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 刘志勇//唢呐声声寄亲情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2021新年来临之际,我们初步总结整理了七十余位写作爱好者的作品链接,以丰盈后稷文学宝库!点击下面加粗字链接,品读《后稷文苑》宝葫芦:

后稷宝葫芦  文苑新年礼

发刊制作:葛丽娟
协助制作:焦云竹  薛前发
作家刘志勇作品集(2021.7.10)
稷山 刘志勇//作家梦(上)
稷山 刘志勇//作家梦(下)
稷山 刘志勇//十里乡风不一般(上)
稷山 刘志勇//十里乡风不一般(下)
稷山 刘志勇//北漂的女人
稷山 刘志勇//难忘儿时“爆米花”
稷山 刘志勇//心中的钻天杨
稷山 刘志勇//亲历地震后的沉思
稷山 刘志勇//电话
稷山 刘志勇//“三老板”趣事儿多
稷山 刘志勇//生命的高贵
稷山 刘志勇//摇红包
稷山 刘志勇//这里是个好地方
稷山 刘志勇//三轮

唢呐声声寄亲情

稷山  刘志勇

曾几何时,“嫁时的喇叭殁了的鼓”成了人们的共识,唢呐声声,吹开了乡情民俗的画卷,鼓声点点,敲击着栉风沐雨的心扉。

唢呐高亢的音调,寄存在励志的故事里,早早地在我心中扎了根。

说我村一位唢呐艺人,精益求精,勤学苦练,怕扰民常下到红薯窖里钻研,验证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锋自苦寒来”。功夫不复有心人,硬是靠一杆唢呐,吹出了春天。

乐器百件,唢呐为王。结构精巧,吹短奏长。

百鸟朝凤,宛转空灵,《九儿》的旋律,韵味悠长,激越腻耳的调儿在《水浒传》片头曲响起,常让人们血脉贲张,忍不住在“该出手时就出手”……

印象中有几位艺人记忆犹新,为说清只能直呼当时流传的名号,失礼之处还多请见谅。比如“品娃的唢呐斗娃的鼓”、“汾南白毛吹得好”,小唢呐吹得好的,人称“斜眼”……

现实中,我有幸领略过几位艺人的风采。

先说品娃,只听人说是店头的,却搞不清是汾南还是汾北的。高高的身材,戴着眼镜,戏路宽,身架好,吹奏时常马步一扎、声情并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让人回味无穷。

管乐还未流行时,广阔的农村,都丨是唢呐的天下,不论红事白事一枝独秀,出尽了风头。

听,鞭炮声响起,媳妇儿进村了!人们蜂拥而止,聚集到早早备好桌凳前。

忘了提前说一句,那时候流行按迎亲路线设点,挡条板凳就是舞台,吹鼓手心领神会,知道“吹一段”才能过去。有时候时间紧,就吹得相对简短点,观众们心照不宣,都懂这个理儿。

不过到了“爷庙”下,就不容含糊了,高高的石阶下,早早就等了更多人,眼巴巴地盼着。

名吹家品娃当仁不让,带着他一班人马,闪亮登台。

一曲曲喜庆的调儿轻快欢乐,激昂嘹亮,和谐悦耳。

人们听得是如醉如痴,庄稼户苦重,美妙的音流如知时节的好雨,滋润着饱经沧桑的乡亲们干涸的心田,笑迷了双眼,朵朵菊花绽开在一张张多褶的脸上。

快看,亮绝活了:三四根点着的烟头先被品娃一齐含着,后被神奇的卷进口中,唢呐声起处,缕缕烟雾从喇叭碗里涌出来,亮眼新鲜,那时候,品娃嘴一张,翻卷出烟头,只见烟头红红的,一根根着得正欢呢,更让人叹为观止,掌声便不约而同地响起。

掌声不断,精彩连连。品娃趁热打铁,隆重推出“吹彩纸”的喜庆,如灵蛇,一条条突兀伸展;借碗在喇叭口翻转调音,吹出“三对面”,让粗声细嗓比翼齐飞,连嘴带鼻子同吹五杆唢呐,两手纷纭叠起,看得人眼花瞭乱……

