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 零碳中国,新能源发展未来可期 2024-06-25 13:57:01 有人把“碳中和”比喻成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而发展新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由之路。值得庆幸的是,2020年我国新能源消费占比出现了正增长。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49.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2%,而我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9%,超额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目标。但要看到,虽然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出现了上涨,而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 碳交易将成为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国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作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和抓手。特别是自去年以来,我国向世界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之后,加快了建设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步伐,并制订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实施方案。对于能源领域,火力发电与重工业成为高排大户,2020年我国总碳排放量约100亿吨,据估计两者分别占比36%、33%。按照碳交易规划,初期仅纳入2225家能源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十四五”期间随着市场建设完善,将有序纳入钢铁、有色、石化等八大重点行业。虽然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落实碳排放的重要抓手,但目前全国碳市场建设仍处于初期阶段,为了更好地推进完善碳交易市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永林表示,应加快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建设,科学制定碳配额分配机制,健全完善碳市场管理层级,有效促进碳减排。李永林介绍,碳排放交易作为一种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减少整体减排成本,并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但仍存在制约着市场发展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碳交易制度体系不够健全、配额分配不够科学合理、管理层级不够完备等。比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缺少上位法。因此,他提出,我国应扩大碳排放的覆盖范围和参与主体,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适时将石化、建材、钢铁、有色、航空等行业纳入碳市场,设计更多的交易品种和准入机制,吸引更多主体参与。最后在全国碳市场成熟完善后,探索研究将碳期货、期权、远期产品等金融衍生品引入碳市场。废中取宝促减排有专家表示,要努力为能源领域减碳、脱碳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多措并举加快碳中和进程。在衔接现有重点支持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节能减排降碳补助资金覆盖面、出台“绿色信贷”等政策,鼓励产能用能大户主动节能减排。据了解,我国是粮油消费大国,2020年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3289万吨,约占全球植物油脂消费量的1/6。由于饮食习惯等因素影响,这些食用油消费时有超过10%转化为废弃油脂,能够回收的至少有300多万吨。据研究发现,废弃油脂分子中含有丰富的官能团,具有深加工发展的潜力,生产的多种产品具有生物降解性好,比从石油加工生产工艺简单,碳减排效应更加显著。有专家表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废弃油脂回收再利用技术日渐成熟,生物燃料、选矿药剂、航空用品等产品逐渐被市场接受。目前我国的废弃油脂及由其生产的生物柴油大部分出口到欧盟,助力欧盟达到了碳减排的目的,而废弃油脂处理和生物柴油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留在了国内,不利于我国实施碳减排。鉴于此,专家建议,国家应鼓励重点城市(或地区)借鉴上海市推广生物柴油的经验,畅通国内应用渠道,促进废弃油脂留在国内加工后应用,并发挥碳减排作用。据了解,全球很多国家推广使用生物柴油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验证明,国家对碳减排实施补贴政策,引导社会共同促进碳减排。我国应按照生物柴油碳减排的效应制定“以奖代补”的激励政策,鼓励生产企业、销售商和消费者开展废弃油脂能源化利用。另外,我国还应制定配套的优惠政策,鼓励废弃油脂和生物柴油深加工企业,生产高端聚合材料单体,填补国内市场空白。绿色产品是未来市场主流随着“绿色采购”的兴起,让商品从源头上绿色化,并贯穿生产全过程,倒逼企业绿色低碳节能化生产,使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针对绿色采购,有专家表示,我国应建立行业绿色物资采购目录,引导企业扩大绿色低碳产品采购范围,大力推进绿色采购、绿色包装、绿色物流和绿色处理,建立起供应链协同采购机制。开展绿色总成本分析,加大节能环保产品与技术推广应用力度,综合评价能耗、物耗、维护、处置、回收等成本要素,致力实现绿色采购总成本最优。企业生产绿色化产品,自然少不了绿色能源的支持。据国网能源研究院2020年发布的《中国新能源发电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发电装机达到20.1亿KW,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40.8%,煤电、气电、水电、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协同发展多元化的电力生产体系已经形成,绿色能源占比正在稳步提高。