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千年玉壶春之美
美,
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但是要认识、欣赏美
我们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从古代艺术中汲取美的养分,对于身处纷繁芜杂的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来说,或许能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吧。陶瓷器在我们的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尤其是这些年来茶事、花事走入千家万户,人们对于陶瓷艺术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但是不是我们对拿在手里的陶瓷器都能够了解这是不是一件具有艺术美的器物呢?美在哪里呢?您或许会说,一件器物美不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诚然如此,但判定或解读一件陶瓷器物的美丑还是有一定的标准的,或者说还是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吧。
【清雍正】 珊瑚红地珐琅彩花鸟纹瓶
从古陶瓷的器物造型看审美,要对器物构成的线条是否流畅、比例是否协调上来考量。器物的轮廓线就是线条,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器物的外形轮廓是有差异的。器物的造型有繁简之分,因而在线条的勾勒上也是各有特点的。
陶瓷器物各部分的比例是否协调决定着这件器物的雅与俗,比例是器物自身各部分的大小、长短、高低在度量上比较关系。比例的协调与否全凭工匠的个人修养、经验与审美水平。依现代审美要求来说,如果能够符合黄金分割比例是最完美的,但我们对于古人是不能如此苛求的,对于陶瓷器物来说,各部分的比例能够基本符合时代审美要求,相对协调就是很好的了。
以延续千年的玉壶春瓶为例,我们来看一下器物造型之美的变化。
【宋】 白釉玉壶春瓶
宋代玉壶春瓶口部微微撇出,颈部自然延伸到腹部,腹较浑圆;整体线条流畅圆润,各部分比例匀称,饱满而不失秀雅,劲挺而富含圆润,极富美感。器物的右侧轮廓线呈 S 状,转折柔和,没有一丝的做作与忸怩,简单流畅的线条表现出了无限的韵味,让人有“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的感叹。从这件器物,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期玉壶春瓶的颈部与腹部的比例基本上是 1:1.5,人的视觉中心集中在瓶的中部靠上位置,也就是颈部与腹部分界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平稳和安详的。
【元】 青花满池娇纹玉壶春瓶
元代玉壶春瓶的造型变化主要是集中在颈部与腹部的比例上以及腹部的大小上了。与宋代相比,瓶的颈部开始缩短,逐渐向口部回缩,颈部与腹部的比例大约在 1:2 左右,有的能达到 1:2.5 的程度,人的视觉中心开始上移。这个时候还有一个显著的变化,玉壶春瓶的外轮廓线变得较为粗硬,有些不自然,与宋代的柔和圆润不能相提并论,倒是可以用粗犷生硬来形容了。这种变化固然有时代审美观念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制作工艺造成的。元代的瓷器制造精粗不一,而粗的更多,制作工艺上没有宋代精致细腻,器物胎体修整不够匀润,接胎痕迹明显,施釉厚薄不匀,导致外轮廓线出现转折生硬不够流畅,这是这一时代瓷器作品的整体特点之一。
【明永乐】 青花芭蕉竹石纹玉壶春瓶.
元代的玉壶春瓶虽然不及宋代的柔美秀丽,但仍然算是瘦削挺拔的。从明代开始,玉壶春瓶的腹部开始横向扩大,整体显得粗硕丰盈,导致整体器物的比例发生大的变化,在视觉审美上出现了与以往较大的差异。明代的玉壶春瓶大致以永(乐)宣(德)、成化和嘉靖三个时期为代表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玉壶春瓶颈部与腹部的比例大约保持在 1:2.5 左右,瓶体的腹部在洪武时期丰硕程度最大,给人以憨笨的感觉;明代中期有所收缩,大小适中;而明代晚期又逐渐增肥。
【明嘉靖】 青花缠枝花卉纹玉壶春瓶
【清雍正】 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玉壶春瓶
清代的玉壶春瓶可以说在造型上已经十分固定和成熟了,造型基本是延续以往的,并没有出现更大的变化和改动,各时期玉壶春瓶在造型上区别并不是很明显。瓶的颈部与腹部的比例扩大到 1:3 左右,颈部的高度随着朝代更迭、越到晚期越是既短且粗,而腹部则显得更加肥硕,比例上严重失调,造成了一定的审美疲劳。乾隆以后玉壶春瓶的烧造数量逐渐减少,多数为仿前代的作品,造型变化不大,较前代显得笨拙,往往比例失调,特别在晚期呈现出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看上去很不协调,就像没有脖子的矮胖子一般;工艺水平下降了,远不及以前造型的精雅秀美了。
【清宣统】 粉彩玉壶春瓶
古陶瓷审美既要明白雅俗之辨,清楚雅俗之意,要有一以贯之的独到审美精神,同样也要有“与时俱进”的胆量与眼光。不同时代,都会涌现出伴随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各类实用器物和工艺品,有思想、有眼光的鉴赏者往往能够抓住时机,预测并把握审美风尚,品赏心仪之物。(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