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篇】一文教你读懂血常规化验单
一、简单分析化验的意义:
1.现代医学医疗诊断基于病史,临床表现,化验和影像检查,病理结果,治疗反应;
2.每个化验经检查都有正常参考值;
3.异常值在临床上意义;
4.正常值的剂量单位;
简介的目的:让深奥的医学变得通俗易懂,对自己的身体状态达到理性而又科学的认知。
血常规的采集:
静脉血:准确率相对高,血样保存时间久并方便保存,便于复检。
指尖血:方便采集,减少采血量,但易受采集技术影响,样本不易保存。
二、血常规里主要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三大类细胞,同时有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包括百分比及绝对值。
(一)白细胞:
1.白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4.0~10.0)×109/L
儿童:(5.0~12.0)×109/L
婴儿:(10~22.0)×109/L
【临床意义】
(1)增多: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白血病等。当白细胞明显增多且持续进行性增多,一定到血液科就诊!!!
(2)降低:见于伤寒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使用某些抗癌药物、肿瘤化疗后,尤其是白细胞低于2.0×109/L时,请到血液科就诊!!!
2.白细胞分类:
【正常参考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1~ 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50~ 70%
嗜酸性粒细胞(E):0.5~ 5%
嗜碱性粒细胞(B):0~ 1%
淋巴细胞(L):20~ 40%
单核细胞(M):3~ 8%
【说明】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常见中性粒细胞增多往往提示细菌性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更容易并发感染。
关注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 (N)
【正常参考值】0.5-0.7(50% - 70%)
【临床意义】
(1)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药物反应等;
(2)降低: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
举例:淋巴瘤患者:化疗是为了处理淋巴系统肿瘤,所以我们用的药物在外周血里有很强的清除淋巴细胞的作用,不要紧张淋巴细胞减少了,那是治疗反应的一个表现。但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我们不希望的,因为有可能会增加感染风险。关注中性粒细胞的计数,及时提升减少感染,避免延误下个疗程治疗。
化疗后升白细胞药:全程配合草药方剂或中成药,必要时粒细胞刺激因子,口服升白药。
药物应用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根据放化疗结束后血常规的检测报告来决定的。化疗结束后,如果白细胞轻微下降,可以通过饮食和口服升白细胞药物调理,如果显著降低,就考虑应用升白针来促进白细胞的生长发育了。擅自用药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为做到安全用药,建议在当地临床医生指导下使用。
(二)红细胞:
我们要关注血红蛋白水平。血红蛋白下降了,提示您已经患有贫血。贫血状态造成病人循环负荷增加,心脏工作负荷加大,耗氧量增多,病人最常变现为心慌气短、劳动耐量下降;多脏器功能减低,原有基础疾病加重,皮肤黏膜苍白,头晕眼花、耳鸣、睡不好觉、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易集中,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泡沫尿、夜尿增多、月经不调等。
1. 血红蛋白的数据
【正常参考值】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加:新生儿、高原居住等
(2)病理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肺部疾病、多囊肾等)、腹泻等原因造成的血液浓缩等。
(3)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再障、其他疾病继发贫血、药物性、产后、失血、放化疗后等。
2.红细胞体积
正常红细胞为双凹圆盘状:【正常参考值】:80-100fl
【临床意义】
(1)升高:常为大细胞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见于叶酸缺乏、长期饥饿、甲状腺功能减退、恶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2)降低:即为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见于缺铁、慢性失血。口炎性腹泻、胃酸缺乏、妊娠、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红细胞贫血、慢性病贫血等。
3.网织红细胞
【正常参考值】
油镜下检查,以百分率报告:
成人:0.005~0.015(0.5~ 1.5%)
新生儿:0.03 ~0.06(3~ 6%)
【说明】
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它能反映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功能,对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增多见于:急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病患补充铁剂及维生素Br2、叶酸之后。
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血小板
【正常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高于400*10^9/L,称为血小板增多症,持续增多,需考虑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但要常规排除炎症、缺铁、肿瘤等继发因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需做骨髓相关检查。常见并发症为血栓和出血。
(2)低于100*10^9/L,称为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是身体里很重要的具有止血功能的一类细胞,血小板计数下降以后就会有比较明显的出血倾向。一般认为,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令人有比较明显的出血,如果低于20×109/L就可能会自发性出血倾向,不碰不动都有可能会发生一些比较明显的出血。应尽量减少活动,急诊室留观或收治入院。比较常见就是会在胸部、四肢皮肤上看得见出血点或瘀斑,也可能会出现一些牙龈出血,鼻出血、严重甚者内脏出(黑便、尿血、月经过多、最严重的脑出血)等这些症状。这时候怎么办?看血液科医生!!!
若单纯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白细胞数正常,最常见的疾病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证(ITP)的诊断,应结合骨髓和血小板抗体、风湿免疫系统等检查检查明确诊断。要排查药物(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肝素等)、病毒感染等继发因素。
中药在止血及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有优势。越早治疗疗效相对越好。
撰稿丨丁晓庆
编辑丨赵静香 葛梦雪
审核丨曹云松 阮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