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鹏:传天籁清音绘有声图画——论王维诗歌表现自然音响的艺术
传天籁清音绘有声图画
(一)
打开王维的诗集,我们在欣赏一幅幅色彩明丽的山水风景画时,仿佛还 谛听到自然界各种奇妙的声音。这里有风雨的啸吟:“阴风悲枯桑”(《送 陆员外》)、“飒飒松上雨”(《自大散┅┅至黄牛岭见黄花川》);有鸡 犬的喧闹:“朝日众鸡鸣”(《晓行巴峡》)、“犬吠寒林下”(《过李揖 宅》);有猿猱的啼叫:“秋月听猿声”(《送杨少府贬郴州》)、“可宜 猿更啼”(《送张五諲归宣城》);有鸟儿的鸣啭:“园庐鸣春鸠”、“雉 雊响幽谷”(《晦日游大理韦卿城南别业》);还有深山古寺的清磬疏钟: “鸣磬夜方初”(《饭覆釜山僧》)、“秋雨闻疏钟”(《黎拾遗听裴迪见 过秋夜对雨之作》)。时而,飞流直下的悬泉瀑布声如雷吼:“瀑泉吼而喷, 怪石看欲落”(《燕子龛禅师》);时而,秋暮山中的蝉鸣蛩响撩人愁思: “草堂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愁”(《早秋山中作》)┅┅大自然的各 种天籁,万千景物在运动变化中发出的音响,都被诗人一一收摄进诗中,组 成一幅幅有声画,一章章交响乐。
王维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是同时以诗人的灵心、画家的慧眼和音乐家的锐耳来捕捉、表现自然美的。正因为他是一位音乐家,所以他能够感受得 到一般人难以察觉的细微声息,并善于从这些极细小的声音中发现自然美的 奥秘,给予诗意的表现。请看:“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 坐》)在飒飒秋雨声中,诗人感觉到了山果掉落的响声,并且趣味盎然地倾 听灯下草虫悠然的鸣唱。“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从歧王过杨氏 别业应教》)诗人在林园里静坐,竟能辨别出各种鸟声的变换,甚至听见了 花瓣飘落的声息。王维确实是一位擅于寂中求声,捕捉和表现大自然的微妙 音响的诗人。
王维主张艺术创作既要“审象求形”,更要“传神写照”,表现出客观物象“别生身外”之神。①大自然本身是由各种景物的形状、色彩和音响组成 的。因此,他把音响描写当作为自然山水传神写照的一个重要手段,使声音 成为构成形神逼肖、气韵生动的自然景物形象的要素。例如: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积雨辋川庄作
① 王维:《为画人谢赐表》,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卷十七。
这一联是王维的写景名句。如果没有“啭黄鹂”三个字,就凭这迷濛的 雨丝、空阔的水田、浓绿的树木和飞翔的白鹭,也足以构成一幅优美的夏日 山庄烟雨图。但画面是无声的,使人感到还欠缺一点生气。当诗人把黄鹂这 大自然的歌手引进画幅之后,黄鹂、白鹭、绿树便形成了更加丰富的色彩对 照,画面倍加明丽鲜艳;而黄鹂悠扬悦耳的鸣啭,又划破了宁静,给画幅增添了意趣!清人徐增说:“花开草长,鸟语虫声,皆天地间真诗。”①在生活 中,人们通常使用“有声有色”这个词来形容美妙的事物。艺术形象绘声绘 色,同时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就能诱发人们丰富的美的联想, 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所以,同是写辋川田园的风光,上面这一联诗, 比起单纯着色而不绘声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 业》)来,给人的美感享受似更浓烈。可见,音响在王维的诗歌中决非无足 轻重的点缀。诗人调动音响描写这一艺术手段,正是为了创造生动传神、具 有立体感的山水景物形象。
意境是山水风景诗的灵魂。诗人描绘自然景物,其目的是创造情景交融 的意境。王维曾指出:艺术家描绘物象要“取舍惟精”②。为了创造精美的意 境,他对大自然繁富多样的音响素材进行严格的选择,把它们提炼成具有典 型特征的听觉意象,然后纳入总的艺术构思之中,使音响与景色有机配合, 融为一体。试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圩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首诗写的是久雨乍晴的秋天晚景。③因为雨后,本来日渐枯涸的秋水又满涨 起来,整日发出“潺湲”的声响;因为新晴,树上的秋蝉也越叫越欢,鸣声 格外响亮,惹得诗人倚着手杖,站在柴门之外欢喜地倾听。这里的蝉声和水 声,鲜明地体现出秋暮久雨新晴的典型特征。既反映了诗人听觉的敏锐、准 确和精细,也足以见出诗人对音响素材高度提炼、概括的艺术工力。诗人把 这两种富有特征的自然音响,同雨后突然变得苍翠的山色、渡头残余的落日、 圩里袅袅直上的炊烟这些视觉形象有机配合在一起;加上诗人和友人这两个 意态生动的人物形象,又配以友人醉后狂放不羁的歌声,便展现出一幅雨后 的山村风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艺术境界。