但由于一些技术性和政策性障碍也限制了光伏和风电产业的发展,如电品质差,功率不稳定等,影响了用电部门的接收意愿,使光伏、风电的发电成本依旧高于煤电。由此造成了国家一方面投资及补贴建设光伏发电站和风电场,另一方面这些绿色电能又被大量弃用。北京化工研究院首席专家张明森表示,要尽快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一方面要逐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另一方面要切实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占比。我国应制定相关鼓励政策,推动高耗电企业自建光伏发电站和风电场,通过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实现降碳目标。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技术突破,进一步降低发电成本以外,国家有关部门还要在政策上提高有关企业接收消纳绿色电能的积极性。另外,国家要研究制定相应政策,对于通过自建光伏和风电发电站并将其作为企业主要供电来源的,可以适度放宽各方面准入门槛,鼓励企业生产和使用绿色能源,结余电能通过电网进行输出,并对发电企业给予经济补贴及税收、政策优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不是一个行业绿色低碳可以实现的,需要所有行业企业打通各个环节,相互促进、抱团攻关,共同发展,才能尽早实现既定目标。 赞 (0) 相关推荐 安信策略:“碳中和”是长达40年主题投资机会 利好四大主线 "碳中和"是什么?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 ... 笔记《建筑能耗与碳排放计算模型》 背景资料 1 2020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将 ... 【碳中和专题系列】碳中和3条技术路线深度解读,挖出2主线5赛道,9家龙头获益(名单) 本文原载于微信...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概念爱好者 前言: 今天市场上除了顺周期的资源股之外,半导体和碳中和是两大热点,其中关于「碳中和」,有不少乡亲希望我整理下相关的内容,主要是前期说「碳中和」炒的是清洁能源,最近又 ... 思想高地|碳减排要深挖能源数字经济潜力 核心阅读 来自权威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来自能源活动.因此,降低能源活动的碳排放量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有效途径和关键环节. 当前,能 ... 李华林:让区块链技术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 图|发表于<环境与生活>杂志2021年6月号总第160期"主张'栏目的原创文章 ◎李华林("能者上"知识价值生态社群创始人) 中国科学院丁仲礼院士在<中 ... 【碳中和】“五大发电集团”的碳中和之路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五大发电集团都先后提出了时间表及完成目标,并开始逐步推进. 其中,四家电力集团--国家电投,华电,大唐和国家能源集团,都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作出了早于国家计划的碳达峰承诺 ... 详解 | 国家电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点评 核心要点 日前,国家电网发布"碳达峰 碳中和"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了实现我国"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的路径研究和实施方案. 能源消耗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而电力行 ... “碳”个究竟——关于碳排放的几个小问题 一. 碳排放单位是什么 碳排放多少一般用吨二氧化碳当量来衡量,为什么呢?实际上,温室气体包含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 ... 南财快评:特斯拉卖碳额度盈利告诉你碳交易到底是什么 特斯拉近日发布的财报显示,2020年特斯拉首次实现全年盈利,但其实现盈利的手段不是因为汽车销售,而是向其他汽车制造商出售了大量的碳排放额度.仅去年,特斯拉通过出售碳排放额度获利16亿美元,远超其7.2 ... 果然放大招了!! 果然放大招了!! 实现“双碳”目标如何挑战中抓机遇 来源:经济日报 本期嘉宾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 潘家华 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 张永生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 徐华清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 ... 赌上国运的一战?未来四十年社会大变局,碳中和如何描绘中国盛世 2020年,中国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战略目标,一下子把全世界给震撼住了,这个宏伟的目标,就是2060年实现碳中和! 什么是碳中和?就是将我们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环保手段全部吸 ... 碳排放硬约束下探索银行信贷资产低碳化路径 编者语: 随着我国能源.交通和工业系统由黑色高碳向绿色低碳快速转型,多个相关行业将发生重大结构性变革.碳排放硬约束对银行现有信贷资产将带来新的风险冲击,银行机构需发挥金融引领和杠杆作用,把握宝贵的窗口 ... [首藏作品](6671)我国碳市场一经启动就将全球最大 四十亿吨二氧化碳 七月择时上线--我国碳市场一经启动就将全球最大◎本报记者 李 禾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今年是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了2000家.据测算,首 ... 零碳中国 | 中国首批先锋“零碳工厂”面世 全球27%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7个工业行业,零碳工厂成为各大跨国企业践行ESG社会责任的关键手段. 欢迎咨询碳资产.绿色零碳可持续应用解决方案. 未来城市数智化转型发展最新报道 编撰:上海产业促进中心碳 ...