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为什么北方能统一南方的吴、蜀

从占有的地域来说,魏占有全国13个州的9个州,而东吴只占3个,蜀仅占1个。按人口情况,北方虽战乱多损失大,但三国时的人口,魏占58%,吴占30%,蜀占12%。魏地大人多的优势十分明显,是吴、蜀无法相比的。加上三国后期,吴、蜀统治者昏聩,失去朝气,而魏则有司马氏掌权并取魏为晋,较有生气。所以,从东汉分裂了近百年的中国开始走向统一。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三路大军伐蜀。西路邓艾与中路诸葛绪由临洮和天水以南出发进攻阴平(今文县)的姜维。东路主力钟会经子午谷与斜谷直趋汉中。蜀军防守失误,钟会越过汉中进入四川。姜维得知钟会入川急速东进阻其于剑阁。邓艾遂趁机攻阴平,经江油、绵竹,兵至成都。刘禅投降,蜀遂亡。姜维知后亦降钟会。

唇亡齿寒,蜀亡以后东吴孤。晋当时考虑西北边疆不稳、吴将陆抗对荆州防守严密、自己缺乏准备而未攻吴。到公元279年,晋在四川的船只早已做好准备后,遂在千里边界线上分6路出击。四川东下的王浚水军,顺水而下,所向披靡,结合其他5路兵马,直逼建业。正如唐刘禹锡诗称:“王浚楼船下益州,……一片降幡出石头”。东吴孙皓只好出城向王浚投降。

从魏、晋的大举攻蜀、攻吴来看,都是做了充分准备,多路进兵,使蜀、吴尽管有山势、大江的险阻,但是却首尾难以兼顾,最后不得不献地以降。

东汉末年以来三国时代近百年的政治势力变化,反映了我国的几个基本政治地理现象:

以北方平原的经济和人口为基础而建立的中央政权一旦垮台,不但北方群雄并起,并且南方亦出现割据称王局势。由于南方核心区地理分割条件好,往往是北方先统一而后由北方统一南方。此现象至明时才发生一些变化;

四川盆地内有成都平原的“天府之国”,外有高山险阻。三峡水急流长、栈道路险难行,封闭条件最好,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割据独立次数最多,但封闭条件和位置偏僻也限制了其向外扩张并成大业的可能。故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之说。纵观历史,建立在四川盆地的割据政权,无一统一过全国,原因即在于此;

长江天堑难以逾越,为南北分裂提供了条件。襄樊与合肥,加上后来因京杭大运河修建而兴盛的扬州,成为北方南下进攻的突破口。南方防守强大时,北方多采取从上顺流而下及配合多路攻击的战略始能奏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