为了展现完整浑成的意境,王维使诗中的声音、形象和色彩具有和谐的情调和统一的表现力。例如《过沈居士山居哭之》:“┅┅闲檐喧鸟雀,故 榻满尘埃。曙月孤莺啭,空山五柳春。野花愁对客,泉水咽迎人┅┅”无论 是在空寂无人的檐下喧闹的鸟雀,还是对着曙月鸣啭的孤莺,或是呜咽迎人 的泉水,都同落满尘埃的故人卧榻和愁对客人的野花一起,浸透着一种怅惘、 哀伤的情调。声音与景色融汇一体,渲染出悲怀、凭吊故人的意境。
清人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话》中说:“诗以运意为先,意定而征声选色,
相附成章;必其章、其声、其色,融洽各从其类,方得神采飞动”。声色和 谐融洽,一同构成“神采飞动”的景物形象,为展现统一完美的意境服务。 这正是王维表现自然音响的一个突出成就。
① 徐增:《而庵诗话》第六○条,《清诗话》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434 页。
② 王维:《皇甫岳写真象赞》,《王右丞集》卷二十。
③ 参阅刘逸生:《“暗传”的技巧》,《文史知识》1982 年第 6 期。该文认为《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 诗是以“暗传”技巧写久雨乍晴的深秋景色,笔者赞同并采纳此说。
音响与景色的有机配合,在诗人的笔下是变化多端、不拘一格的。在王 维山水诗的意境创造中,音响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以下,试作一些分析。 在一部分诗中,诗人运用穿插、交叉的手法,对音响和景色予以巧妙的安排和组织,使它们互相呼应、紧密配合,合成意境。上面所引的《辋川闲 居赠裴秀才迪》和《过沈居士山居哭之》二诗,对于音响与景色的布局,就 采取了这种穿插交叉的方式。再看一例:
┅┅ 闲花满岩谷,瀑水映杉松。 啼鸟忽临涧,归云时抱峰。
——韦侍郎山居 野花、瀑水、啼鸟、归云,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交替呈现,诱使读者不断变 换欣赏的角度,在耳闻目接中进入一个清幽而不死寂的山居环境。这一类诗 作仿佛是诗人以色彩的经线和音响的纬线交织而成的一幅幅织锦。
这种声色穿插交织的表现方式,是王维经常采用的。如果从诗中抽出一 联来,便呈现出一声一色的并列对照。王维有许多出色的写景对偶句,常常 是一句写耳闻,一句写目见。例如:“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春中 田园作》);“松含风声里,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紞》);“细 枝风响乱,疏影月光寒”《沈十四拾遗新竹生读经处同诸公之作》);“月 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桃源行》);“瀑布杉松常带雨,夕 阳彩翠忽成岚”(《送方尊师归嵩山》)等等。由于音画并列,动静结合, 两个句子便能相对独立地展现出一个美的境界。
诗人并不总是采取这种声色对列的表现方法。有时,他巧妙地以声带色,
从听觉形象引出视觉形象来。请看:
隔窗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寒冬深夜,窗外风吹竹喧惊动了诗人。开门一看,眼前是一个银白的世 界——不知何时降落的大雪,把山野都铺满了。诗人巧妙捕捉住这风竹的响 声,以声引色,形随声现,使这幅山庄雪夜图增添了新鲜的诗趣。诗人因降 雪而忆念友人之深情,便得到了宛转有致、含蓄有味的表达。再看《山居秋 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第二联,上句写明朗的月光照耀着苍翠的松林,下句写清澈的泉水 在石上潺潺流淌。是声与色、动与静的对立统一。而第三联描写浣女归村和 渔舟返航,却分别由“竹喧”和“莲动”的声响引出。这样写,便委婉曲折。 有同志认为,这是诗人为了使“画面中心移到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 舟’上”,因而“对客观过程中的动作顺序作了调整。”①这样解释,有点穿 凿。我体会,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正是如实地表现自己感受的过程。他首先 听到了竹林里传出来的喧笑声,才见到浣衣女归来;他察觉到了水面上的莲 叶在颤动,方知道渔舟正沿流而下。诗人把听觉和视觉感受的因果关系真实 地揭示出来,便创造出了逼真的意境。
