腻黄,脉沉。气阴两虚证常出现咳嗽、咯痰、气短、汗出、乏力等症状,舌胖暗,中有裂,苔腻黄,脉细滑。痰湿蕴肺证常出现咳嗽、咯痰、气短、胸闷等症状,舌胖暗,中有裂,苔腻黄,脉弦滑。气滞血瘀证常出现咳嗽、咯痰、气短、胁肋疼痛、胸闷等症状,舌胖暗,中有裂,苔腻黄,脉弦滑。阴虚内热证常出现咳嗽、咯痰、口干、气短、低热、咯血、手足心热、汗出、心悸等症状,舌胖暗,中有裂,苔腻黄,脉细。肺脾气虚证常出现咳嗽、咯痰、乏力、气短、自汗、胸闷等症状,舌胖暗,中有裂,边有齿痕,苔腻,脉滑。饮停胸胁证常出现气短、咳嗽、胸闷、咯痰等症状,舌胖暗,中有裂,苔腻黄,脉弦滑等症状,舌胖暗,中有裂,苔腻黄,脉细滑。
对73张初诊处方中的药物进行统计,使用频率最高的20味药及其常用量依次为:
清半夏10g、柴胡6-10g、皂刺6-10g、炒薏仁15-30g、瓜蒌10-20g、前胡10-12g、夏枯草10-12g、炒枳壳10-12g、黄芩6-10g、白蒺藜10-15g、太子参12-30g、赤芍10g、川贝母10g、麦冬1Og、莪术10g、鸡内金12-15g、青蒿15-20g、五味子6-10g、鳖甲10-12g、丹参10g。
痰瘀互结证常用皂刺、瓜蒌、清半夏、炒薏仁、夏枯草、白蒺藜、柴胡、炒枳壳、川贝母等药物,其中皂刺、瓜蒌、夏枯草、白蒺藜、川贝母、丹参、莪术在痰瘀互结证中使用频率较非痰瘀互结证高,经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
气阴两虚证常用麦冬、清半夏、五味子、炒薏仁、前胡、太子参、皂刺等药物,其中麦冬、五味子、太子参、阿胶、枇杷叶、石膏在气阴两虚证中使用频率较非气阴两虚证高,经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
痰湿蕴肺证常用清半夏、瓜蒌、前胡、炒薏仁、黄芩、柴胡等药物,其中清半夏、瓜蒌在痰湿蕴肺证中使用频率较非痰湿蕴肺证高,经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
气滞血瘀证常用柴胡、炒枳壳、赤芍、前胡、清半夏、皂刺、炒薏仁、黄芩等药物,其中柴胡、炒枳壳、赤芍、川楝子、延胡索在气滞血瘀证中使用频率较非气滞血瘀证高,经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
阴虚内热证常用鳖甲、青蒿、皂刺、柴胡、前胡、清半夏、知母等药物,其中青蒿、鳖甲、知母在阴虚内热证中使用频率较非阴虚内热证高,经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肺脾气虚证常用炒白术、生黄芪、柴胡、炒薏仁、炒枳壳、陈皮、党参等药物,其中炒白术、生黄芪、陈皮、党参、白芍、防风、姜半夏、桂枝在肺脾气虚证中使用频率较非肺脾气虚证高,经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
饮停胸胁证常用清半夏、皂刺、炒薏仁、白蒺藜、柴胡、川贝母、丹参、瓜蒌、三七、夏枯草、白芍、炒枳壳、莪术、黄芩、连翘、前胡、太子参、旋覆花等药物,其中葶苈子在饮停胸胁证中使用频率较非饮停胸胁证高,经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症治疗时,常以柴胡、清半夏、黄芩、赤芍、炒枳壳为基础;咳嗽者,常配合使用前胡、杏仁;咯痰者,多加用清半夏、瓜蒌。超过半数的初诊患者复诊,主要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统计复诊患者证型,其中气阴两虚证、阴虚内热证、肺脾气虚证居多,痰湿内蕴证、气滞血瘀证次之,痰瘀互结证、饮停胸胁最少。
总结:武维屏教授认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一个全身性疾病,临床上常分为痰瘀互结、气阴两虚、痰湿蕴肺、气滞血瘀、阴虚内热、肺脾气虚、饮停胸胁七个证型,治疗上以扶正祛邪为大法,注重消、补、通、调四法的有机结合,并对症治疗肺癌患者常出现的咳嗽、咯痰、气短等症状。以患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治疗,通过以通为用、以平为期、以人为本、治癌护体的中医药治疗,达到使患者生存期延长、生活质量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