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脊柱矢状位参数,这些手术风险因素你必须知道
✒️📖
一、结合资料总结无症状人群的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说明其临床意义。
作者总结了412例无症状志愿者,年龄为22-74岁,接受全长脊柱正侧位及MRI检查,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C2-C7SVA、C2-C7Cobb角及T1Slope(斜坡角)。
图1.颈椎参数测量
临床资料结果:
C2-C7SVA的范围是7.87-37.36,平均值为15.48mm;C2-C7Cobb角的范围是10.67°-30.35°,平均值为15.26°;T1Slope的范围是7.09°-32.79°,平均值为21.25°。结果提示C2-C7SVA>40mm或T1Slope大于30°可能具有临床意义。
图2.临床资料结果
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比较,再次证明C2-C7SVA与T1Slope增加可能具有临床意义,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与地区人种存在差异。此外,年龄与C2-C7SVA的相关性结论存在争议,年龄与T1Slope呈正相关。
图3.年龄与无症状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的关系
二、颈椎矢状位失平衡的判断标准
关于颈椎矢状位失平衡的判断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报道,结合文献与本研究认为C2-C7SVA≥35mm-40mm或T1Slope大于30°可判断为颈椎矢状位失平衡。
图4.颈椎矢状位失衡的判断
结合图5所示病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颈椎前凸角度丢失,SVA前移,T1斜坡角增大。
术前Cobb角19.2°,C2-C7SVA17.3mm,T1Slope32.8°;术后Cobb角9.7°,C2-C7SVA29.4mm,T1Slope41° 。
T1Slope大于30°具有临床意义,符合本研究关于颈椎矢状位失平衡的诊断标准。
图5.颈后路术后矢状位失平衡病例
三、颈椎矢状位失平衡的影响因素
(一)C2-C7SVA
作者采用术前C2-C7Cobb角-术后末次随访C2-C7Cobb角的指标,即LCL表示颈椎后路手术颈椎前凸角度的丢失程度。
研究可见:
与无症状志愿者相比,颈后路患者术前C2-C7SVA无显著差异,T1slope有差异,可能与颈椎病患者普遍高龄T1slope角较大相关;与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前相比,术后C2-C7SVA不同程度前移,C2-C7Cobb角及ROM减小。
图6.颈后路术前术后矢状位平衡参数变化
(二)年龄
此外,患者人口特征、LCL与自变量因素单变量分析可见:年龄与C2-C7SVA及T1slope有明显的相关性,特别是与C2-C7SVA的相关性更大。表明术前C2-C7SVA较大者发生术后C2-C7SVA前移的可能性较大;年龄越大者术后C2-C7SVA前移的可能性越大。
图7.颈后路手术颈椎矢状位失衡的危险因素
(三)T1slope
与此同时,分析高T1斜坡角导致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后前凸丢失的机制为高T1斜坡角本身及手术破坏颈椎后方肌肉韧带导致的颈椎不稳定相关。
图8.高T1slope术后颈椎前凸丢失典型病例
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
欢迎在留言区留下宝贵的见解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