① 叶式生:《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文学评论丛刊》第 1 辑。
而在《观猎》一诗中,劈头一句就是“风劲角弓鸣”,以朔风劲吹声和 角弓的鸣响声,渲染出一种雄壮气氛,然后才点出“将军猎渭城”,造成一种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强烈艺术效果。 韩愈有两句诗:“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雉带箭》)
王维对自然音响的艺术构思,也采取了这种“以巧伏人”、“引而不发”的 表现方法。在一些诗中,他有意把音响“藏”了起来,先从各个方面描状自 然景物的色彩和状貌。到了篇末,才突然“亮”出声音,使它成为突现意境 的“点睛之笔”。《终南山》便是精彩的一例: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前六句,从远眺、俯瞰、回望、入看等不同的视觉角度,分别描绘终南 山的地域、峰峦、云雾和阴晴景象。这连续展现的画面尽管有形有色、富于 变化,却是无声之画、无人之境。直到了尾联,诗人才在画幅中点染上一个 人物。这人在深山大壑中游览终日,眼看暮霭茫茫,还找不到山村人家。忽 然,远远传来伐木的丁当声,他隔着溪涧发现了樵夫,喜出望外,急忙向樵 夫大声呼唤,打听宿处。因为画面上添上了这个人物,在人与山的对比中, 山更显得雄伟、辽阔;而伐木声和人的呼喊声,也把难于表现的深山幽寂气 氛反衬了出来。置于全篇末尾的声音描写,成了突现意境的最关键的一笔! 置听觉形象于篇末,借音响使全诗宕出远神的表现方法,不止《终南山》 一诗;《鸟鸣涧》、《酬张少府》、《李处士山居》等篇也是如此。《鸟鸣 涧》中,春山空静的幽远意境,主要是借助篇末“时鸣深涧中”的空谷鸟声 和涧水流淌声生动地反衬出的;同样,《酬张少府》中,诗人所要表达的“穷 通之理”和禅静之趣,也是依靠篇末“渔歌入浦深”一句,才获得了余味无 穷的展现。王维有意地以声结尾,使得作品产生一种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艺术效果。
在王维集中,还有一些作品几乎全篇写声,以表现听觉感受作为展示意 境的主要手段,如《听宫莺》、《听百舌鸟》、《闻裴秀才迪吟诗因戏赠》、《白鼋涡》等。有一首《谒璿上人》诗,旨在宣扬禅理,篇中仅有“高柳早莺啼,长廊春雨响”两句写景。诗人从嫩黄柳梢上早莺的啼鸣声,以及山寺 长廊下春雨的响声,捕捉到了早春的消息。“啼”与“响”这两个描摹声音 的词语,是两只诗眼,诗人主要以它们传出了生意盎然的早春气氛。
李重华还说过:“诗有三要,曰:发窍于音,征色于象,运神于意。何用音?曰:诗本空中出音,即庄生所云:'天籁’是已。”又说:“物有声 即有色。象者,摹色以称音也。”①他正确地指出事物都是有色有声的。诗人 描摹物象,就是要运神于意,摹色称音。王维也深悟此中奥秘。他把“选色” 和“征声”作为创造自然景物形象的两种几乎同等重要的艺术手段,在诗中 绘声绘色,描形传神,成功地再现了客观自然美。苏轼赞赏王维“诗中有画”②。王维的诗中画充满了自然音响,正如《史鉴类编》所指出的,有如“百啭 流莺,宫商迭奏,┅┅真所谓有声画也。”③
①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清诗话》下册,第 921 页。
②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东坡题跋》下卷,乾隆又赏斋刊本。
③ 转引自《王右丞集》附录:《诗评五十二则》。
(二)
诗是特殊的语言艺术。在诗中摹写自然景物的形状、色彩和声音,都要 借助于语言文字作为媒介,间接地表现。形态和色彩比较确定,相对来说较 易把握和准确表现;声音却是无色无形、过耳即逝,不易捕捉,更难于用语 言来传写。然而,王维在诗中表现自然音响,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他是怎样用文字巧摹声音的呢?
