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 现状、未来与中国实践--第一部分-概述

  冠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已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尽管得益于高分辨率带来的较高诊断价值,迄今为止OCT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还较有限。
究其根源,从IVUS使用习惯过渡到OCT需要适应、影像的解读、曾经缺乏标准化应用流程以及缺乏来自前瞻性临床试验的证据造成了目前的应用现状。同时,医生及病人对腔内影像价值的理解尚不深入和国内现阶段的政策性因素如缺少手术收费编码等也是目前OCT在中国应用的制约条件。

  Ziad Ali教授的近期文章提供了OCT在冠脉疾病诊断中的最新综述,包含了技术要领、设备设定、简明影像解读、识别和规避伪像、规范应用流程;同时也将讨论OC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总结归纳了现有OCT临床试验证据,列明了OCT领域正在进行中的工作,并最后讨论了OCT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今天开始,CSC冠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的多位专家将结合中国OCT临床实践经验为大家带来解读。

  冠脉造影术是心导管室中冠脉成像技术的基础,但其局限性也是明确的。

  这些固有的局限性源自冠脉造影术将三维的冠状动脉转化为基于管腔轮廓的二维投影而不是对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血管壁进行直接成像,某些情况下,尽管术者进行了多个体位的造影,依然有可能无法对病变做出准确评估。

  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能够对冠脉横截面进行断层成像,从而为冠脉造影提供额外的信息作为补充, OCT具备导管室内常用影像诊断工具中最高的分辨率,可以提供媲美“组织活检”的腔内病变信息。

  腔内影像学工具有助于对治疗策略选择和对PCI提供指引。注册研究、随机对照研究和荟萃分析已经为腔内影像指导PCI在术中和长期的获益提供了坚实证据。

成像原理

时长

00:22

  OCT通过一个置于短轨快速交换成像导管内的旋转的镜头和光纤向血管壁发射近红外光,通过测量振幅和背散射光的延时经过成像引擎处理产生血管微结构的高分辨率横截面和三维立体影像。

时长

00:10

  因为光速较快,光源信号被分光镜分为参考光源和信号光源两部分,通过对两束光源间基于频域差异计算干涉强度。

冲洗介质

  因为血液对OCT的近红外信号的散射和衰减作用强烈,在OCT成像过程中需要使用冲洗介质(通常是造影剂)清除管腔中的血液以成像。

  很多刚刚接触OCT的术者往往会担心OCT增加造影剂使用的剂量而增加额外风险,常规来说对于应用纯造影剂冲洗往往仅需术前术后两次回撤即可获取足够的高清病变信息,减少不必要的多体位造影,其安全性已经得到临床实践的广泛验证。

  而使用替代冲洗介质例如盐水、低分子右旋糖苷、羟乙基淀粉等替代冲洗介质替代造影剂进行成像的文献报导已有一定的积累,在RCA等情况下往往可以获得媲美造影剂的影像质量。

Gore, Ankita K et al. 

“Prospective Comparison Between Saline and Radiocontrast for Intracoronary Imaging With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JACC. Cardiovascular imaging vol. 13,9 (2020): 2060-2062.

  目前我中心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替代冲洗介质的临床研究,现正在入组病例,已取得阶段性的结果。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相关研究结果的发表,能为临床上关于OCT替代冲洗介质运用提供更多坚实的证据。

  OCT所用近红外光源波长为1.3 μm,比IVUS的~40 μm波长 @40 MHz更短,也由此带来了更好的的轴向分辨率OCT 10-20 μm VS IVUS 50-150 μm,有利于更精细观察血管结构更直观提供信息,但在组织穿透深度上比IVUS浅,OCT 1-2 mm VS IVUS 5-6 mm,这限制了OCT在高衰减组织如红血栓或脂质核识别上的表现。

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钙化斑块的识别上由于近红外光可以穿透钙化斑块而超声波无法穿越钙化,OCT可能比IVUS更具优势,因此可以更好的评价钙化斑块厚度,从而选择合适的预处理策略。

  本期关于冠脉OCT的概述部分就到这里,下周同一时间我们将为大家带来这一系列的第二期:“漫话影像”-OCT影像采集技巧与伪像鉴别

作者:刘斌

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本文内容为专家经验分享,仅供专业人士学习、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