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易同源于什么?
——“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是孙思邈说的吗?
金栋按:“医易同源”一词,见于张介宾《类经附翼》,说:“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源)者,同此变化也。”
据张氏说“医易同源”,应是二者同源于《内经》时代之“阴阳变化”说。此所说之“医”,指《内经》之医;所说之“易”,则指《周易》。然以今本《周易》(分经、传)而言“阴阳”者,《周易古经》无阴阳连用之词而《易传》大倡之,是《易传》大讲阴阳、以阴阳说阐释《经》旨。故所说之“易”,既非成书于西周时《周易古经》,亦非汉代以后之“易”学,当指《易传》(据《帛书易传》,今本《易传》当定型完成于西汉宣、元之时)之“阴阳”说。而《易传》之“阴阳”说,乃孔门后儒吸收了战国秦汉时期道家及阴阳家之天道“阴阳”观而成,是《易传》作者借《古经》之壳,用阴阳说阐释发挥自己之义理。
即说《周易》之“传”——《易传》和《内经》有些微妙关系,是指由于它们成书或成编于大体相同的时代,在哲学思想方面有略同的渊源。这就是阴阳五行学说和象数之说等,曾经被两家采用。只是《易传》主要采用了阴阳学说和象数之说,《内经》则阴阳、五行学说并重,并且把二者合流。象数之说,在《内经》中运用很少。此并不意味着“医源于易”,更不意味着中医学是《易》学的一个分支!(赵洪钧著、金栋补注《正说内经》)即二者之间却无直接的启承、承继关系。《易》只不过是阴阳说的一个载体而已,《内经》理论体系与《易经》无关!
或有认为二者同源于五行说。殊不知,《易经》只讲八卦、六十四卦,不讲五行。《易经》讲五行,确切地说以五行阐释发挥推演《古经》蕴旨,乃汉代“易”学之卦气说,首见于西汉元帝时京房《京氏易传》。
五行说是汉代的思想律,先秦阴阳家的学术思想,至汉则被汉儒五行化了,五行说亦即阴阳五行说,且是汉代官家统治哲学。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说:“及至秦汉,阴阳家之言,几完全混入儒家。西汉经师,皆采阴阳家之言以说经。所谓今文家之经学,此其特色也。”又说:“欲明西汉人之思想,须先略知阴阳家之学说。欲略知阴阳家之学说,须先略明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阴阳家以五行、四方、四时、五音、十二月、十二律、天干、地支及数目等互相配合,以立一宇宙间架。又以阴阳流行于其间,使此间架活动变化,而生万物。……此时之时代精神,此时人之思想,董仲舒可充分代表之。”作为汉代官家统治哲学,源于西汉武帝时大儒董仲舒,见《春秋繁露》,其《贤良对策》见《汉书·董仲舒传》。《汉书·五行志》说“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而大倡五行说,后其说大显。而董氏治学非治《易》者,乃治《公羊春秋》,倡“天人感应”之神学天道宇宙观,说《春秋》之灾异等。此时《易》之八卦必须迁就五行了。京房以《说卦传》上的八卦——以乾、兑合为金,坤、艮合为土,震、巽合为木,再加上坎离(水火),也只算是五个了,完成了这个相配。
读《内经》则会发现,阴阳五行说为其核心理论,天人相应观为其哲学指导思想,此等明显受董氏“天道阴阳五行说”“天人感应说”理论体系之影响。而董仲舒是儒家,不是治《易》者。说医易同源于“五行”说,应是《内经》与汉代“易”学同源于《内经》时代之“五行”说。京氏《易》学以五行八卦(宫)卦气说,阐释发挥推演《古经》蕴旨,其后《易纬》吸收之并加以神话推演,从而走向了迷信谶纬术数之学。而《内经》以五行生克说推演人体之生理与病理,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故亦屡遭诟病!
或说医易同源于“巫”。因毉(甲骨文有之)字从巫而《易》乃卜筮、巫术,故有同源之说。“如果此话指一切科学和术数,在人类文明早起,都以鬼神迷信的形式出现,它的意思是对的。比如我国的甲骨文,都是关于占卜的记载。不过,'医易同源’不是说医学应该再回到甲骨文时代去,而是为了强调'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显然,即便承认医学和易学在思想渊源上有一定的关系,也不能由此得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的结论。何况,说'医易同源’,也就同时承认了'医易异流’。摆脱了鬼神迷信和术数的医学,不应该再回头和迷信、术数靠拢,更不可能再借助它们求发展。总之,这个问题本来很容易说清,却因为不少人受到张景岳的误导,几乎成为流行的常识。……但是,医学和易学研究的对象基本上不同,想解决的问题不同,研究和实施的方法尤其不同,所以,对医学家来说,研究《周易》主要是探求中医基本理论中有什么思想和'易’是同源的,或者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思想文化背景。这显然主要是医学史家和研究早期经典的人需要的。”(赵洪钧《内经时代》)
说张景岳误导,指“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孙思邈《千金方》未见有这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