用象声词直接摹拟声音,是王维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例如: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蔼蔼树色深,嘤嘤鸟声繁。
飒飒秋上雨,潺潺石中流。
——栾家濑
——同卢拾遗、韦给事东山别业二十韵
——自大散┅┅至黄牛岭见黄花川
以上例子中,“飒飒”、“浅浅”、“嘤嘤”、“潺潺”等象声的迭字, 分别准确地摹拟出雨声、水声、鸟声。有时,迭字、双声或叠韵连绵词并不 直接拟声,而是描写声音之情状。如:
天高秋月迥,嘹唳闻归鸿。
袅袅秋风动,凄凄烟雨繁。
——奉寄韦太守陟
——和陈监四郎秋雨中思从弟据
这种用象声词摹拟自然声音的表现手法,早在《诗经》和屈原的作品中 便可以见到。这说明中国古代诗人们很早就懂得利用汉语文字长于象形摹声 的特点。王维继承了这一传统的表现手法。他用象声词直接摹声,或用双声、 叠韵字描状音色,都给人以逼真感,并且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性。
然而,大自然的音响是非常丰富、复杂、微妙的。用文字直接地刻板地摹拟声音,并非诗之所长。在这一点上,诗歌简直不可能同以歌喉、乐器等 物质材料来表现声音的音乐艺术相比。诗是一种以语言创造意象,又以意象 来暗示、启发、调动人们想象和联想的艺术。王维并未从理论上阐述诗的这 一特殊艺术规律。但他在创作中却能够避免语言直接摹声的局限,而努力发 挥诗歌暗示、象征之特长。他写声,主要手法是“寓声于景”。例如:“夜 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山静泉逾响, 松高枝转疏”(《赠东岳焦炼师》);“孤莺吟远墅,野杏发山邮”(《送 徐郎中》);“食随鸣磬巢乌下,行踏空林落叶声”(《过乘如禅师、萧居 嵩邱兰若》)等等。在这些诗中,诗人并未使用象声词摹拟音响,他只是点 出景物发出了声音。然而,由于诗人生动地刻画了发声的景物形象,逼真地 渲染了特定的环境气氛,加上各种表示有声的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的暗示和 启发,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和联想出声音的情状——它们的高低强弱、疾徐轻 重,以及它们所表现的感情色彩。
有时,诗中甚至不出现表示发出声音的字眼,诗人有意“藏声于象”中。 例如《齐州送祖三》:“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分离,荒城复愁 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全诗表面上并 没有描写声响。但滔滔长河全不理会诗人惜别之情意,船缆方解,它就推送友人远去。诗人著一“急”字,不但描状,而且传声。那拍岸的涛声,一定 也在拍击着诗人空寂的心。这是藏声于物象的动态之中。又如《送邢桂州》 中的:“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大潮排空而来,青光弥漫天地,气势 雄浑而苍凉。那惊天动地的潮声自在景色之中,无须诗人直露地点出。这是 藏声于物象的色彩兼动态之中。对于王维这种“藏声于象”,以色彩或动态 传声的含蓄巧妙之处,读者在欣赏时须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和联想力,从景物 的形象和色彩中听出声音来。
“诗是心声。”①“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无一不如此心以出之者 也。”②诗人描绘自然景物,固然要从自己的“目所见耳所听足所履而出”, 但更要从自己的心中所感而出。这样,方能使心与外物“默契神会”,既表 现出“山水之性情气象”,又传写出自己的“性情”和“面目”③。王维很懂 得这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④的艺术创作基本规律。他曾提出“凝情取象”
