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脊柱矢状位参数,这些手术风险因素你必须知道

✒️📖

近年来,关于脊柱矢状位参数的研究越来越多,随着对腰椎矢状位平衡参数的认识,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然而,目前国内关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分析研究主要参考国外人群的结果,国人大样本无症状人群的参数数据尚缺乏。此外,老年人数据与年轻人是否一样,数据大于多少可诊断为失平衡?颈椎矢状位参数对颈椎后路手术有什么意义?
本视频中,王向阳教授引用临床资料总结了无症状志愿者的颈椎放射性参数。包括年龄、BMI、C2-C7SVA、C2-C7Cobb角及T1Slope;引用文献及本研究结果阐述了颈椎矢状位失平衡的诊断标准;通过比较颈椎后路术前术后矢状位参数的变化探讨了颈椎矢状位失平衡的危险因素,为我们术前评估选择手术方式提供了参考依据。
扫码观看完整视频
如果不方便观看视频
也可以直接阅读下面文字版的重点内容哦

一、结合资料总结无症状人群的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说明其临床意义。

作者总结了412例无症状志愿者,年龄为22-74岁,接受全长脊柱正侧位及MRI检查,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C2-C7SVA、C2-C7Cobb角及T1Slope(斜坡角)。

图1.颈椎参数测量

临床资料结果:

C2-C7SVA的范围是7.87-37.36,平均值为15.48mm;C2-C7Cobb角的范围是10.67°-30.35°,平均值为15.26°;T1Slope的范围是7.09°-32.79°,平均值为21.25°。结果提示C2-C7SVA>40mm或T1Slope大于30°可能具有临床意义。

图2.临床资料结果

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比较,再次证明C2-C7SVA与T1Slope增加可能具有临床意义,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与地区人种存在差异。此外,年龄与C2-C7SVA的相关性结论存在争议,年龄与T1Slope呈正相关。

图3.年龄与无症状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的关系

二、颈椎矢状位失平衡的判断标准

关于颈椎矢状位失平衡的判断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报道,结合文献与本研究认为C2-C7SVA≥35mm-40mm或T1Slope大于30°可判断为颈椎矢状位失平衡。

图4.颈椎矢状位失衡的判断


结合图5所示病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颈椎前凸角度丢失,SVA前移,T1斜坡角增大。

术前Cobb角19.2°,C2-C7SVA17.3mm,T1Slope32.8°;术后Cobb角9.7°,C2-C7SVA29.4mm,T1Slope41° 。

T1Slope大于30°具有临床意义,符合本研究关于颈椎矢状位失平衡的诊断标准。

图5.颈后路术后矢状位失平衡病例

三、颈椎矢状位失平衡的影响因素

(一)C2-C7SVA

作者采用术前C2-C7Cobb角-术后末次随访C2-C7Cobb角的指标,即LCL表示颈椎后路手术颈椎前凸角度的丢失程度。

研究可见:

与无症状志愿者相比,颈后路患者术前C2-C7SVA无显著差异,T1slope有差异,可能与颈椎病患者普遍高龄T1slope角较大相关;与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前相比,术后C2-C7SVA不同程度前移,C2-C7Cobb角及ROM减小。

图6.颈后路术前术后矢状位平衡参数变化

(二)年龄

此外,患者人口特征、LCL与自变量因素单变量分析可见:年龄与C2-C7SVA及T1slope有明显的相关性,特别是与C2-C7SVA的相关性更大。表明术前C2-C7SVA较大者发生术后C2-C7SVA前移的可能性较大;年龄越大者术后C2-C7SVA前移的可能性越大。

图7.颈后路手术颈椎矢状位失衡的危险因素

(三)T1slope

与此同时,分析高T1斜坡角导致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后前凸丢失的机制为高T1斜坡角本身及手术破坏颈椎后方肌肉韧带导致的颈椎不稳定相关。

图8.高T1slope术后颈椎前凸丢失典型病例

总结
国人正常C2-C7SVA为15mm(<35mm-40mm),T1slope20°(<25°-30°),颈椎病患者有高T1slope、稍大的C2-C7SVA;颈后路椎管成形术后破坏后方骨韧带复合体,SVA前移;高龄、术前T1slope(>25-30°)、C2-C7SVA(>35mm-40mm)是术后颈椎前凸角度丢失、后凸或失衡的危险因素,需手术医生术前充分评估。
若三个危险因素全部存在,建议选择颈椎前路手术或辅以后路固定,避免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

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

欢迎在留言区留下宝贵的见解呦~

作者 | 王向阳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编辑 | 王晓东 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
策划 | 唯医骨科 平台运营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