篇幅所限,不能赘述。总之吹家如疯子,如醉如痴,看家象憨憨,忘乎所以,台上台下,全都沉浸到了音乐的海洋里。

再说白毛,勿庸讳言,由于人们忌俗,影响了他的活动范围。

按风俗,儿棺材女纸扎外,当女的还负担使鼓。至于说使送宾鼓还是全鼓,带唱的不带唱的,具体要带几杆丫子(唢呐)的,就各看情况,不能一概而论了。

我岳母人好,一生辛勤,干练整洁,锅台和几个盛米面的瓦瓮,常被她抹得纤尘不染、油光锃亮;她心嫩心细,我两娃穿的毛鞋虎褂有模有样,我有口福,包子饺子烫面煊子常劳她老人家精彩演绎。

亲情难留撒手西去,我和妻子悲伤不已,说老人一生好热闹,我俩甘愿使全鼓,非全鼓难以表心迹。

白毛的鼓名气大欣飨众人,大悲调被他演绎得沉郁顿挫,喇叭低吟,如泣如诉,委宛幽怨,吹出了“冰塞川、雪满山”的无奈和凄凉。

气壮是白毛的特点,釆用丹田呼吸法一音长吹,几杆唢呐精彩配合,马嘶坡陡,一唱一和,哇哇哇地吹出了急于刹车偏偏老刹不住的效果。

至于说到要让我点鼓,我底不虚不怯场,心里有样,这点得感谢曾教过我的彭老先生,他擅长殡葬应酬,对丧葬礼乐颇有研究。

比如说乐调词牌儿,就有“先走马后观灯,银纽丝儿带钉缸,然后来段碗碗腔”,“马婆子抱娃游西湖”、“状元游街”、“十忙”等等口歌。

我好说话,更不会借刁难人凸现自己,只诚心点了堂“升天台”,写了篇祭文,唯愿岳母大人一路走好。

出殡前一天晚祭是重头戏,三献时,男三堂女三堂(鼓)必不可少,故“孝子贤孙哀跪两旁,鼓乐侑食”常被司仪高声喊起。

这里着重说一下注重路敉的“十忙”,我觉得此曲充分印证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说法。

不信你看,织布中的特有动作还有其它人们耳熟能详的劳动场面被兜娃一一呈现。艺高人胆大,只见他一会儿靠鼓棒挽花子,一会儿脚置鼓面,借力道前摇后点,鼓音一会儿清脆,一会儿沉闷,让人们不得不叹服其鼓艺的精湛。

钱多自然带唱,唱家卖力气,一段“秦雪梅吊孝”必不可少。演员彩妆上场,焚香祷告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地替媳妇把满腔的悲情满心的眷恋,表白得淋漓尽致。

如今纵然几十年过去了,我俩还觉得值,说钱花了还能挣,觉得那笔钱被用到了刀刃上,一点都不冤枉。

另外,在朋友殡母丧礼上我还有幸见到,蒲剧名家贾菊兰在汾南小阳坡的助兴演出。

记得当时她唱了段“陈三两”,嗓音圆润甜美,还双手题写梅花字,“音容宛在”,戏了字成,印象深刻。

梅香雪白,各有千秋。艺苑奇人,各有绝活。

小唢呐(俗名小丫子)是名角“斜眼”的特长,他个头不高,吹奏时深情投入,《百鸟朝凤》是名曲,声摹鸟雀蝉鸣,哨子口技巧舌如簧,让人觉得如鸡毛扫心,熨帖得全身每个毛孔都感到舒服。

总之,那年月,一杆唢呐畅行天下,一班艺人活跃了乡村文化。吹出了人们的七情六欲,酸甜苦辣,让流年似水苦乐年泛起了浪花,慰藉了人们心田,让脚底生风心劲大,使常胀涩流泪的老眼不再昏花……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世易时移,新政策出台,要求婚丧嫁娶一律从简,唢呐不被欢迎,在“厚养薄葬”的呼声中渐行渐远,湮灭在时光的隧道中……

蓦然回首,青春不再,其实在人们唏嘘感叹中消逝的,岂止只是唢呐,更有那年那月,那情那人……

2021.8.16.

刘志勇,会计,工作之余喜欢文学,乐为最合适的词找到最恰当的位置,爱以文会友,多交流心得体会。
——发刊制作:葛丽娟
协助制作:焦云竹  薛前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