⑤,强调艺术家必须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集中、凝结在所要选取、描绘的物象 之中。因此,他所写的声音,不单是他“耳中所闻”的自然之声,而且更是 浸透了他的感情的“心中之声”。试看《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寺深藏于云封雾绕的峰巅,山中古木森森、荒无人迹,幽远的钟声不 知来自何处,泉声似在危石之间呜咽。就连温暖的日光,也仿佛冷却在青松 林里。这里所表现的景色和声音那么森冷幽寂。它们既是客观大自然的反映, 又被诗人涂上了浓厚的禅学寂灭的主观感情色彩。
由于王维善于缘情写声、寓情于声,使情共声生,我们在他所写的各种自然音响中,清晰地听到他的心声,窥见他感情的波澜。当诗人喜悦时,“林 下水声喧语笑”(《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当诗人悠闲时,“窗外 鸟声闲”(《戏赠张五弟》);当诗人寂寞时,“落花寂寂啼山鸟”(《寒 食汜上作》);当诗人悲痛时,“山川秋树苦,窗户夜泉哀”(《哭褚司马》)。 袁枚说得好:“诗如鼓琴,声声见心”①,“鸟啼花落,皆与神通”②。王维 诗中的音响,无一不是自然天籁在诗人的感情琴弦上发出的回声。
① 叶燮:《原诗》卷三,外编上。
② 同上书,卷二,内编下。
③ 同上书,卷四,外编下。
④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引张璪语。
⑤ 王维:《裴右丞写真赞》,《王右丞集》卷二十。
① 袁枚:《续诗品·斋心》,《清诗话》下册,第 1033 页。
② 袁枚:《续诗品·神悟》,同上书,第 1034 页。
因此,诗人有时就通过自己感情的丝缕,借助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活动,把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串联、勾通起来。他让色彩发出声音,使声音染上色 彩。例如上引“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一联,由于诗人对于声、 色巧妙的融汇,我们仿佛感觉夏木的浓绿色彩发出了歌声,而黄鹂的鸣啭声 音似乎也染上了绿色。又如“春树绕宫墙,春莺啭曙光”。(《听宫莺》) 诗人有意叫春莺对着曙色歌唱,让它的歌声曳一缕黎明的轻纱。而在“落花啼鸟纷纷乱”(《寄崇梵僧》)中,诗人干脆把落花和啼鸟糅合起来描写, 使人分不清“纷纷乱”的究竟是落花还是啼鸟。就在这“纷乱”之中,视觉 和听觉勾通了:落花的缤纷色彩中夹杂着鸟声,而鸟声中也有落花繁丽的色 彩。《青溪》一诗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更为明显: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诗人以静的听觉感受表现对松色的视觉印象,从而强烈地反衬出青溪水 在乱石之中喧闹的音响。以下一例最有奇趣:
草色摇霞上,松声汛月边。
——游悟真寺
草色竟运动起来,摇漾到云霞之上,仿佛发出了声音;无形的松声却成 了有形的浪潮,汛涌到月亮旁边,并被月光镀上银亮色。真是想象奇妙。清 人叶燮品评杜甫的诗句“晨钟云外湿”(《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时说: “声无形,安能湿?┅┅斯语也,吾不知其为耳闻耶?为目见耶?为意揣 耶?┅┅其于隔云见钟,声中闻湿,妙悟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 境界也。”①他精辟地指出这种通感现象,是诗人“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 惝恍以为情”②所造成的。用我们今天的话解释,这是诗人创造性的联想活动亦即形象思维的产物。因此,叶燮赞扬杜甫这句诗是“理至、事至、情至之语”③。这些评论,同样可移用来品评王维上述表现通感的诗句。《游悟真寺》中,诗人运用通感这一特殊艺术手段,独出心裁地展现悟真寺周围草 色和松声的美,用以烘托他所膜拜的佛寺的崇高、光辉,讴歌一种超尘拔俗 的思想感情。可见,王维采用以创造性的联想打通视觉和听觉,正是为了准 确地表现出他的独特感受。
