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51022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51022

(续:紫黄文化--漫话收藏)

说红

红的分法有很多种。简单地理解,常见的红,不外乎土红,鲜红,粉红,猩红(血红)等。如今风头正盛的中国红,指的就是鲜红,比如每个中国人都认得的五星红旗,就是个众所周知的鲜红的例子。

中国人很喜欢红色,图的是个吉利与喜庆。喜事,就是红事。千百年流传下来沉淀而成的文化,中国的红,潜移默化。从富有四海一统天下的真龙天子,到起早贪黑衣食无着的碌碌草民,前者有高耸的红墙,硕大的灯笼---红色的;后者再不济也得拼凑一副红色的对联,红色的窗花,装点出一个红色的婚礼。阶级斗争岁月之文学文字夸张下的最贫苦,尚有一根红头绳。每年正月,春回大地,从红色的春联开始。爆竹一声旧岁除,告别旧岁的,是红色的爆竹。中国的红,就是这么一个“溥天之下,莫非红土,率土之滨,莫非红人”。

其实仔细分辨一回的话,这地道的中国“红”,似乎有些古今不尽相同的。

因为同是一个中国,海峡这边的中国“红”,叫做五星红旗的鲜红;海峡那边的中国“红”,叫做青天白日满地红,简单地说,叫做土红。鲜红与土红,哪一个更“中国”?

惴惴然地做了一回考证,了解如下:

最早的“红”,由茜草的根做染料所成,有诗为证: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闍yin du,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诗经。郑风。出其东门》)

这来自春秋之前的《诗经》记录中的“茹藘”,就是茜草。

再来一个:

东门之墠shan, 茹藘在阪。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

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诗经。国风。郑风。东门之墠》)

茹藘,茜草之别称,茜草又名血茜草,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根部可做绛红色染料。

这是迄今为止可以考证到的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的红色染料。这个时候的红,不是鲜红。

自然的就有了下一个待考:鲜红究竟是何时开始风靡九州方圆的?

历史学家考证出来的结果是:西汉年代通西域(著名的历史人物有张骞),于是西域番邦的红花作为舶来品堂而皇之地登陆遥远的东土。人离乡贱,物离乡贵。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从古到今,进口的比本地的来得稀罕。于是西域的红花因为能够染出茜草所无法企及的“鲜红”而一发不可收拾,从此占领了“红”的最高峰。红花所染的红,叫做鲜红。也就是如今的中国红。

红的历史,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

这红花是地地道道的进口品种。如今富贵萦绕的红木,何尝不是如此?

红木之名从何而来?众说纷纭。

不过这红木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称呼,却是不争之历史事实。且追本溯源,从头开始。

江浙也好,京畿直隶也好,通称“红木”的,在源头的广东,叫做“酸枝”。

这个“源头”一说,不是指广东出产酸枝。历史上地道的酸枝,产自中南半岛,从前叫做南洋的。只不过近水楼台先得月,南洋风物往往先汇聚广东,然后北上中土。所以广东是这“红木”的聚处。广东地方谚语:出处不如聚处。南洋出“红木”,广东是聚处。所以说,天下红木看广东。从前如此。

江浙直隶的“红木”,在得地利之便的广东叫做“酸枝”,原因很简单直接:这木材外表色泽坳黑,剖开后颜色有变:从最初的橙黄渐渐变深沉,有的紫赤,有的黑红,有的橙红,不一而足。而千篇一律的在开料时酸气逼人。于是得名“酸枝”。反到是北上以后,当地的用家或用户往往只看外表的“红”,于是得名“红木”。不分辩。

在源头的广东,历史上到是多了一点讲究,比如说:

颜色浅的,叫做白枝。

深些的红,叫做红枝。

更深些,叫做大红酸枝。

再进一步,叫做油枝。

广东历史上的这个分法,如今已经日渐式微了。

好比江浙直隶在历史上认可的红木,也是“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把现如今所用的“红木”,统统在前面加上一个“新”字。从前的,自然也就成了“老红木”了。

至于这新与老的“红木”是否一脉相承,行内上了岁数的旧人也未必众口一词。一个大致的说法是:新红木普遍的要比老红木来得硬朗,原因?“丝儿顺”。简单地理解,新红木的木纤维排列方向性更好,更齐整,所以密度更高,质地更硬。于是,也就更容易开裂。因为至刚则不柔,这“性儿”自然也就更大些。

所以这红木的红,也是一个历史变迁的累积,前后有不同。

而2001年红木国标的出台,把传统的各式硬木,统统都终结在一个大一统的旗帜下,于是从紫檀开始,花梨鸡翅,乌木柿木,统统都算做红木。如今的红木,有更广阔的内容与包容。

这其中,有传统,也有不那么传统的新硬木。反正头上的帽子都是一色的红。尽管夹杂其中的有独树一帜的黄花梨,怎么说也不是个简简单单的红字可以一而足。

约定俗成,是为传统。至于这传统是否合理,是否公平, 是否科学?话分两头。

这个“红”字的解读,也无非是一个混沌中的相对区分,一个过程,不断变化中。

(黄花梨纹理之拳曲)

(紫檀纹理之明灭:上海博物馆藏紫檀画案)

(0)

相关推荐

  • 林海微澜 金山夜话 20120705

    茶壶之后,谈谈笔筒吧.这也是在下偏爱有加的"坛坛罐罐"之容器之一. 关于笔筒的起源,曾专门写过一个帖子"林海微澜:古今说笔筒",首发于古典网,大概是公元2009 ...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31010

    说到家具,在下历来的习惯是看菜吃饭,图"现成",从来不曾动过自己参与制作的念头.无他,对于家具制作,在下一窍不通,于是藏拙.见惯了多少居高临下的指点江山,比如家居装修,主旋律叫做& ...

  • 林海微澜: 金山夜话 20130822

    (早几日外出,发帖不便,晚了三天.) 跑个偏,说点题外话吧,比如近几日天朝非常热络的"握手". 国篮兵败马尼拉,严格地说,不算外战外行.因为上位拦路的对手也叫中华,只能算做是&qu ...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119

    林海微澜,是在下自2006年以来关于红木,尤其是紫檀和黄花梨之"紫黄文化"的所见,所闻与所思的记录. 进入2012年,改变也好,转折也好,新意也好,想了个"金山夜话&qu ...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315

    继续俺的涉黄之路. 有了不止一件的黄花梨家具在手之后,心思有点活络了. 于是就想到了足不出户也可以知天下事的互联网. 大概在2005年末,或者2006年初,开始上网"读书".也就是 ...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301

    继续俺的涉"黄"记录吧. 第一件的"橘"之后,自然而然,把当时店铺里陈列在那件黄花梨开光板几周遭的"板凳"也一并顺其自然地"顺&q ...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223

    说到传承,不妨也展开一点. 在下曾与多次参与故宫古家具修复工程的太和木作主人关毅先生仔细探讨过关于"修旧如旧"这个话题.关老板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虽然入行时间并不算很久,不过做事用 ...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216

    用乌梅木制作的筷子进食,广东地方的传统说法是可以治疗"喉咙疼".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说法是:用紫檀木筷子就"无头疼". 从前的很多说辞,往往是感性经验积累,因人 ...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209

    这次出门,真是一件紫黄都没带. 行囊中唯一和红木粘得上边儿的,只有一把筷子. 地地道道的实用与使用品. 严格地说,这算不得当今天朝红木国标定义下的"红木",因为所用材料的名字,叫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