王维表现自然音响,十分注意抓住它们在特定环境中具体、生动、鲜明的个体特征,并使它们与自己的情绪变化紧密结合起来。因此,他笔下的音 响很少有雷同重复之处。例如他写鸟声,不仅燕子的呢喃、春莺的巧啭、秋 鸿的唳鸣、杜鹃的喧闹各有独特情状,就是同样写不知名的山间啼鸟,也是 变幻多端、互不相袭的。《鸟鸣涧》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这 是断断续续的深谷鸟声。《戏赠张五弟》中:“细草松下软,窗外鸟声闲”。 这是悠闲自在的窗外鸟鸣。而《李处士山居》中的“山鸟时一啭”,也不同 于《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中的“谷鸟一声幽”。前者摹状山鸟时鸣时止, 声音美妙动听;后者仅强调一声鸟鸣,使山谷更显幽静。王维在诗中准确地 选取、铸炼出各种动词和形容词,如“响”、“鸣”、“啭”、“闲”、“幽”、 “乱”、“喧”等,描状在不同的环境、情调和气氛中的鸟声,使它们显现 出鲜明的特征,给人以逼真、传神的感觉。
王维描绘自然山水,不同于李白、韩愈、李贺、苏轼等诗人那样,着重 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以瑰丽的想象、惊人的夸张、奇妙的比喻和象征 等表现手法,从大处落墨,表现“宏观”世界,抒写热烈奔放的激情;他是 写实的,“一字一句,皆出常境”①,尤善于捕捉平凡的自然景物,从小处下 笔,表现“微观”世界,传达自己细致深刻的感受,侧重展示闲静恬淡的心境。他对自然音响的摹写,同样以写实为主。由于追求一种清丽幽远、含蓄 空灵的意境美,他写声音,也是淡而自然,精练传神,不喜作过多的雕饰和 铺陈。以上大量例子都可以看出这一特色。然而,当他感到如实地描摹自然 音响已不足以传达自己某种独特、强烈的感受时,他也运用大胆的变形和夸 张手法,突出地渲染音响的效果。上述《游悟真寺》中写松声,就运用了奇 丽的夸张和想象。
① ②③叶燮:《原诗》卷二,内篇下。
① 殷璠:《河岳英灵集》。
又如《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不仅万壑古树参天,而且千山一起沸响着杜鹃的啼鸣声。夜雨过后,百 重飞瀑从树梢上飞泻直下,声震层峦。这一奇妙的夸张,鲜明突出地表现了 巴蜀山川的雄奇秀美。
再如:
树色分杨子,潮声满富春。
——送李判官赴江东
这一联诗描绘江东景色。上句写色,下句写声,表现自己心随友人远行 的深情。富春江是钱塘江的一段,诗人便用大胆夸张的手法,想象浩大的钱 塘潮声灌满了整条富春江,借以烘托身负重任的友人胸襟宽广、意气昂扬。 这里对自然音响的夸张描写,乃是强烈的抒情的需要。
(三)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 际,沈吟视听之区。”中国古代诗人们很早就善于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 状写自然景物。
《诗经·小雅·车攻》中的“萧萧马鸣,悠悠旆族”,借战马的嘶鸣和旌旗迎风猎猎的飘动声,反衬出一个大军行进、军容整肃的场景。《小雅·伐 木》开篇即是“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以自然音响作为起兴。屈原的《山 鬼》:“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 离忧。”以多种自然音响,一起烘托山鬼思念情人的环境和心绪。东晋诗人 陶渊明的“哀蝉无留响,征雁鸣云霄”(《己酉岁九月九日》)借蝉声消歇、 雁鸣长空的音响,显示秋意已浓。他的名作《归园田居》:“┅┅暖暖远人 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运用音画并列的手法,展现 出和平恬静的农村黄昏景色。“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①随着山 水诗的兴起,诗人们更重视描状大自然的色彩和音响。谢灵运的山水诗写景 细致逼真。他有一些状写声色比较清新的秀句,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 鸣禽”(《登池上楼》);“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等。 南齐谢朓的山水行旅诗设色描声更加清秀俊丽,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 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梁代诗人王 籍巧妙地以声写静,创作出“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人若耶溪》) 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到了隋唐,在众多诗人的妙笔下,大自然更显得 七彩纷呈,五音相喧。表现自然音响的手法越益变化多端,艺术上已趋成熟。李白、李颀、韩愈、白居易、李贺等诗人还妙用形象的比喻,出色地描写音 乐的美妙。
① 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身兼诗人、画家和音乐家,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 他善于向文学遗产学习,广泛地吸收和借鉴丰富的艺术养料。仅从表现自然 音响这一点来看,王维的诗就明显地受到《诗经》、《楚辞》、陶渊明、谢 灵运、谢朓、王籍等人的影响。王维继承和借鉴了他们状音绘声的艺术手法, 甚至吸收和点化了他们的词语和诗句。但王维表现自然音响的艺术成就却胜 于前人。总的来说,在谢灵运以前,诗歌中的听觉形象比视觉形象要少得多。 从谢灵运起,诗人们已大量地表现听觉感受。但诗人们对于自然音响素材提 炼和概括不够,音响同视觉形象往往未能巧妙地有机地融合。以谢灵运为例, 在他的代表作《登池上楼》中,他忽而写“飞鸿响远音”,忽而状“倾耳听 波澜”,以后又表现“园柳变鸣禽”。正如他设色常常过分地错采镂金,他 绘声也显得繁富杂乱。又如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固然 绝妙地以声写静,但上下句的意思和手法重复。王维克服了这些缺点。他对 自然音响素材能严格地选择、提炼,又能融情入声,并运用多样化的手法使 音响和景色和谐交融,使他的“有声画”显出鲜明的艺术特色。王维对于发 展古典诗歌表现自然音响的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我们想谈谈王维喜爱和擅长表现自然音响的原因。除了他作为一位音乐家对声音的感觉特别敏锐之外,还同他的生活经历、世界观和美学理 想紧密相关。王维是虔诚的佛教徒,特别崇奉南宗禅理。由于仕途失意,厌 恶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执政时的黑暗腐败官场,他采取了半官半隐的生活态 度,长期隐居在风景幽美的辋川别墅里。他把山水林泉作为求得“净心”、 悟解禅理的精神乐园,把探求大自然的美和趣致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在《戏赠张五弟諲三首》(其三)中说:“吾生好清静,蔬食去情尘。┅┅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云霞成伴侣,虚白侍衣 巾。”由于性好清静,他经常对着大自然静观默察。人在凝神静息时,最能 察觉和感受大自然的动态声息。为了追求“空”、“寂”、“闲”的禅趣, 王维在诗中最喜欢表现静的境界。静境是不容易表现的。如果绝对化地“以 静写静”,把山水景物写成一片死寂,便不可能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和意趣。 这种僵死的静境是缺乏诗味、不能动人的。中国古代的诗论家们很懂得“静 不可言静”①,提出“置静意于喧动中”②,“真中有幻,动中有静,寂处有 音,冷处有神”③等。王维也擅于运用使动与静相反相成的艺术辩证法。正因 为他要以动写静,所以他重视捕捉和表现自然音响入诗,就是非常自然的了。 然而也必须指出,由于王维过分地陶醉于静境,一味地“叩寂寞而求音”① 的结果,也使他笔下的音响,大多是静穆中的微音细响,而很少描绘大自然 中那些气势磅礴的宏音巨响。这是一个缺陷。王维的作品散佚较多,在现存 诗集中未见到这位诗人兼音乐家状写美妙音乐的篇章,也颇令人遗憾。
我们当代的诗人要绘声绘色地描绘祖国的壮丽河山,需要借鉴古典诗歌 的艺术经验。笔者认为,研究王维在诗中表现自然音响的艺术,是有意义的。
①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引陈永康:《吟窗杂序》。
② 惠洪:《冷斋夜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四引。
③ 吴雷发:《说诗管蒯》,《清诗话》下册,第 905 页。
① 陆机:《文赋》。
(原载《文学评论》1983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